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ppt

74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89093032
  • 上传时间:2024-09-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88MB
  • / 7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新型城镇化下的广东路径分析基于不同城镇化方式的实证调研深圳分院,2013年1月14日 汇报内容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1 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u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u外资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外资驱动下的快速城市化u城镇化动力不是来自大城市的外溢城镇化动力不是来自大城市的外溢u中小型工业带动的中小城镇化中小型工业带动的中小城镇化u不经首位城市(广州),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经首位城市(广州),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u人口红利人口红利增长极培育阶段极化调整阶段区域一体化及均衡化阶段u加快转型升级,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设幸福广东u理想城市建设、理想城市建设、u““双转移双转移””政策政策u新增长极地区新增长极地区( (前前海、横琴、南沙海、横琴、南沙) )u地级市扩容提质地级市扩容提质多种区域政策多种区域政策,,引导均衡发展引导均衡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滞后工业化流动,城镇化滞后工业化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多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增多,吸引大量农,吸引大量农村剩余人口,中国经济吸引外资条件下的初始增长极村剩余人口,中国经济吸引外资条件下的初始增长极u工业区、开发区遍地开花工业区、开发区遍地开花u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盛行,产分散式农村城市化盛行,产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低业人口空间集聚程度低u户籍政策改革,农民进城务户籍政策改革,农民进城务工,外来人口涌入;工,外来人口涌入;u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强化、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强化、极化发展极化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城镇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增长极培育、极化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三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从扩大、极化到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

      进入“两个”高位运行)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十年人口增长两成,人口总量居全国首位广东省2010年常住人口1.04亿,与五普时期的8642万相比,10年间共增长了1788万人,增长20.7%,平均年增加178.8万人,年均增长1.9%,而同期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外来人口流入是主因,省外流入占大头流动人口中,来自外省的有2021.6万人,占总数的70.4%流动人口的当年流动率超过50%,流动1年以下的有1538.7万人,占总数的53.6%1 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全省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2003年89631.37%2004年91111.65%2005年91940.91%2006年94422.70%2007年96602.31%2008年98932.41%2009年101302.40%2010年104413.07%2011年105050.61%近十年全省年均增长1.90%近十年全国年均增长0.57%2000年-201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9% 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

      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0.9-1.6%2006年-2010年,广东省人口年均增长率2.4-3.7%2011年——, 广东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6%从近十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长情况来看,2001—2005年人口增长较为平稳,相对不高;增长的高峰期出现在2006-2010年,以后人口增长急剧降低,是否预示着拐点的到来?(呈现“两个”滞涨)平稳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拐点的到来?拐点的到来???20052005年年20102010年年20112011年年1 1、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三个阶段:进入均衡发展阶段 2 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广东省地区差异对比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一家独大和极化作用明显,加剧了粤东、西和北部山区的不均衡性,并已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广东省的区域差异超过了全国东西部差异珠三角珠三角珠三角粤东沿海粤西沿海粤北山区全国东西部之比1995人均GDP之比1.00.260.212006人均GDP之比1.00.230.191:0.382010人均GDP之比1.00.280.330.292010总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1.86:10.94:10.85:10.82:1粤西粤东粤北粤西粤东四大区域城镇化进程四大区域GDP总量粤北粤北 人口变动情况(2000-2010)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绝对值)广东省各市五、六普人口增长情况对比(比重)•从数量来看,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数量来看,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最多以广州、深圳最多•但从增长的比重变化来看,但从增长的比重变化来看,人口增长比重最大的人口增长比重最大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以及西岸的佛山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以及西岸的佛山。

      •来粤来粤流动人口最多的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流动人口最多的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河南五省河南五省占总流动人口的占总流动人口的67%67%广东省各市非农业人口情况对比(总量)第一部分￿￿研究背景2 2、广东城镇化发展的、广东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不平衡性:单极化十分明显 Ø““双转移双转移””政策:政策: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解决区域均衡和持续发展问题-2005年,出台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举措-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以400亿巨资推动珠三角腾笼换鸟和周边欠发达地区筑巢引凤-2012年,周边已陆续建设了大量的产业园区珠三角-环境提升-环境提升-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空间腾挪-空间腾挪粤北粤西粤东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区域均衡-区域均衡Ø““扩容提质扩容提质””行动:行动:2012年通过对粤东西北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持续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以及新城新区建设等广东省广东省““双转移双转移””政策路线图政策路线图3 3、广东区域城镇化战略:、广东区域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区域协调和扩容提质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根源探究根源探究: :广东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发展的单极性广东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发展的单极性广东模式=珠三角模式?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推动、渐进式改革政策效应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推动、渐进式改革政策效应……政策:激励性和创新性的经济政策,是广东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但是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边界试验效应;区位:临海条件、毗邻香港的区位因素,加快了珠三角地区融入全球体系的进程,为外向型城镇化奠定了基础;广东的起飞是建立在区位和政策两个因素上,但也过于单一性地依赖两大因素。

      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且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制度边界”,使得粤东西北实际位处区位、政策边缘而未能加入发展大潮[区位条件的“不可改变性”]￿[政策效应具有￿“制度边界”]￿4 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差异化和理想城市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区位条件改善区位条件改善+ +政策趋同扩散:但珠三角模式仍具不可复制性政策趋同扩散:但珠三角模式仍具不可复制性1、经济区位取代地理区位,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关键;2、粤东西北地区:主线之中,网络之外;3、香港的因素及作用下降;基本条件的改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轻轨的建设地理区位趋同政策优势趋同产业政策、人口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粤东、西和北部地区甚至比珠三角地区还要有优势[ 难以复制成因]￿[ 关注思想解放]￿1、改革开放深入,中国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向普遍改革推进;2、人口红利丧失,珠三角稀释了周边地区发展机会;3、金融危机、外部环境不如改革初期;珠三角产业转移有限,内部消化和本地置换4 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差异化和理想城市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4 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差异化和理想城市 珠三角外围地区:双转移,新一轮珠三角模式的复制?现状:现状:截至目前,省级认定的省级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转移工业园有有3434个个,而未批在建的产业转移园未批在建的产业转移园3737个个;;总投资7029亿元,其中50%是珠三角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整体搬迁、新建、参股等形式转移到产业园困境:困境:““双转移双转移””地区往往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往往经济增长较快,有有一定效益,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威胁:一定效益,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威胁:p新增大于转移;p嵌入式产业?产城融合发展?p人的转移滞后于产业转移p仅是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p粗放的土地圈地。

      p原有的生态优势面临威胁p……“双转移”战略——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国家再沿海化趋势下的重型化发展?n重型化VS生态脆弱性重型化发展与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重型化发展与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难以调和的难以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冲突和矛盾教训:浙江沿海地区以大量填海和化工等教训:浙江沿海地区以大量填海和化工等进行开发,成为进行开发,成为开发区海岸带开发区海岸带 n央企VS地方如何在在广东省产业升级和适度重型化的如何在在广东省产业升级和适度重型化的过程中,过程中,充分发挥央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央企的龙头带动作用?央企:对地方税收贡献少、环境影响大、央企:对地方税收贡献少、环境影响大、占地多而就业带动少占地多而就业带动少湛江、惠州大亚湾4 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差异化和理想城市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其他一般农业和生态地区:现代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实践?云浮:欠发达中小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框架[￿云浮模式￿]:￿￿探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谐共生;实施县域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实现主体功能扩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实实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现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社会共同缔造行动行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实现人与社会和谐[￿探索理想空间模式￿]——市域空间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机制￿]——实施县域主体功能扩展[￿构建基本单元￿]——城乡完整社区建设指引[￿行动指引￿]——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云浮人居环境实践框架吴良镛参加云浮人居环境建设研讨会4 4、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差异化和理想城市差异化和理想城市 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根据广东区域城镇化分区战略和路径机制差异,本根据广东区域城镇化分区战略和路径机制差异,本次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类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次实证研究选取了五类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 ——东莞虎门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 ——梅州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 ——肇庆、云浮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 ——惠州大亚湾•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 ——汕头地区 一、东莞虎门-经济危机下的传统制造业升级与城镇化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 广州(畲江)产业转移园广州(畲江)产业转移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园东莞石揭(兴宁)产业转移园东莞石揭(兴宁)产业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产业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产业转移园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园:好利时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南沙(蕉岭)产业转移园:好利时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天河(平远)产业转广州天河(平远)产业转移园区:鼎盛木业车间移园区:鼎盛木业车间二、梅州地区-欠发达山区多元驱动的城镇化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 三、肇庆、云浮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城镇化1 1、、云浮南盛镇横岗村云浮南盛镇横岗村2 2、、肇庆市德庆县城肇庆市德庆县城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 四、惠州大亚湾地区-重型化和大型央企投资下的城镇化五、汕头地区-民间资本推动下的城镇化第二部分￿￿城镇化新特点:基于案例调研 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人口再本地化”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县城、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和配套水平,出现人口回流,增进农村现代化和村镇城镇化。

       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事实一:农业优势事实一:农业优势————肇庆的粮食、花生、烟叶、木薯总产量都位列全省前5位,人均粮食产量在全省中排名前列,且沙糖桔、柑橘沙糖桔、柑橘的种植规模和质量全国闻名;事实二: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事实二: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减少,且农村税费的免收、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税费的免收、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人地关系好转,由此推动劳动力回流和现代农业发展肇庆市2010年各镇街农民人均收入2009年广东省各县(市)人均粮食产量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调研汇报由由非农人口非农人口增长为主转向农业人口增长为主转向农业人口增长为主,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的人增长为主,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的人数增多,农村经济活跃数增多,农村经济活跃2005年以前,德庆县人口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非农人口的增长,2005年后农业人农业人口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非农人口口对总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非农人口,自2000年的0.5%上升为2010年的1.8%。

      2005年?2005年? 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村人地关系及其他政策的改善,吸引部分返乡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活力,减少城镇压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外出就业人口+户籍外迁=劳动力回流+外来从业人员+户籍增加人口 调查显示,回流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8%,占具有外出经历的35%首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首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专业化及组织化程度提高,对县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开始增加,从而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业动力其次,其次,回流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回流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化,促进城镇化实现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转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Ø劳动力回流的促进作用劳动力回流的促进作用德庆县历年户籍净流出人口德庆县历年户籍净流出人口“人口再本地化”促进城镇化人口持续增加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对县城服务业的需求增长2011年德庆农民人均纯收入1101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9013.75元)高出近2000元。

      其中,柑桔的人均纯收入达6061元,占县域人均纯收入的54.5%对县城的流通、商贸、加工和金融需求大——收入提高在县城买房 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的重要动力表现为县城商品房销售数量受当年柑桔的销售情况影响较大县城商品房销售数量受当年柑桔的销售情况影响较大,,2007年以来德庆县城房地产销售套数分别为627、685、689、997套,其中农民购房超过50%,但2011年仅438套(受天气和沙糖桔产量情况影响),受农业收成情况影响较大Ø调研案例:德庆调研案例:德庆德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元)德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元)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汕头城镇化发展水平停滞自2005年,汕头城镇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相比于2000年也只提高了3%乡村人口已停止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城乡人口的增长缓慢,且增长率基本和全市的自然增长率相符外出人口较少,迁入迁出基本持平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增长率(‰)乡村人口(万人)乡村人口增长率(‰)2000313.41154.372006350.03149.662007355.0114.23151.7814.172008361.7919.1152.997.972009363.223.95158.87.97城乡人口迁移近乎停滞,城市化动力不足且质量不高年份198519901995200020052010迁入人口271453177232097327142174221160迁出人口250772782126232350852143518324常住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率(%)2000467.78313.4167.00%2005494.45357.6972.34%2006499.69350.0370.05%2007506.79355.0170.05%2008514.78361.7970.28%2009522.02363.2269.58%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Ø调研案例:大埔县城调研案例:大埔县城用地用地代码代码用地用地名称名称用地面积用地面积( (公顷公顷) )占城市建设用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地比例(% %))R R居住用地253.9353A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设施用地77.7677.7616.216.2B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3.444.9G G绿地与广场用地44.519.3M M工业用地工业用地20.5220.524.34.3S 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43.999.2其中:城市道路用地36.15U U公用设施用地13.002.7W W物流仓储用地1.960.4H11H11城市建设用地479.13100其中其中A3A3(学校用地)为(学校用地)为31.3231.32公顷,占总建设用地公顷,占总建设用地6.56.5%,%,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类用地40.2840.28%。

      %教育资源优势明显:教育资源优势明显:高中高中4 4所;初中所;初中3 3所;小学所;小学4 4所;职校所;职校2 2所所对于县城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对于县城而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普遍高于大城市普遍高于大城市 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图图 教育资源与城镇化的关系教育资源与城镇化的关系购房非农户口学位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教育资源丽水湾农业户口由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农村对居住等生活品质的提升要求,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等收入水平的提高,县城以教育设施为主的公共服务集聚成为城镇化主要动力 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由此带来的服务需求和购房成为县域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的重要动力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通过互联网将农民与市场连接,拓宽交易面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三农服务网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镇内土地流转平台,让土地流转规模化、有序化、公开化,同时解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推动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发展南盛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包括:南盛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南盛镇柑桔专业合作社;南盛镇柑桔协会解决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维权问题比如南盛镇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举办￿“南盛镇2011年柑桔春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网三中心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云浮南盛镇农村改革试点: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南盛镇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镇级“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土地流转的工作流程土地转出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转出土地申请中心对转出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转出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土地需求方向土地流转中心提出需求土地申请中心对需求方材料进行审查、登记、评估根据需求方信息约请需求方洽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合同(提供范本)合同鉴证、存档路径1:通过土地流转探索规模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土地流转成果:提高农民收入和解放农民“离开”土地l南盛镇土地流转面积为73245亩,占可流转总面积的73.6%,其中水田流转1084亩,旱地流转2470亩,山地流转69691亩。

      l通过南盛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的土地面积16058.1亩(其中水田3亩,旱地78亩,山地15977.1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23%,签订合同129份,涉及农户254户,签订合同金额2577.3万元l2012年以来流转中心签订合同7份,果场7宗流转面积351亩,合同金额106万元l流转服务中心成立极大的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价格,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受到农民欢迎中心成立前平均租金(元/亩/年)中心成立后平均租金(元/亩/年)中心成立后平均租金是成立前的倍速水田16710006旱地(果场)6080013山地8506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长教村所雁样镇面积188平方公里,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国家4A级景区-叶剑英纪念园、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和阴那山省级风景区等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即宝丽华公司与长教村合作旅游项目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雁洋镇雁洋镇Ø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Ø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1995年,宝丽华成立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与长教村探索“以企兴村、村企共赢”合作模式,租赁长教村农地,发展茶叶生产和农业生态旅游。

      村民可选择茶叶栽培、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等,获得工资收入长教村基本实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从贫困村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三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Ø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调研:宝丽华与长教村合作下的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建设路径2:新型村企合作 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助推农村功能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1、“人口再本地化”:城镇化动力之一 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双转移是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实施多年后,结合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同步推动,是工业化转移和工业化区域进程的新阶段 l一县一园,每县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整合县域分散园区,实行一县一园,以县域主要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区l产业园区+新城,着力建设具有空间-产业一体化趋势的新城–市域层面:肇庆新区+高新区。

      –高要:滨江新城+大湾、新桥园区–四会:四会东部新城+江谷-龙圃园区–德庆:德庆北部新城+顺德(德庆)产业园–封开:江北新城+粤桂合作区–怀集:山河口新城+怀集(中山)产业园–广宁:广宁新城+广宁高新产业园市域“两区引领两化”￿结构图肇庆各县都加大了产业园区整合力度,并依托其建设新城,实施肇庆各县都加大了产业园区整合力度,并依托其建设新城,实施““两区引领两化两区引领两化””战略,试图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格局战略,试图构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格局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 目前德庆县正以龙江产业转移园为核心,规划建设县城工业集约基地,试图打造县域工业化的核心增长极2008年实施“双转移”以来,德庆县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5个(已建成投产项目27个,在建项目13个,正在筹建项目25个),项目投资总额140.68亿元,大部分来自珠三角20112011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实现工业总实现工业总产值产值77.7977.7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9%51.9%创税1.341.34亿元,占全县工业税亿元,占全县工业税收的收的61.2%61.2%。

      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双转移对于德庆县城经济的发展、城区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双转移对于德庆县城经济的发展、城区规模的扩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Ø德庆案例德庆案例“双转移”的德庆 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德庆县城工业集约基地 广州南沙(蕉岭)转移园广州南沙(蕉岭)转移园东升工业园东升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转移园东莞石碣(兴宁)转移园广州番禺(五华)转移园广州番禺(五华)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转移园广州黄埔(丰顺)转移园高陂陶瓷工业园高陂陶瓷工业园东干工业园东干工业园金城工业园金城工业园茶阳工业园茶阳工业园三河工业园三河工业园广州(畲江)转移园广州(畲江)转移园广州天河(平远)转移园广州天河(平远)转移园重要工业园重要工业园一般工业园一般工业园广州为梅州对口帮扶城广州为梅州对口帮扶城市,除兴宁外,各市县市,除兴宁外,各市县区均建设有产业转移园区均建设有产业转移园目前,畲江、兴宁两大目前,畲江、兴宁两大转移园发展势头较好转移园发展势头较好广州白云(大埔)转移广州白云(大埔)转移园尚未建设园尚未建设广州白云(大埔)广州白云(大埔)转移园转移园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Ø大埔案例大埔案例“双转移”产城同步建设的大埔 珠江啤酒厂房珠江啤酒厂房广汽强华广汽强华 ( (梅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梅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目前已入驻131家企业,计划投资233.5亿元,已投产111多家,以汽车零部件、机电、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为主。

      Ø大埔案例大埔案例“双转移”产城同步建设的大埔 完善通勤、居住、娱乐、办公等配套功能,按照现代化生态工业新城标准建设免费往返梅城至工业园的专车免费往返梅城至工业园的专车厂区配套的职工宿舍厂区配套的职工宿舍碧桂园配碧桂园配套居住项套居住项目-规划目-规划20122012年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提供年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提供8 8万个就业岗位,整个园区可提供万个就业岗位,整个园区可提供1515万个2、双转移与扩容提质:城镇化的动力之二Ø大埔案例大埔案例 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民间动力主要包括:地方民间文化、民间资本与民营经济、民间组织和民间自治等方面的特点推动的特色城镇化路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民间投资额(亿元)民间资本比重(%)珠￿三￿角11355.805587.9549.21%东翼1475.511037.9970.35%西翼1100.32729.6666.31%山区2181.561251.4457.36%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 Ø汕头案例:民间投资发展历程民间投资经历了低谷、恢复和增速发展三个阶段:￿低谷阶段:2001恢复阶段:2002-2004增速阶段:2005-2011低谷阶段:由于一些不法企业偷税漏税、制假造假、走私贩私,导致一度信用缺失,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2001年GDP负增长,民间投资大量减少。

      恢复阶段:重建信用,民间投资恢复增长,实现了经济较快的恢复性增长,投资规模逐年上涨增速阶段:2005年以后民间投资规模占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到2010年接近70%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城市建设、公共设施配套需要大量资本,在政府财政支配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将有效地解决资本难题n新一代潮商资本向汕头的回流促进了汕头的城镇化《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从产业政策、技术服务、财税金融支持、土地利用、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l投资推广平台的搭建粤东侨博会、潮商大会、潮青联谊大会l新的资本基地:潮商总部大厦改变以往潮人回乡投资和发展的方式,在市场考察、定位和整合资源方面实现升级l第二、三代潮商回乡投资兴业与第一代潮商主要投资慈善公益事业不同,第二、三代潮商以投资兴业为主凯撒服装、中凯文化、潮宏基珠宝粤东侨博会 投资总额(亿元)项目第一届780120第二届582138第三届1016163第四届1226221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 民营经济:主体推进城镇化2010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500家,占总数的58.1%,民营企业向乡村劳动力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

      乡镇从业人员176.1万人,非农从业人员105.4万人,占60%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城镇化近十年来,民营经济成为汕头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正努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汕头的城镇化发展所在地个数专业镇特色产业潮南区2个陈店镇内衣峡山镇精细化工潮阳区4个谷饶镇针织服装贵屿镇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和平镇音像制品两英镇针织服装业澄海区4个澄华街道工艺毛织服装东里镇五金制品莲下街道日用化工凤翔街道玩具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 民间组织和农村自治横洞村隶属于云浮云安县石城镇横洞村委会,全村113户,733人,超过半数的村民在外经商或打工,201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元,位居云安县前列  横洞村模仿古时农村社会中传统的“乡绅制度”,建立起了村民自治组织——横洞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理事长乡贤、教师、乡贤、教师、退伍军人等退伍军人等理事村长兼任村长兼任乡贤、教师、乡贤、教师、退伍军人等退伍军人等理事会除多方征询县规划、建设、旅游、农业等职能部门意见外,还通过召开征询意见座谈会、发放征询意见稿、组织群众实地勘察等形式,多方征询群众意见,调整规划思路;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群众自觉腾出土地、拆除危旧房屋、义务投工投劳,发挥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该村群众累计投工投劳1277人次,无偿捐地2336平方米。

      监事会Ø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 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新建“农民公寓”42套,解决全村31%人口住房,节约用地超7000平方米腾挪空间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提升乡村宜居水平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 云安县横洞村:农村治理改革示范3、民间动力:城镇化动力之三 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战略阶段第一次沿海开发战略第二次沿海开发战略时间改革开放初期2007年4月,沿海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日起目的开放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引领经济转型地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与四个经济特区沿海发展带(3+N)特点重点地区-点状开发重经济与生产,轻生态与生活城市所在地区:纵深小整个海岸带-综合开发兼顾经济与生态,生产与生活向内陆纵深腹地拓展:港、城、腹地经济一体化产业以“三来一补”等轻型加工业为主以石化、钢铁、造船、海工等重型制造业为主中国第二次沿海开发战略全面启动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面积为9.98平方公里,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23.6平方公里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大亚湾规划区于1991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现辖陆地面积28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

      大亚湾集中展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综合优势,具有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和区域经济中心的优良条件主要体现在:￿n地缘优势:大亚湾位于惠州市南部,西接深圳,陆路距香港60公里,海路47海里￿n港口优势:大亚湾海域宽、航道短、淤积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避风良港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惠州港￿n配套优势:大亚湾不仅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港口、主干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而且紧邻惠阳区,距惠州和深圳市区仅40公里左右,有城市依托,生活配套便利￿n市场优势:大亚湾地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化工产品需求量极大￿n项目优势:大亚湾大项目相对集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广东LNG惠州电厂、中国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等一批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n大亚湾概况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2003年以来,大亚湾区经济高速发展;从增量增量来看,大亚湾区是惠州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发动机最主要发动机2011年,大亚湾区GDP434434亿元,已成为惠州市第一大经济体惠州市第一大经济体n大亚湾概况惠州市各区县惠州市各区县GDPGDP增量增量惠州市各区县惠州市各区县GDPGDP增速增速惠州市惠州市20112011年年GDPGDP区域分布区域分布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l经济结构以工业为绝对主导,经济结构以工业为绝对主导,第三产业不发育第三产业不发育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中海壳牌乙烯和中海油炼油项目根本上改变了大亚湾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大亚湾形成了以工业为绝对主导工业为绝对主导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112011年大亚湾就业结构年大亚湾就业结构20112011年大亚湾产业结构年大亚湾产业结构大亚湾产业结构演变大亚湾产业结构演变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奠基2006年2月10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功投产2009年6月19日,中海油惠州炼厂成功投产2009年,大亚湾石化区扩区规划正式开始l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波动大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l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波动大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l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波动大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l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波动大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l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大型国企主导经济发展周期,经济波动大波动大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n再沿海化的重化工发展要关注环境n城镇化特征与问题l城镇化安全与健康问题城镇化安全与健康问题-大亚湾石化区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符合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大亚湾石化区尚未实施封闭管理,三次大火(2010年7月24日凌晨凌晨1 1时时4545分分、2011年7月11日凌晨凌晨4 4时时1010分分、2012年5月28日1313时时1818分分))对大亚湾带来不利影响。

      从健康城镇化考虑,最好在石化区与大亚湾中心区之间预留绿化缓冲绿化缓冲和产业缓冲产业缓冲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大亚湾重化工项目和无序填海严重影响海洋环境质量大亚湾重化工项目和无序填海严重影响海洋环境质量•大亚湾石化区:排海管道过近排海管道过近,影响旅游区水质和沙滩质量;•平海电厂(广东在建最大规模火电厂最大规模火电厂,规划6×100万千瓦,已投产2×100万千瓦):影响附近旅游区水质和沙滩质量(三角洲沙滩变黑沙滩变黑);•港口镇无序填海无序填海:致使双月湾南端海流变缓、沙滩变黑沙滩变黑,平海电厂平海电厂港口填海港口填海石化区排海管道石化区排海管道大亚湾石化区大亚湾石化区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 重化工央企的本地城镇化带动性弱:地方税收贡献少,就业岗位少央企投资特点:对地方税收分成少;￿环境影响大;以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就业带动少地方税收来源结构央企税收分配结构就业带动少-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就业带动小(大亚湾石化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约5.0万人)-国企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地方税收留存少,影响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能力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 重化工央企的本地城镇化带动性弱:地方税收贡献少,就业岗位少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国税:地税=6:1 广东省关于指导粤西的发展纲要:沿海新区的竞争同构4、再沿海化:城镇化动力之四 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Ø东莞传统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自下而上n人口高度外来化,外来人口比重超过80%n外贸依存度高,对外依存度曾高达200%。

      在东莞1.3万多家外资企业中,90%是加工贸易企业;在东莞的工业总产值中,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n以社区(村)为单元的租赁经济高度发达,占农村集体收入的2/3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n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比重从30%降至不足1%;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6:49.7:49.7n虎门的人口中80%为外来人口,2005年以后持续下降n2005年后,民营经济产值稳步上升经济起飞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阶段Ø虎门案例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n在2007对香港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中,地区总部、销售及市场推广、研究及开发、咨询科技部门多数选取香港布局;而原料采购、财务管理、货物储运、生产运作则以广东省布局为主;与200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咨询科技和财务管理,这两类部门已经越来越多地选址内地,内地营商环境已经受到更多认可n越来越多的咨询、科技、财务、物流部门,而不仅仅是生产部门,将向内地转移香港广东服务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n香港理工大学在威远岛建设分校n虎门￿“社会、经济双转型”——搭建区域性发展平台,引进创新资源,挖掘城市文化、营造宜居城市;吸引人才,形成有竞争力的移民社会、知识型服务经济体系n三十年制造业扩散后,出现服务业功能扩散趋势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服务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 n产业转移带来的升级与置换n中国电子虎门产业基地占地1588亩,位于虎门赤岗至龙眼片区,投资金额56.4亿元。

      年产值将达到152亿元n目前有6家企业选择进驻,其中位于深圳的长城开发、桑达电子、爱华电子、中电器材CEC虎门大道广深高速G107制造业转移:外来推动力明显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通过“虎门造城”拉动增长工程名称投资总额投资主体城市框架工程59.9亿元镇财政中心区升级工程44.74亿元镇财政总部经济、会展、物流工程105.5亿元社会资金电子信息工程56.38亿元社会资金交通工程30亿元社会资金文化工程35.26亿元教育工程8.76亿元体育工程51.15亿元基本为社会投资环保工程4.8亿元“三旧”改造、安居、安置工程135.81亿元除安居工程外,均为社会资金投资三旧改造:内需提升?n综合安排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等商业设施、广场和体育公园等公益性设施、企业信息和创新中心、轨道换乘等交通设施n形成集体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空间5、外源与内需并重:城镇化主要动力 •判断一:判断一:跨省异地人口城镇化速度放慢,本地人跨省异地人口城镇化速度放慢,本地人口城镇化逐步增加,口城镇化逐步增加,““人口再本地化人口再本地化””需要引导需要引导–珠三角人口城镇化达到高值,粤东、西、北地区本地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县城。

      –本地城镇化具有不稳定性,宜工宜农,收入要求相对高,吃苦性不强,对纯粹的代工兴趣不大 本地人的梯度迁移明显,外地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越不发达的地区民间投资速度慢,但相对稳定–本地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大外地城镇化牺牲传统农业比较大–建议:进一步加强本地城镇化的政策保障,提高农民收建议:进一步加强本地城镇化的政策保障,提高农民收入,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和入,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和 民生 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判断二:判断二:由由““单级单级””走向走向““多元多元””是必然趋势:是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该摆脱原有珠三角模式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该摆脱原有珠三角模式–从区域发展实践及要素集聚规律来看,区域由不平衡增长到统筹发展是必然趋势–具有相同地域文化、地理邻近、经济联系紧密、资源环境禀赋类似的一体化区域将成为未来城镇化推进的主体一体化区域将成为未来城镇化推进的主体,各区域之间城镇化路径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总体构成多元、和谐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广东城镇化的主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珠三角地区,但重点推进粤西、粤东和北部山区的城镇化发展珠三珠三角和外围地区不是简单的此起彼伏。

      角和外围地区不是简单的此起彼伏–建议:在资源禀赋和资本积累差异性基础上,广东省应建议:在资源禀赋和资本积累差异性基础上,广东省应该加强多元化城镇动力的培育和政策支持该加强多元化城镇动力的培育和政策支持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判断三:判断三:城镇化应该由城镇化应该由““高指标高指标””向向““高效益高效益””转变,改善城镇化结构转变,改善城镇化结构–目前政府在农村公共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光做大中城市,农业影响很大,城镇化有天花板;–城镇化靠围堵和驱赶行不通,通过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功能的改善滞留农民在农村减少城市非正规就业 –城镇化主要是过程,不是指标的考量重点是农民收入的绝对提高和城乡差距的减少,形成合理的城乡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和对象改变由基础设施向公共服务型提升转变保障县城的成本的处于较低水平否则逆城镇化可能出现–建议:合理引导城镇化,实现城镇化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建议:合理引导城镇化,实现城镇化结构和质量的改善,加强农村功能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农村功能现代化的建设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第三部分￿￿研究判断•判断四:判断四:““中心边缘中心边缘””到到““网络节点网络节点””:珠三角网:珠三角网络化节点地区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热点络化节点地区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热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正在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向外围地区转移,在加大这些地区的固定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带动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外围地区在高铁以及双转移带来的就业岗位等的拉动下,外出劳动力回流和外地来此务工逐渐增多外出劳动力回流和外地来此务工逐渐增多,为外围地区节点城市的崛起带来契机–建议:适合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建议:适合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推进区域民生福利制度推进区域民生福利制度的的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环境、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和区域环境、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同城化;现区域同城化;加强外来人员的市民化;加强高度城市加强外来人员的市民化;加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宜居城乡建设化地区的宜居城乡建设 •判断五:判断五:““转移产业转移产业””到到““产城同步产城同步””:改变工:改变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分离局面,实现产业就业与城业园区与城镇发展分离局面,实现产业就业与城镇服务同步推进镇服务同步推进–目前欠发达地区仍然延续传统工业园区建设阶段,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分离;–县城将是县域城镇化的主体; 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将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提升–按照服务圈和通勤圈的概念,合理组织好产业区与城镇的关系;–建议:适合珠三角外围地区和中小城市建议:适合珠三角外围地区和中小城市改变现行单改变现行单纯依托产业而忽视人的本地化的产业转移模式,促进纯依托产业而忽视人的本地化的产业转移模式,促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产城一体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判断六:判断六:““农村支持城市农村支持城市””与与““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反哺农村””并并行:行:优势农业地区走向农业产业化推动本地城镇化优势农业地区走向农业产业化推动本地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地关系的改善吸引回流劳动力及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以土地流转和农村社区服务组织为特征的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致富农民趋于县城购房,以及外出回流人口倾向于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中小城市,实现本地城镇化;–新时期的支持手段由劳务输出、产品剪刀差向土地指标、购买力、休闲生态服务等转变–建议:适合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完善建议:适合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县城完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体系;推动体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建设,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加强农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培育,促进农业行业协会的发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机制培育,促进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展;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判断七:判断七:““民间民间””与与““政府政府””将成为双轨驱动力,将成为双轨驱动力,亟待整合,亟待组织化和本地化亟待整合,亟待组织化和本地化–民间投资及民营经济成为部分地区主要驱动力,正努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城镇化发展。

      –民间合力,特别是华侨、乡贤和外出打工能人可组织起来,为农村治理和功能现代化作出贡献–传统文化(文化认同,宗族影响,文化积淀,传统特色等 )对产业选择,空间集聚方式,投资来源、城镇化特色方面有新的影响–建议:适合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建议:适合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推进民间组织和推进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间资本在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民间资本在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的主动性,通过组织性的民间活动实现行为的整体设的主动性,通过组织性的民间活动实现行为的整体化;发挥乡贤组织村级理事会,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化;发挥乡贤组织村级理事会,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判断八:判断八:央企投资主要是间接城镇化央企投资主要是间接城镇化 :加强央企:加强央企与地方产业组织的一体化与地方产业组织的一体化–国家沿海化和广东产业重型化趋势下,湛江、茂名和惠州大亚湾等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高地日益强化;–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出口、消费对于粤西战略相对不足;依靠大项目聚居产业高地和人口的能力弱;–央企投资主要是间接城镇化 ,拉动本地城镇化不大–高度关注央企带来的其他影响,包括环境污染等;–建议:适合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

      粤东、西沿海地区建议:适合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粤东、西沿海地区的产业选择,的产业选择,构建构建““央企央企””与地方经济及下游产业的与地方经济及下游产业的组织联系,促进产城优化,发展海洋经济,带动本地组织联系,促进产城优化,发展海洋经济,带动本地城镇化第三部分￿￿研究判断 汇报结束,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