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ppt
61页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李连友:、李连友:?国民经济核算学国民经济核算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郑菊生:、郑菊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原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原理? 上海财大出版社上海财大出版社2000;;3、钱伯海:、钱伯海: ?国民经济核算综论国民经济核算综论?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4、高敏雪:、高敏雪:?美国卫星账户建立及运用美国卫星账户建立及运用? 中国财经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5、高敏雪:、高敏雪:?资源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资源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 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6、雷钦礼:、雷钦礼:?经济管理中的统计分析经济管理中的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本章重点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问题;、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问题;2、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对象;3、国民经济核算的核算原那么与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核算原那么与核算方法本章难点本章难点1、机构单位与基层单位;、机构单位与基层单位;2、交易的种类及特点;、交易的种类及特点;3、四式记帐的原理。
四式记帐的原理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问题一、概念 SNA〔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言之,是关于一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定量描述1、宏观核算;SNA国民国民生产生产收入收入分配分配收入收入使用使用国民国民积累积累产出产出GDPGDP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储蓄储蓄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存货变动存货变动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过程2、经济核算; 3、统计核算;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4、描述系统〔1〕目的:为什么?〔2〕主体:谁、与谁 “交易者〞;〔3〕工程:干什么、怎么干的“交易种类〞;〔4〕流量:干了多少“交易数量〞;〔5〕存量:如何变化 “前提及结局〞;〔6〕影响:对外交往、环境影响等;〔7〕核算规那么:如何获取资料,如何记帐等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二、宏观管理目标1、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投入产出分析等;2、充分就业:就业率、失业率;3、物价稳定:综合物价指数;4、国际收支平衡:经常〔资本〕工程差额、储藏资产变动。
三、功能:信息数据系统1、内部一致性:相同的概念、定义与严格的核算规那么2、严格的数量关系:核算关系〔accounting relationship〕 国民生产〔X〕 国民收入〔Y〕 国民支出〔Z〕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四、结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五大核算构成: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国民收入〕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 3.资金流量核算 4.资产负债核算 5.国际收支核算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 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几个根本组成局部具有开创性奉献代表人物有:〔英〕J·希克斯、〔美〕R·斯通获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民收入核算〕〔美〕W·列昂惕夫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出核算〕〔美〕M·柯普兰〔资金流量核算〕〔美〕W·戈尔德史密斯〔资产负债核算〕〔美〕S·库兹涅茨获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英〕J·米德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国际收支核算〕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 五、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开展 1665年—1920年,对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口径〔范围〕、估算或统计方法研究,“综合性生产〞和“限制性生产〞这一概念已初步形成。
1920年—1939年,为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准备 1939年 以后,由国民收入统计开展到国民经济核算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 六、三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 SNA、MPS与NEAS〔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称三种核算模式 1.MPS与SNA的比较 〔1〕联系 〔2〕区别 A.理论根底不同 B.核算范围不同 C.核算内容不同 D.核算方法不同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 2.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A. 我国原有核算体系的不适应处 B. NEAS的特点 C.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和完善的方向 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开展趋势 1.建立社会、环境核算,科技核算各自的核算体系 2.建立以经济核算为中心框架,以社会核算、环境核算、科技核算为外围的“卫星〞体系的多维立体化核算体系 八、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经济学的关系 2.与会计学的关系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第二节 SNA的研究对象一、交易者及其分类〔一〕经济活动的主体单位1、“生产〞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的单位。
特点〔P8〕:〔1〕有一定的生产场所与管理部门;〔2〕能获取投入产出的资料;〔3〕一国国民经济=基层单位2、“经济收支〞机构单位: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对外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1〕具有财务决策权;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2〕一国国民经济=机构单位3、两种单位的关系:包含关系 4、常住与非常住机构单位〔P7〕常住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二〕部门分类1、产业部门分类〔1〕产业部门: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基层单位〔2〕两大部类划分〔3〕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效劳业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注]A、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部门; 非独立核算的企业“住户〞部门B、非金融企业从事非金融效劳与货物生产的企业; 金融企业从事金融效劳生产的企业C、非营利机构为住户效劳的; 政府为全社会效劳的SNA2、机构部门分类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二、交易〔P9〕〔一〕定义:机构单位间依协议所产生的经济活动。
〔二〕类别1、交换式交易:一对组合行动[例]消费品的购置、工资和薪金的发放、利息红利等收入等2、转移3、内部交易:发生在一个机构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1〕包括:自产自用、自制设备、固定资本消耗〔2〕虚拟 : 设想整个交易,然后估计它的价值[例]某农户当期生产了10000斤粮食,其中2000斤〔2000元〕留作自用;某企业生产了一台机床〔5万元〕,转为固定资产注:其他流量——非交易过程引发的资产负债变动量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三、经济流量与存量〔P11〕1、经济流量:当期交易的发生量2、经济存量:期初期末的持有量3、两者关系:期初存量是交易发生的前提,交易产生流量,流量导致存量变化4、流量、存量价值量=物量×价格;5、价格:最初货物与效劳的价格,其次工资、税率、利率等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第三节 核算原那么与方法一、核算原那么〔P20〕SNA〔一〕市场原那么1、作用:确定生产范围2、但凡为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不管其产出是在市场上销售,还是自用都统计为生产的产出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二〕所有权原那么1、作用:确定资产、负债的范围。
〔三〕国民三等价原那么※1、作用:搭起了国民核算的骨架,确保核算的整体一致性2、定义: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例]A厂当期生产了价值1000万元的汽车其中:原材料等消耗C2为500万元,折旧C1为100万元,V+M为400万元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四〕权责发生制 1、作用:确定统一的核算时点[存量]A企业2000年年末的非金融资产存量为1500万美元[流量]中国A厂向美国B厂出口一批成衣,价值1000万美元〔1〕合同时间:1/12/2000;〔2〕记帐时间:22/12/2000;*〔3〕海关放行:2/1/2001;〔4〕启运时间:5/1/2001;〔5〕货款收到:20/1/20012、记录时间规那么〔1〕现金收付制:以实收实付为标准处理经济交易;〔2〕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处理经济交易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五〕现行价格原那么1、计价原那么〔1〕经济流量、存量=物量×价格〔2〕现行价格原那么:按当期的市场价格核算〔3〕不变价格原那么:以某年价格作为计价根底。
〔4〕历史本钱原那么:按当时发生的金额作为计价根底[例]某厂三年中每年购入同种规格的计算机一台,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二、核算方法〔一〕具体方法〔P24〕1、帐户法2、平衡式: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支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3、图示法4、矩阵法〔二〕帐户法1、帐户形式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2、帐户两方的术语〔1〕来源〔S〕:增加本单位经济价值量的交易〔2〕使用〔U〕:减少本单位经济价值量的交易SNA出售:5台机床支付:20万元支付:100万元一笔债券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3、帐户设置〔1〕按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设置A、生产帐户〔3〕B、收入分配帐户〔4〕C、收入使用帐户〔2〕D、积累帐户〔4〕E、存量帐户〔2〕F、国外帐户〔8〕〔2〕记录:交易“收支流量〞资产=负债+净值4、复式记帐与四式记帐〔1〕复式记帐:有借必有贷; 借方发生额= 贷方发生额。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2〕四式记帐:对交易双方同时进行复式记帐两个复式记帐[例]A工厂向B工人发放劳动报酬800元,现金支付 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5、平衡项的设置〔1〕定义:使帐户左右两方保持平衡的工程[例]A厂当期总产出100,中间消耗50;应付劳动报酬20,应缴生产税净额5SNA〔2〕帐户平衡关系起始项:结转项;来源项:收入项;使用项:支出项;平衡项:计算项来源方=使用方〔P242〕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3〕平衡项使相邻帐户保持衔接,且具有独立的经济意义SNA〔4〕帐户可拆可拼,反映不同阶段的特征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6〕国民帐户的形式A、单个帐户:即部门帐户;B、综合帐户:即国家层次上的帐户SNA第一章第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理论课堂作业课堂作业1、经济流量是指〔、经济流量是指〔 〕〕 A、各种经济变量、各种经济变量 B、上期发生的量、上期发生的量 C、一定时期变化的量、一定时期变化的量 D、一定时点上的量、一定时点上的量答:答:C2、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 〕〕 A、就是其地理领土、就是其地理领土 B、不是其地理领土、不是其地理领土 C、与地理领土没有关系、与地理领土没有关系 D、与其地理领土并非完全吻合,需做某些增删、与其地理领土并非完全吻合,需做某些增删 答:答:D。
一国经济领土=一国地理领土一国经济领土=一国地理领土+本国在国外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的领土飞地– 外国在本国的领土飞地外国在本国的领土飞地 SNA △△ 定义定义 “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局部具有一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局部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说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说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克莱因〔克莱因〔R.Klein〕:〕:“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局部〞。
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局部〞 萨缪尔森〔萨缪尔森〔P.Samuelson〕〕 ::“第二次大战后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二、计量经济学模型 △ △ 模型: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如语义模型、物模型: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如语义模型、物理模型、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理模型、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 △ 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现实,揭示现实活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现实,揭示现实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动中的数量关系△ △ 经济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方法描述经济活动经济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方法描述经济活动△ △ 计量经济学模型:解释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解释经济活动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的定量关系,用随机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 △ 经济理论分析〔行为分析〕经济理论分析〔行为分析〕→→数理分析数理分析 → →数量数量分析:揭示经济活动各个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分析:揭示经济活动各个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用确定性的数学方程加以描述三、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三、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 △ 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 △ △ 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 △ △ 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 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 △ △ 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 △△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广义计量经济学和狭义计量经济学•广义计量经济学广义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理论、数学以是利用经济理论、数学以及统计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及统计学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的统称,包括回归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狭义计量经济学狭义计量经济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量经济学,以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为目的,在数学上主要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本课程本课程中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就是狭义计量中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就是狭义计量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数学模型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数学模型 △ △ 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初、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初级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根底知识和初级以计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学根底知识和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容;•中级以用矩阵描述的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型中级以用矩阵描述的经典的线性单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理论与方法、经典的线性联立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以及传统的应用模型为主要内容;与方法,以及传统的应用模型为主要内容;•高级高级以非经典的、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以非经典的、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方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本本定位于中级水平上,适当引入高级的内容。
定位于中级水平上,适当引入高级的内容 △ △ 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除了介绍计量经济模型的数学理论根底、普遍除了介绍计量经济模型的数学理论根底、普遍应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应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应用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应用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应用计量经济学那么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应用计量经济学那么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根底,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和经济统计学根底,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本课程是二者的结合本课程是二者的结合 △ △ 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和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一般指一般指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前开展并广泛应用年代以前开展并广泛应用的计量经济学。
的计量经济学• R.Frish创立创立• T.Haavelmo建立了它的概率论根底建立了它的概率论根底• 成为其理论与应用的集大成者成为其理论与应用的集大成者•经典计量经济学经典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方法方面特征是:在理论方法方面特征是: ⑴⑴ 模型类型模型类型——随机模型;随机模型; ⑵⑵ 模型导向模型导向——理论导向;理论导向; ⑶⑶ 模型结构模型结构——线性或者可以化为线性,线性或者可以化为线性,因果分析,解释变量具有同等地位,模型因果分析,解释变量具有同等地位,模型具有明确的形式和参数;具有明确的形式和参数; ⑷⑷ 数据类型数据类型——以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以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随机变量;续随机变量; ⑸⑸ 估计方法估计方法——仅利用样本信息,采用最小仅利用样本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或者最大似然方法估计模型二乘方法或者最大似然方法估计模型•经典计量经济学在应用方面的特征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应用方面的特征是:• ⑴⑴ 应用模型方法论根底应用模型方法论根底——实证分析、经实证分析、经验分析、归纳;验分析、归纳;• ⑵⑵ 应用模型的功能应用模型的功能——结构分析、政策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经济预测、理论检验与开展;价、经济预测、理论检验与开展;• ⑶⑶ 应用模型的领域应用模型的领域——传统的应用领域,传统的应用领域,例如生产、需求、消费、投资、货币需求,例如生产、需求、消费、投资、货币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等。
以及宏观经济等•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一般指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世纪70年代以来开年代以来开展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模型,也称展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模型,也称为现代计量经济学为现代计量经济学•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动非参数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和动态计量经济学等态计量经济学等•非经典计量经济学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模型类型非经的内容体系:模型类型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模型导向非经典的计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模型导向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模型结构非经典的计量经济量经济学问题、模型结构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数据类型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学问题、数据类型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和估计方法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和估计方法非经典的计量经济学问题•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适当引入一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适当引入一些简单的、应用较多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些简单的、应用较多的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理由:方法理由:• 一方面,从理论方法角度,经典计量经济一方面,从理论方法角度,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学理论方法是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根底;根底;• 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经典计量经济另一方面,从应用的角度,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学模型△ △ 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于于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报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报中正式提出;中正式提出;•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内容集中于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内容集中于“对个人和家庭对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行为进行经验分析〞;的经济行为进行经验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原材料是微观数据〞,微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原材料是微观数据〞,微观数据表现为截面数据和平行〔观数据表现为截面数据和平行〔penal〕数据;〕数据;•赫克曼〔赫克曼〔J.Heckman〕和麦克法登〔〕和麦克法登〔D.McFaddan〕〕 对微观计量经济学作出原创性对微观计量经济学作出原创性奉献•微观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和课程有:微观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和课程有:“Microeconometrics〞〞• “Advanced Microeconometrics〞〞• “Applied Microeconometrics〞〞• “Topics in Microeconometrics〞〞• “Methods in Microeconometrics〞〞 •微观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平行〔平行〔penal〕数据模型的理论方法〕数据模型的理论方法• 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方法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方法• 选择性样本模型的理论方法选择性样本模型的理论方法 •宏观计量经济学宏观计量经济学名称由来已久,但是它的主要名称由来已久,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
内容和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经典宏观计量经济学经典宏观计量经济学: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法,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评价和预测•现代宏观计量经济学现代宏观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单位根的主要研究方向: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以及动态计量经济学检验、协整理论以及动态计量经济学四、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四、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 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看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看 △△ 从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经济学科中的地位看从计量经济学在西方国家经济学科中的地位看 △△ 从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看从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看 △△ 从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全过程看从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全过程看 △△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计量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计量经济学•55位位获获奖奖者者中中10位位直直接接因因为为对对计计量量经经济济学学开开展展的的奉奉献献而获奖而获奖• 1969 R. Frish J. Tinbergen• 1973 W. Leotief• 1980 L. R. Klein• 1984 R. Stone• 1989 T. Haavelmo• 2000 J. J. Heckman D. L. McFadden• 2003 R. F. Engle C. W. J. Granger•近近2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30余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余位左右在获奖成果中应用了计量经济学•获奖者名单获奖者名单2004 Finn Kydland , Edward Prescott 2003 Robert F. Engle, Clive W. J. Granger 2002 Daniel Kahneman, Vernon L. Smith2001 George A. Akerlof, A. Michael Spence, Joseph E. Stiglitz2000 James J Heckman, Daniel L McFadden1999 Robert A. Mundell1998 Amartya Sen1997 Robert C. Merton, Myron S. Scholes1996 James A. Mirrlees, William Vickrey1995 Robert E. Lucas Jr.1994 John C. Harsanyi, John F. Nash Jr., Reinhard Selten1993 Robert W. Fogel, Douglass C. North1992 Gary S. Becker1991 Ronald H. Coase1990 Harry M. Markowitz, Merton H. Miller, William F. Sharpe1989 Trygve Haavelmo1988 Maurice Allais1987 Robert M. Solow1986 James M. Buchanan Jr.1985 Franco Modigliani1984 Richard Stone1983 Gerard Debreu1982 George J. Stigler1981 James Tobin1980 Lawrence R. Klein1979 Theodore W. Schultz, Sir Arthur Lewis1978 Herbert A. Simon1977 Bertil Ohlin, James E. Meade1976 Milton Friedman1975 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 Tjalling C. Koopmans1974 Gunnar Myrdal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973 Wassily Leontief1972 John R. Hicks, Kenneth J. Arrow1971 Simon Kuznets1970 Paul A. Samuelson1969 Ragnar Frisch, Jan Tinbergen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69 "for having developed and applied dynamic models for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processes"Ragnar FrischNorwayJan Tinbergen the etherlands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3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put-output method and for its application to important economic problems"Wassily Leontief USA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for the creation of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economic policies"Lawrence R. Klein USA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4 "for having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hence greatly improved the basis for empirical economic analysis"Richard Stone Great Britain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9 "for his clarific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theory foundations of econometrics and his analyses of simultaneous economic structures"Trygve HaavelmoNorway经经典典计计量量经经济济学学创立创立建立第建立第1个应用模型个应用模型建立概率论根底建立概率论根底开展数据根底开展数据根底开展应用模型开展应用模型TinbergenFrischHaavelmoStoneKlein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建立投入产出模型Leontief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0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methods for analyzing selective samples〞〞James J Heckman USA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0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methods for analyzing discrete choice"Daniel L McFaddenUSA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3 "for methods of analyzing economic time series with common trends (cointegration)" Clive W. J. Granger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