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的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ocx
23页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的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 李亮摘要:传统村落群的协同发展系统是在历史衍化中形成的现代化的重构过程,也是遵循系统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和思路进行资源整合的结果从微观到宏观,可以构建传统村落独立系统、传统村落群系统、传统村落群与所在城市的产城融合协同三级系统关键词: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结构;乡村振兴:F592 文献标志码:A :1008-2991(2020)05-081-012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学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逐步从微观走向宏观、由单体建筑走向建筑群、由村落走向群落,“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整体地保护起来”[1]的村落群研究也开始方兴未艾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建筑特色[2]、空间布局[3]、文化价值[4]、保护利用[5]等四个方面传统村落群作为一个开放的而又相对独立、系统的而又因素分散、共时性而又即时性并存的有机整体,本文力图从理论上构建起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的系统,探索传统村落内部、传统村落之间以及村落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关联,并以南宁市西郊传统村落群为案例进行研究一、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形成机理艾森斯塔德认为,“现代性并未使传统解体,这些传统反而是现代性永远的建构与重构的源泉”[6]。
传统村落群的协同发展是在历史衍化中形成的,也必然要遵循村落发展逻辑,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和思路下,系统地整合资源,实现现代化的重构一)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构建的历史逻辑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提出了北京旧城发展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遵循城市发展固有内在规律,以新替旧,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7]对传统村落群有借鉴意义吴先生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组织如同人体细胞,是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之中的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时空逻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呈现出新旧更迭地发展趋势,即城市的今天是历史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历史的终结吴先生还认为城市发展应遵循交通系统论、“旧城‘整体保护论”等,要遵循成片区地系统地加以保护与开发等原则,要顺应城市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延展规律传统村落也是如此,尊重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空间延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建筑物的成片区、群落地保护与发展,要既符合传统村落的生成历史也符合传统村落原生态保护冯骥才先生认为,“每个村落看上去都是个体,但实际上,村落之间的历史生命彼此相关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1]。
传统村落群从选址、布局、生产到乡风民俗等构成了一个既讲究实用、又强调秩序的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系统,其中的居民、山水、田园、树木等也具有图腾性的、生产性的关联,比如广西村落大多有神山、神树,具有图腾意味的师公戏等村落间还存在着婚姻的、交通的、贸易的,甚至是战略上的共同防御等密切关联,这种关系既符合中国传统“系统论”的理论逻辑,同时也是村落群的生成逻辑二)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构建的内在机理钱学森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城市,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所谓开放的,是指系统本身与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换;所谓巨系统,是指认为系统包含了很多子系统,有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有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有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等他还认为,这一系统又是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8]系统论的理论符合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1. 传统村落群的空间共生性在系统论的视野里,传统村落群强调村落之间空间上相间、交错和共生,可以有效地实现自然與人文相融合以及空间布局的优化,有效避免传统村落规模小、资源不足、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把村落的发展、保护与区域性发展联动起来,实现资源更大地整合利用,更好地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质。
村落群共生性协同系统可有效地实现连片开发、一体化经营与发展的规模化效应,构成一个有边界的实体,或为整合的整体2. 传统村落群的系统关联性传统村落群的商贸关联、文化关联、交通关联等是村落群交流和协同发展的主要关联,形成相互依存和制约、协同与竞争、产业融合和保护联动的关系强调这种关联性,可以使传统村落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从个体关系走向群体关系、从资源相对独立走向资源互补共享,从产业独立发展走向产业区域性规划和与外部要素整合互补村落群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是应对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路径,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应对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村落继续凋敝的“免疫力”3. 传统村落群的产业互补性现代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需求更加倾向于丰富性和多样性,由于村落之间的资源存在差异性,村落之间乡村文化、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业产品等的交互开发和资源合理开发不仅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需求,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同时还可以为建筑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修缮和传承的经济支撑,历史建筑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形和无形的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化利用,可以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发展三)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构建的政策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要解决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较高水平的资源整合和产业发展,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效统一起来,让村落有造血功能一是传统村落群的发展要遵循“三农发展”的规律,要求传统村落要“留住最美乡愁”,这为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破除了过度强调保护而不求发展的窠臼,也解决了传统村落过分强调开发而忽视了村民利益的矛盾二是确定村民在传统村落群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的问题[9]扭转了很多传统村落开发中政府和开发商越俎代庖等问题三是为传统村落的文化发展确定了目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这些论述都要求尊重传统村落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
四是为传统村落群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策略措施尤其是强调村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出村落互促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农旅结合,延长产业链、走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经济等发展思路为传统村落群的系统性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二、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的模式建构传统村落内部要素间的系统关联性、村落间的系统关联性、村落与城市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是从微观到宏观,形成传统村落系统、传统村落群系统、传统村落群与所在城市的产城融合系统的三级系统一)微观系统:构建村庄共同体系统贺雪峰将村落划分为自然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共同体[10]无论是建筑系统、人文系统还是生产系统,互联联系,共同构成居民的基本需求和发展需要,使村落在相对的封闭的边界内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文化系统,在三个边界以内,传统村落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关联体系从目前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传统村落有如下几组矛盾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传统村落的居民与地方政府、开发商之间的权属矛盾地方政府和村落旅游开发商介入到传统村落的经营之后,往往喧宾夺主,视传统村落的居民为保护与开发的障碍,剥夺村民的管理权和收益权。
二是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度”与村落保护的经济支撑的矛盾过度的商业开发已经使很多传统村落逐渐变成“博物馆化”“旅馆化”现象严重的空心村,不仅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民俗等正在濒危,村落建筑物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三是村落土地使用性质的硬性规定与村民的新居需求之间的矛盾根据相关法规,对村落土地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村落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却不断增加,而作为文物的旧建筑物反而阴暗潮湿狭窄,不合适人居,村民又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导致很多村民自行拆迁,或者造成建筑性破坏凡此种种,需要构建起产业发展与保护、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化和新旧建筑物的和谐统一构建既有传统基因,又有现代化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要构建传统村落三个“协同”的协同发展模式(见图1)一是传统村落空间协同,传统村落的建筑物、绿地、山水、田园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关的系统,有效处理好新旧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农业用地与住宅用地的关系是能否有效保护的关键二是传统村落的利益协同,构建起村民主导的收益体系传统村落的村民是建筑物和土地的主人,也是传统村落多元性价值的挖掘与活态传承的内在动力,村落的所有内涵是以村民为载体而存在的,有村民的村落,民俗才能活起来。
三是传统村落产业协同,传统村落的建筑美和环境美天然具有旅游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发展可以发展成为现代手工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升级,使村落产业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样产业发展与建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图1 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示意图(二)中观系统:构建村落联合体的传统村落群系统传统村落群同一个区域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具有经济的互动性、文化的一致性和政治的一体化因此,传统村落群的发展就是拓展村落间的关联性,使传统村落群形成资源要素有效整合、产业发展互动互补、管理治理联动有效,实现片区化经营、規模化生产、一体化管理的产业发展系统(见图2)1. 产业互助协同传统村落群的协同发展需要对于群落资源要素的系统性再整合,有效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和互补性优势,打破单一村落特色农产品产量小或者村落间特色农产品因分散而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培育具有品牌价值的村落群农产品,尤其是要整合形成现代农业区,将现代化的经营和生产理念引入进来,实现特色农产品的高产量和高品质的生产,满足较大规模地消费需求通过分工协作,对村落群中的特色手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物质转化的文化和艺术产品,实现现代化的产业升级,使之适应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使古老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对于传统村落建筑群的保护实行产业反哺,通过旅游收益和产业收益来提升村落群建筑物的保护能力——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既集中又有差异化的传统村落群景区,丰富的资源和一体化的服务有助于留住长途和短途游客2. 文化产业协同保留传统村落群的历史传承、民俗习惯等的相对一致性建筑物修缮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传统村落之间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既保留各自村落“小”的特点,又实现村落群内文化格调“大”的统一,使村落群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风景名胜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村落民俗和节庆活动要联合发掘其内涵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传统村落的资源禀赋,以健康产业、生态旅游、餐饮娱乐等为主题,实现与城市市民的有效联动3. 区域管理一体传统村落群内部各个村落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抢夺资源、恶性竞争、同质化问题严重等都是因为村落管理过于分散,因此要对传统村落群形成统一管理、协同发展的格局由于传统村落群处于同一个行政区域内,因此上一级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具有统筹抓总的职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