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9057294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4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 论宋代禅宗清规中所见茶汤礼的形成  禅宗清规在宋代完全齐备,并成为禅院的标准管理模式清规中记载的事项也多与礼仪有关,在各版本的清规中,茶汤礼无疑都是禅门礼仪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对禅院茶汤礼的考证上,本文则以宋代禅宗清规所记载的材料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考察宋代禅宗清规茶汤礼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等问题同时,就宋代禅院茶汤礼的形成,分析了其在禅宗发展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宋代 禅宗清规 茶汤礼 形成   作者:王大伟,1984午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文化自来讲究“礼乐”,而“礼乐”观念进入禅宗清规,则另有一番独特的表现形式《禅林备用清规》记载:“禅苑清规,始自百丈制礼作乐防人之失,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香烛茶汤,为之礼;钟鱼鼓版,为之乐礼乐不失,犹网之有纲,衣之有领,提纲挈领,使无颠乱”,“香烛茶汤”是寺院生活的最基本形式,可见在丛林中,礼的观念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另外《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二也记载:“煎点茶汤,丛林盛礼”可见茶汤之礼是寺院礼仪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所见宋代丛林清规所记载的规约,也多与茶汤相关,本文就是针对宋代丛林的茶汤礼展开的论述。

           一、宋代之前僧人的饮茶风俗      寺院茶汤礼包括茶礼和汤礼两部分,虽然是两种礼仪,但实际上两者在宋元清规的记载中多以相似甚至相同的程序出现,故文本中多记为“茶汤礼”,笔者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寺院追求“礼”的体现所谓的“茶礼”与“汤礼”名则虽分,实则同一,且形式④与内含的统一性使得两者几乎可以放在一起讨论   此礼仪滥觞于唐,兴盛于宋,至元代开始衰落,与世俗社会的茶汤礼变迁相一致,所以我们寻找寺院茶汤礼仪的形成也要先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   朱自振先生在其《茶史初探》一书中考察了唐代兴起饮茶之风的原因,并引用了《封氏见闻录》“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抉,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开店邑城市多铺,煎茶卖之”的材料,他论证了唐代兴起的饮茶之风与禅师的提倡有关,并得出唐代茶业的显著发展是与开元后北方禅宗兴盛和禅宗倡导饮茶相联系的结论饮茶之风兴起于南方,北方饮茶风气的形成是在南北沟通过程中,尤其是与禅宗的由南向北传播有关可见至迟到唐开元年间,南北方就已经形成了饮茶风气,这也为茶汤礼仪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笔者认为世俗社会饮茶之风的盛行虽然受到禅师的影响,但禅宗饮茶之风的形成却也与世俗社会的饮茶风气和当时对草药认识的不断提升有密切关系。

        据《中国风俗通志·秦汉卷》的考证:“关于茶叶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中期王褒《僮约》,王褒规定僮的两个任务是‘烹茶尽具,武都买茶”从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茶叶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饮料而魏晋时期已有僧人参与饮茶,如果就僧人或寺院的饮茶风气来说,这也是世俗社会与佛教之间关于饮茶的第一次互动,佛教接受了世俗社会的饮茶习惯,也为唐代饮茶大盛埋下伏笔   在唐代,茶叶因其特殊的提神、去毒等药用价值有利于禅僧的修行而先被南方禅僧接受,之后又在陆羽《茶经》的推动作用下,饮茶成为唐代举国上下共行的风气,这就为茶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有学者认为佛教茶礼的起点为魏晋时期,笔者对此持谨慎态度笔者认为,单就《茶经》中魏晋时期的材料来看,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它的社会地位似乎并不太高,远没有后期所具备的高雅文化内含,那么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茶礼似乎也就有一定难度,兹举证如下:   在魏晋之时,北方人因不适应茶饮料而将茶称为“水厄”而且当时多出现有关茶为一种廉价饮料的记载,“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惠帝在当时困窘的情况下只能喝到瓦盂盛的茶,所以笔者估计茶在当时只能算比较低级的饮品另外还有“江统字应迁,愍懐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鹦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卖茶被认成“亏败国体”之事,可见茶叶的社会地位也不会太高。

      而一个文士与僧人交往的例子也颇值体会:“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日:‘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王子尚拿甘露与茶茗相对比,说明茶在当时还不是高雅和普及的饮品   根据以上论述,保守的说,魏晋时期的茶叶作为一种饮料还处于被人们逐渐重视的阶段而佛教在当时也应该只是吸收了饮茶的风气,在社会还没有完全接受茶饮料的情况下,寺院中恐怕也很难出现完整的茶礼所以笔者将寺院茶礼形成的时间放在唐代   目前有关唐代寺院茶汤礼仪的记载很少,靠这些记载似乎很难还原唐代寺院中的茶汤礼仪关于唐代禅宗茶汤礼仪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靠宋代清规中的相关记载来推测唐代情况笔者对这种推测依然持怀疑态度,以《禅苑清规》为例,其制定的年代已是北宋末年,距离唐亡已近200年,唐宋间的社会生活与禅宗本身都有巨大变化,以宋之清规揣测唐代禅宗的茶汤礼仪似乎有牵强的嫌疑   唐代禅宗的茶汤礼仪与世俗社会一样,多是一种爱好或待客礼节在相对比较早的禅宗典籍《祖堂集》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试作分析如下:   1、“吃茶去”所体现的借茶谈禅之风   茶在唐代禅僧中多是作为一种饮料使用,对茶礼的讲究远不及宋元时期,所以唐代禅僧对待喝茶一事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这种个性在赵州和尚“吃茶去”一语中得到了最好体现。

      但赵州和尚的借吃茶暗示禅机的方式在唐代也不是孤立的,早在天皇道悟(748-807)就有过类似的话:“忽于一日(龙潭崇信)问天皇日:‘某甲厕身僧伦,已果宿志,未蒙和尚指示个心要伏乞指示’……天皇曰:‘汝擎茶,吾为汝吃;汝持食,吾为汝受……’”,此则材料虽未明言“吃茶去”一语,但也明显带有与之类似的禅意了   比天皇晚出之云岩昙晟(782-841)的借茶谈禅似乎更有禅机:“师(昙晟)煎茶次,道吾问:‘作什么?’师曰:‘煎茶’吾曰:‘与阿谁吃?’师曰:‘有一人要’道吾云:‘何不教伊自煎?’师云:‘幸有某甲在’”   之后的洞山良价和尚(807-869)则完全道出了“吃茶去”一语:“有一僧到,师见异,起来受礼了,问:‘从何方而来?’对曰:‘从西天来’师曰:‘什么时候离西天?’曰:‘斋后离’师曰:‘太迟生!’对曰:‘迤逦游山玩水来’师曰:‘即今作么生?’其僧进前,叉手而立师乃祗揖云:‘吃茶去!’”   另外雪峰义存(822-908)也有“吃茶去”一语:“问:‘古人道:‘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未审将什么对?’师(义存)云:‘吃茶去!’”   还有荷玉匡慧和尚:“报慈拈问师(匡慧):‘忽然放下扫帚时,作么生道?’师云:‘大家吃茶去!’”,山谷行崇和尚:“问:‘不涉公私,如何言论?’(行崇)云:‘吃茶去!’”   由于洞山良价、雪峰义存等禅僧与赵州和尚(778-897)的生活时代相近,那么“吃茶去”这一公案可能就并非为赵州独创,而是一个时代禅僧的共同话语。

      所以笔者认为“吃茶去”所传达出的内容不仅是禅宗接引学僧的方法,也加了许多生活色彩,也就是在当时吃茶已是僧侣一种生活方式的情况下,说出这样一语有很大随意性,所以才在禅僧的问答过程中被随机拈出用于表述禅机   2、饮茶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和待客方式   饮茶作为一种交际与待客方式自古使然,唐代禅僧也是如此,只是禅宗史料中记载的禅僧吃茶之事多有禅机对答内容   在涌泉景忻和尚的记载中有一段煎茶饮茶的对话:“有康、德二僧来到院,在路上遇师看牛次,其僧不识,云:‘蹄角甚分明,争奈骑牛者不识何!’其僧进前,煎茶次,师下牛背,近前不审与二上座,吃茶次,便问:‘今日离什么处?’僧云:‘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么生?’僧提起茶盏子师云:‘此犹是蹄角甚分明,那边事作么生?’其僧无对师云:‘莫道不识   钦山文遂和尚也曾与其他禅僧一起煎茶时对答禅语:“师与卧龙、雪峰煎茶次,见明月徼垸水师曰:‘水清则月现’卧龙曰:‘无水清则月不现’”   夹山善会在普请后吃茶过程中的对话,更是将唐代禅僧喝茶一事的生活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师(夹山善会)令大众缨地次,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曰问:‘酽茶三两垸,意在铿头边速道!速道!’师云:‘瓶有盂中意,蓝中几个盂?’对曰:‘瓶有倾茶意,蓝中无一盂。

      ’师曰:‘手把夜明符,终不知天晓’”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禅僧在生活过程中的对话,无论是禅僧间在交际时经常进行的“煎茶”,还是已经装在瓶中供大众劳动后饮用的茶都没有发现比较繁复的茶礼仪   在禅僧与俗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可发现饮茶作为待客方式所体现的随意性:“师(大慈寰中,780-862)行脚时,三人同行,逢见女人收稻次……三人到屋里,其女见来,点一瓶茶,排批了,云:‘请上座用神通吃,’三人不敢倒茶女云:‘看老婆呈神通也’,拈起盏子便泻行茶   通过这些禅僧的言行,笔者认为唐代禅僧对饮茶一事更多注重茶的特点与禅意表达我们在这些例子中,也可以察觉到禅僧在饮茶过程中所释放的多是洒脱个性,并没有刻意遵循某种礼仪,这与宋元清规中禅僧须恪守的茶汤礼有明显不同,所以唐代禅林中的茶汤礼应该是一种比较松散的礼仪,至少就目前材料来看,笔者倾向于唐代禅林虽然盛行饮茶,但真正形成茶汤礼还是宋代的事      二、禅宗清规所见的宋代寺院茶汤礼形成的原因      目前所见的最古清规是成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的《禅苑清规》,其中详细记载了寺院中的茶汤礼从这部清规到元代《敕修百丈清规》,寺院中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礼仪几乎都有茶汤相伴。

      而且茶汤礼也与禅僧的生活紧密相关,成为考验禅僧是否懂礼的重要标准,禅僧在茶汤会中的座次也是僧人地位的标志,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茶汤一事在宋时已完全成为禅门礼节目前关于寺院茶汤礼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史料,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论述这些问题之前,首先需对寺院中“汤”的情况作一点说明      1、宋代寺院中的汤   前面所述,宋元寺院中的茶汤礼包括茶礼与汤礼两部分,但汤礼因年代久远且与现代生活多不相符,很难于体会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唐宋社会生活和寺院清规中描绘的“饮汤”与汤礼等事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考证,这使得我们可以概见当年饮汤风俗之貌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寺院“汤”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刘淑芬研究员的《(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一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药》《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苏诺博士论文《古代保健“茶汤”的医学史研究》,黄杰《论宋人汤词与熟水语》等这些论文中都涉及到了唐宋时期的“汤”,基本观点相似,都认为唐宋时期寺院中的汤为类似于世俗社会中的养生汤药   饮汤之所以进入寺院并成为茶汤礼的一部分,应该与宋代社会饮汤成风有关,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寺院与世俗社会生活互动的一个方面。

      进入宋代,禅宗的原创性降低,寺院在将饮茶之风输入社会后,社会的风气也会随之进入寺院相关考证,禅僧的饮汤多是在世俗社会兴起啜汤习俗后才开始的,那么这也是在禅宗原创性降低的背景下,接受世俗生活的一个体现,也是寺院与世俗两个圈子饮茶习俗互动的折射      2、宋代禅宗寺院茶汤礼形成的原因   笔者根据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推论此礼仪的形成除了受宋代社会嗜茶之风影响外,还应有以下原因:   (1)“吃繁去”公案影响下的禅门整体崇茶之俗   赵州和尚“吃茶去”这一公案对禅宗的影响可以用“旷日持久”来形容了,时至今日,佛门谈起禅茶一节也几乎都会提到赵州吃茶的故事在宋代,对“吃茶去”的引用与参悟也到了一个高峰据笔者统计,仅《景德传灯录》中的“吃茶去”(噢茶去)一语就有22处,《古尊宿语录》中有29处,在宋法应集,元普会续集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仅评颂赵州“吃茶去”的诗偈就有31个之多,如《禅宗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