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
32页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第一单元声音7第1课《听听声音》7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4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7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20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23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6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28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31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31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35第3课测量肺活量40第4课一天的食物44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48第6课营养要均衡53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57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61第三单元运动和力66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66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70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74第4课《弹测力计》78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82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86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90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95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声音”和“我们的身体”、“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5.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9.03-9.07始业教育1、听听声音229.10-9.1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39.17-9.2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复习249.24-9.285、声音的强与弱6、声音的高与低2510.01-10.06610.08-10.12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8、制作我的小乐器2710.15-10.191、感受我们的呼吸2、呼吸与健康生活2810.22-10.263、测量肺活量一天的食物2910.29-11.02练习课外延伸21011.05-11.095、食物中的营养6、营养要均衡21111.12-11.1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8、植物在身体里的旅行21211.19-11.23复习第二单元21311.26-11.30期中检测21412.03-12.071、让小车运动起来2、用气球驱动小车21512.10-12.14用橡皮筋驱动小车4、弹簧测力计21612.17-12.21练习5、运动与摩擦力21712.24-12.286、运动的小车练习21812.31-1.047、设计制作小车一2、设计制作小车二2191.07-1.11复习第一单元2201.14-1.18复习第二单元2211.21-1.25复习第三单元2221.28-2.01测试1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三、探索25分钟任务一:观看影像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任务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音叉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分钟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二、聚焦5分钟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25分钟任务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任务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任务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学生任务一:1、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部位,猜猜它在哪里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分钟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二、聚焦5分钟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