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公体的形成原因、影响和风格意境特点.doc
4页“荆公体”的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其风格意境特点【摘要】 “荆公体”主要是针对王安石晚年诗歌而言,载体是绝句,风格意境具有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的特点;思想内容表达也较为隐晦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变法影响,也有自身内在的原因关键词】荆公体 形成 风格意境众所周知,王安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具有魄力的政治家和改革者,在人们心中,他总是以一种毅然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他的“三不足”令人心生敬佩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刚正不阿而且是不苟言笑的然而王安石也是人,当遭遇变法失败,他又该将自己置于何处呢?“荆公体”给了我们答案一关于“荆公体”的定义,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一般认为, “荆公体”是就王安石晚年诗歌而言它的载体主要是绝句,艺术风格上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1,锻炼精巧思想表达上较早期作品而言相对隐晦,寓悲壮于闲淡之中 2对于后世黄庭坚、杨万里影响很大许多文学家对“荆公体”的评价很高陈师道说荆公“暮年诗益工,用意益苦” 3 叶梦得云:“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签率排比处 ”4 其后杨万里更推崇其绝句,曰:“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5又曰:“不分唐人与半山,无端横欲割诗坛半山便遣能参透,犹有唐人是一关 ” 严羽之后,明胡应麟云:“介甫五七言绝,当代共推 ”6清陈衍云:“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 ”7我认为, “荆公体”在内容上大多描写的是王安石晚年居于金陵半山园时,游历山水时所见的美好景致思想感情上,表面上是闲适安逸的,实则是有难言的悲苦越是描写美好的景致越是证明变法的失败对于王安石的打击越大王安石只好用研读佛法来排解这一切的悲苦所以王安石的诗歌有很浓重的参禅色彩但王安石终究是王安石,即使在变法失败之后也仍旧保持着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和对往事的回瞻结构上对仗工整,浑然天成,这里不做探讨二“荆公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总结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变法失败,二是王安石本身的心理变化1 宋黄庭坚云:“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引) 2 吴之振曰:“论者谓其有工致无悲壮,读之久则令人笔拘而格退余以为不然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 寓闲淡之中 ”(《 临川诗钞序》 ) 3 见《后山诗话》4 见《石林诗话》卷上5 见《读诗》6 见《诗薮·外编》卷五7 见《石遗室诗话》卷八第一,变法失败对于王安石的影响是巨大的。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解决“冗官” 、 “冗兵” 、 “冗费”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然而变法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所以在每项变法推行的过程中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宋神宗即位后,立志革新;不再重用老臣而是重用了一批新秀以司马光为首的所谓“老成”的大臣们对王安石进行了口诛笔伐;关键时刻,两位太后也来向宋神宗要求废除新法宋神宗迫于压力,不得不罢免王安石,但是他依旧推行变法直至驾崩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重新掌握政权,新法彻底被废变法对于王安石的影响是巨大的,总结起来就是“以实践理性为主要内涵的参政主体之退缩和以生命为本质的个体主体之张扬的结果 ”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党争,王安石的棱角早已经被磨平了,心中再无改革的雄心壮志;隐居在半山园,使得王安石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体会自身的心态变化,更能体味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闲适,虽然还会想起往事,但山水之美给王安石提供了一个排解悲苦的渠道这一时期王安石的作品可以体现他的心态变化王安石《初到金陵二首》中其中一首: 乞得胶胶扰扰身,五湖烟水替风尘只许凫雁同为旅,不与龟鱼作主人胶胶扰扰”就是指朝廷纷乱的党争。
王安石从党争的漩涡中得以抽身,从此寄情山水不问政事作品表达了王安石脱离党争后的轻松愉悦,但只与凫雁做主人而不与龟鱼为伍又体现了王安石从未改变的刚正不阿的秉性变法失败给王安石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产生了畏祸心理自古以来,士大夫群体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士大夫们为了变法而分成两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当变法失败后又因曾经参与过与保守派的论争而担心被报复王安石早已没有之前的锋芒毕露了清代王夫之将北宋熙宁后士大夫的心态概括为“欲搏忠志之名,又畏祸及” 1这一概括用在王安石身上再恰当不过因畏祸心理王安石不可能再直抒胸臆,但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自身的报复怎么能说忘就忘呢?王安石曾有诗歌颂谢安:走马白下门,投鞭谢公墩昔人不可见,故物尚或存……摩挲苍苔石,点检履齿痕想此絓长樯,想此倚短辕 …… 《谢公墩》追忆谢安的政绩,自己曾经的变法的种种也不自觉地涌上心头作者在此借谢安的遗物来感慨自己的变法未成,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可见王安石虽然畏祸,但对朝廷对国家还是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忠诚之心的否则也不会因为变法失败而做如此感慨第二, “荆公体”的形成还有王安石本身的因素就是他“性好山水” 王安石虽然早年关心政治、主导变法,对于政治颇为热衷;但如若没有一颗喜好山水之心,这金陵的景色也就终被辜负了。
早在他退隐金陵之前就表现出了对山水的强烈渴望:顾于山水间,意愿多所合 2这表明王安石自己感觉性格与山水十分吻合另一首《忆蒋山送胜上人》创作于退隐之前:1 《姜斋诗话》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2 《王荆文公诗笺注》 (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里樵声隔葱蒨,越能钓影临潺溪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可见王安石对于金陵的山水是多么地向往,变法失败前就令其魂牵梦萦,退隐之后有什么理由不寄情与这片乐土呢?三“荆公体”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所形成的,它的形成与王安石的特殊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荆公体”的风格意境特点也是独树一帜,颇有识别度第一, “荆公体”风格趋向含蓄蕴藉,委婉曲折与直抒胸臆不同, “荆公体”更加喜欢借山水景色来表达心情《南浦》: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这首诗为我们表现了一副夕阳西下的场景,小舟、落日、画桥还伴着淡淡的花香,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色然而却包含着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怀,暗香还回荡在空气中,然而那花却无处寻,只剩下小桥和落日诗人对忧愁只字未提,但却字字都是忧伤另一首诗《北陂杏花》中: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作者借杏花来暗示自己高洁的心性,也有孤芳自赏之意第二,悲壮寓于闲淡之中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久坐,缓寻芳草得归迟乍一读,仿佛给人一种安逸闲适,充满诗情画意的感觉,让人感到王安石正过着闲云野鹤般悠闲自在的日子仔细品,则感到了诗人的百无聊赖,若是在变法的时候,荆公岂来得这等闲工夫?又如《岁晚》:月映林塘澹,风涵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带着年幼的孩子,穿梭于溪流之中;伴着月光和晚风;同样的清新幽静,在王安石这里却有多了些悲苦多了些惆怅也许越是到了夜晚,人烟稀少之时,深埋在内心深处的悲苦就越会占据人的思绪第三, “荆公体”深含佛家哲理,颇具参禅的意味如:《万事》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漫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鹦鹉造谣各自知1 《王荆文公诗笺注》 (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不必强求,只要各随心性,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生活,就能各得其所这种顺其自然、不争不抢的心态,具有浓厚的佛家思想,具有禅意还有一首《新花》 ,是王安石的绝笔诗:老年无忻豫,况复病在床,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流芳不须臾,吾亦岂久长,新花与故吾,已矣可两忘。
这种对死亡的坦然,以及物我两相忘的超然洒脱,显然是受了佛理的影响王安石退隐金陵后,又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心境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佛家的智慧给了王安石一个排解悲愁苦痛的渠道所以,王安石晚年的许多诗作都有禅意第四,含有对变法的关注和政治生涯的眷恋即使在晚年退隐金陵,不问政事,但王安石毕竟曾是主持变法的宰相,若要真的把这一切放下实在是太难了王安石退隐后,变法仍在继续,他也时刻关注着变法的进程比如《歌元丰五首》 、 《后元丰行》等诗作就是歌颂粮食丰收,肯定变法成果的作品王安石曾经历过如此大的政治纷争,在半山园的悠闲自在可能只是恰巧掩饰了他对政事的关心,对国家的热忱他曾有诗《杖藜》: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尧桀是非犹入梦,因如余习未全忘 尧桀的是非对错跑进了荆公的梦中,可见荆公对于以往的政治生涯是多么的难以释怀,难以完全摆脱,虽然身在半山但心却一刻未离开朝廷王安石晚年就是这样自我拉扯着,饱受退隐的悲苦与纠结总结来说,荆公体的成因与变法和诗人的自身秉性有着很大得关系;而诗歌的风格趋于委婉含蓄并且富有禅意,但还是反映出王安石对于政治和国家的难以割舍参考文献】[1]王安石.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J]. 文学遗产,1999,第四期 .[4]马秀娟.王安石晚年诗作简论[J].J 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第四期.[5]王群.从“不平则鸣”到“穷而后工”[J]. 抚州师专学报, 2001(6).[6]徐立刚.王安石退隐江宁府[J]. 文化长廊,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