
11 醉翁亭记4.doc
7页《醉翁亭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豁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说出:“庆历四年”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知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三、作者简介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齐读一遍文章五、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环:环绕 尤:尤其、特别 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 临:高踞、靠近 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 谓:称呼、叫、是 辄:就在乎:在于 开:消散 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 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 提携:代指小孩前:在前面 酣:正浓 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 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 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1) 环滁皆山也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 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5) 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6)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7) 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8)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六、探究问题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1)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板书: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2) 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① 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②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教师小结:1、第一段,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作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2、 第二段,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1)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小结: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3、领略文中的人欢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2)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3)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因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
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5)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小结:用“太守醉”结束欢乐的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④太守,众宾为何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⑤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二、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