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唯物史观解读.docx
12页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唯物史观解读 孙其昂Reference:唯物史观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物到思想的根本认识路线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物质动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改变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国家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关键力量Keys: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唯物史观作者简介:孙其昂,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政治社会学研究江苏南京210098)D64:A:1007-5968( 2010) 05-0008-04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范畴求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仅要解读其内涵,尤其要重视求解的方法论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本质上不是用思想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物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原因;不是从思想中,而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实现的对象和目的;不是从自身规定中,而是从社会关系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力量运用唯物史观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以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关键力量。
唯物史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而且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是合乎唯物史观的一、物质动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发展,如何把握其变化发展?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问题,是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变化主动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创新的基本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可以获得真实的回答在历史观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而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因归结为物质动因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P32-33)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同样,这段话所阐明的原理也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基本依据,即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可以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及其活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就是说,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不是从社会意识,而是从社会存在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这方面,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意识形态性”观点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意识形态性观点,事实上是从社会意识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意识形态的狭隘圈子,必然脱离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切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需要)。
表面上看,[来自www.lW5U.coM]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某种意识形态指导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来源于这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种意识形态指导和支配下开展的活动看起来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合逻辑的,似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历史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一,它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即某种意识形态的根本来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存在,受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现实的生产方式的决定即使这种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其本身也受这种生产方式的决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意识形态性这种观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变成了服从于意识形态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来源变成了意识形态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它事实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围根据这种观点和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思想领域,尤其是意[来自wwW.lw5u.Com]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负有传递意识形态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内容中,意识形态内容占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把贯彻传递和内化这种意识形态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按照这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中心任务,变成了服务于意识形态传播任务;有人的地方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有意识形态的地方才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全社会,变成了仅仅存在于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甚至仅仅存在于学校政治教育领域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变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教育”第三,它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有效性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P73)我们一再呼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或实效性,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正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拘泥于意识形态视域,事实上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动因,即变化着的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汁仍然停留于传统中,缺乏时代的考量和跟进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时代任务,围绕正在做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作用。
时代变化了,正在做的事情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变化毛泽东曾经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3)(P802)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自于现实的时代任务和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意识形态,是时代任务和正在做的事情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形式(包括体制、制度、机构设置、机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方式方法等)二、改变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在什么地方或通过什么对象物体现出来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思想体现出来还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而“改变世界”体现出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说到底在于满足社会实践进而“改变世界”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领域的工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思想领域实现自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要在实践领域实现自己的目的,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也是干部群众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准。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它同样是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目的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P56),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人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就是通过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和调动精神资源,进而指导或支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思想的目的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不仅说明了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且通过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也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及人的思想为直接实践对象的活动,人的思想虽然属于主观形态,但其产生的根源、变化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和外源性社会实践是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基础和桥梁,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现象的根源、动力、价值、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未来、理论与实际、事实与价值,通过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贯通起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路线和正确方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最终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服务也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并最终通过改变人的实践能力得到证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能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上的提高”上,而且也必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动能力的提高”上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实现,其基本标志是学生的目标或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塑造、生成了正确思想和改变、克服了错误思想;养成了良好习惯和改变了不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这种塑造、改造,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对原有状况的超越,因而其活动具有实践作用5)(P40-45)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而且体现在行动方面,即“养成了良好习惯和改变了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教育,必然地包含着行动的因素,它必然而且应当导向行动,体现在人的实践能力及其社会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使然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P57)凡是不具有行动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会受到人们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实现自身。
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揭示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基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具有现实性,这与科学中的理论相区别科学中的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即可验证性,属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知识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理论的转化形态,是直接指向现实生活的思想观点,是能够转化为(内化为)人的思想观点并直接用于指导实践的思想观点,因而要求具有人性、现实性和有用性,属于“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尽管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它与意识形态属于不同的领域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是两个相区别的社会领域,一个是精神思想领域,一个是社会实践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实践领域,它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延伸,应当是意识形态的转化形态,主要是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是意识形态在人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中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等于意识形态那里的本质规定,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本质规定三、国家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关键力量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它的运动和作用,真正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追问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社会关系分析,可以认为影响和左右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不是它自身,而是外部力量内在化的结果。
这一力量即是“国家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进行思想发动、思想教化和思想信息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社会活动方案到社会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