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文选》研究的新贡献——读顾农《文选论丛》.doc
5页杨明:《文选》研究的新贡献——读顾农《文选论丛》《文选论丛》,顾农著,广陵书社2007年9月版当代的《文选》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就《文选》的成书、文本源流、 注释、历代《文选》学等加以探讨,二是对《文选》中所载作品进行研究顾农的《文选论 从》即包括这两方面内容而以后者为主全书五十五篇,内容非常丰富上卷论《文选》的编者、编撰背景及文学趣味、《文选》 的注解、《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下港则论《文选》所载作家作品,上起 《楚辞》,下迄南朝的江淹、丘迟,有考证,有思想艺术的论析几乎篇篇都有心得,对许 多人们熟知的名篇提出了新的看法,而文笔乂活泼清新专业的研究者读了可以打开思路, 作进一步的思考;一燉的文学爱好者也会感到新鲜冇趣下面不妨举些例了东汉末年的祢衡,在许多读者心目中,是一个蔑视权贵、极富张扬个性的形象那 人概与《三国演义》“祢正平裸衣骂贼”和京剧《击鼓骂曹》颇有关系孔融上表汉献帝推荐 他,说他是“忠果正直,志怀霜雪",又是“英才卓蹈?',“思若有神”,道徳为才干兼备但是 顾农在《祢衡论》中虽高度赞扬他的文学才能,却将他定性为“一个特别情绪化的青年才俊二 指出他的骂座在“自以为老了天下第一或第二的狂放中,显然也不无演戏或做秀的成分,并 不完全出于本色”,“不能不怀疑他讲人格尊严只是假象,而故作狂放、哗众収宠才是本质二 史书上说祢衡“不知先所出”,顾农敏锐地感到,其出身大约相当微贱。
标签:学习方法 类别:读书时间正由于出身低微,故有强烈的白卑感,“而他化解自卑情结的办法便是鼓其 虚骄之气,故作狂放之态,骂倒一切,以争取引人注目和出人头地雹 这样的分析,抉发幽 隐,直探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顾农这么说是冇充分的理由的他分析祢衡的《鹦鹉赋》, 说赋的后半“全然是一片不可收拾的情绪”,“说什么'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心比 天高,命如纸薄——这正是汉末动乱年代里许多自视甚高而无多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心态雹 《鹦鹉赋》是在黄祖之子黄射席上所作黄射対祢衡态度较好,祢衡遂心怀感激赋中所谓 “托轻鄙之微命,委贱陋之薄躯,期导死以报徳,甘尽辞以效愚",其实是向黄射讨好乞怜 顾农说:“在汉末的群雄中,黄射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人物,同雄才大略的曹操尤其不 可同FI而语,祢衡痛骂曹操而钟情于黄射,可谓莫名其妙之至,眼力之差正与他的态度之狂 相映成趣大约祢衡待人处世完全以别人对他的态度为主要依据,说到底他所担忧的并非天 下国家,而是一己的得失荣辱"语含讥消,却十分准确深刻从《鹦鹉赋》里看到的祢衡 与人所习知、裸衣骂朋的祢衡反差太人了,以致有人怀疑该赋不是祢衡所作但顾农的分析 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也更接近于真实的祢衡。
文学是人学文学家是活牛牛的人人的心灵是最为丰富、复杂、微妙的必须对 这种微妙难测冇深切的体认,分析作家作品才不至于简单化、公式化,才冇可能做到冇“理 解之同情”《文选论丛》中许多篇章解剖人物心理,细致入微,耐人寻味例如论潘岳的《闲 情赋》,指出潘岳的拜路尘与爱好闲居,看似悖反,实乃互补肖时士人风气,一方面使尽 手段征名逐利于官场,另一方面优战游战闲适享乐于田园,二者并不矛盾故金人元好问批 评潘岳的“高情千古《闲居赋》”为“失真”之作,乃是川一•般的道徳范式去衡量,既于社会风 气显得隔膜,乂对人物复杂的、多侧而的心灵缺少了解在《文选论丛》小,这样多侧面地 分析作家心理的例了屡见不鲜,新见不少如左思的《咏史》诗,在许多文学史著作中被认 为是体现了门阀社会中寒士的不平和愤争,评价很高顾农则既肯定它们“具有很高的思想 价值,并且超出西晋一代而有普遍的意义”,又指出诗中的“卓荤豪迈Z气”带有很浓的书生 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颇有遭受挫折之后自我安慰的成分,其抨击门阀制度,宣称泊非 攀龙客”、“高步追许由”,实乃一时愤激Z词,带冇虚骄Z气这样的结论,是将左思的作 品结合看他的牛平、为人进行分析得出来的。
顾农说:“左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诗人,但他 的作品却显得相当单纯而冇力度作品一旦产生,就可能并且往往脱离共背杲而独立,而 产生巨大的影响伟大的作品总是比它的作者更伟大这样的评论,十分深刻,也更接近 历史的真实总之,从细致的心理分析入手,并且将作家、作品置于具体的特定的时代背景、 历史环境中予以观察,练达人情,洞明世故,确是《文选论从》的一个重要特色曹植的《洛神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女神的婉丽动人,求之不得的怅惘迷离, 千古Z下犹令人神醉但该篇冇无寓意寄托,冇怎样的寄托,却至今众口纷纭唐代人多视 为曹植爱慕感念甄后之作,后人尤其是清代学者却力斥感甄说之妄,认为是以另女喻君臣, 抒发对于曹丕的祥恋今人有的又说是因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失意哀怨而作,或者说是曹植 “苦闷的象征"《文选论从》中《〈洛神赋〉新探》一文,专论此事顾农取感甄Z说,但不 同于IH说他认为曹植与甄后间有无男女之情,固然无从确知,但二人同因政治方面的关系, 受到曹丕的迫害 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故曹植对甄后有同病相怜、兔死狐 悲Z感,则恐怕是必然的类似这样的观点,别的学者也曾说过,顾农的新见,主要在于细 心探究史料,以证成其说。
他从曹植的《责躬诗》和《黄初六年令》,判断曹植曾于黄初二 年下半年被诬陷而获罪,被拘往洛阳,而那正是甄后被赐死埋葬于邺Z后不久;又从《太平 御览》、《艺文类聚》中看到,曹植曾欲派人到邺购买布匹,虽遭到监国谒者的阻止,仍坚持 要派人去,不惜为此上表,其态度坚决得异乎寻常顾农认为《责躬诗》中所说的“茕茕仆 夫,于彼冀方”就是指这件事说的他猜测诬陷者以这件事作为口实,而诬陷的内容很可能 涉及曹植与甄示的关系,比如可能说曹植买布是借口,其实是要派人去甄示墓上设奠祭祀 但其事既加捕风捉影,曹丕亦不便以此大张旗鼓治其罪,而且曹丕的态度在赐死甄后Z后又 有所软化,因此,曹植的这次获罪,“罪名固然重得莫名具妙,而处理则轻得糊里糊涂”,遂 于次年(黄初三年)初离开洛阳返回封地卿城《洛神赋》便是归藩途感念甄后中所作这一论证是很有趣味的平心而论,以男女喻君臣固然是传统的手法,但要说曹植 在宓妃形象中寄托恋巻君王Z情,却令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曹植屡受曹丕的忌害,虽然在 诗文中依旧说什么“不胜犬马恋主之情”,但未必真有多少衷心爱慕之意,总不至于梢心塑造 那样一位美丽动人而且多情缱绻的女神形象来“寄心”吧何况曹植心中自然明白,曹不弃绝、 加害于他,决非真是迫于礼法、不得不然,而赋中的神女却是怀着一片爱意、只是因人神道 殊而恨恨离去的。
因此,笔者认为,若说赋中包孕着的怅惘失意自觉或不白觉地与政治有关, 是可以的,若直接说成寄心曹丕,便觉难以接受读了顾农的《文选》,感到他的论述既体 贴人情,又精心考虑冇关史实,虽然也许还不能说是天衣无缝(其事木隐秘暧昧,史料阙如, 有的地方不能不靠推想补足),但却是自成一说,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文选论丛》中还有一 些篇章,也是通过细节的考证提出新说例如《〈为郑冲劝晋王笺〉作年考》,便一反成说, 推定阮籍此文不是作于他去世的那一年即魏元帝呆元四年(263),而是作于高贵乡公甘露三 年(258)0此事虽细,却冇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和说明阮籍的政治态度注重细节的考证,也 是《文选论丛》的一个特色最后,笔者想提到《文选论丛》中与日本国学者清水凯夫讨论《文选》编撰的几篇 文章清水是笔者的友人,他为人豪爽,在学术上勇于探索他认为《文选》的实际编撰者 是刘孝绰,昭明太子只是挂名而己,并从《文选》所载作品入手,提出不少论据这一观点, 我国学者儿乎都认为难以首肯顾农对其论据一一加以分析,认为不能成立笔者以为其分 析是颇貝说服力的刘孝绰在《文选》编撰过程中可能确是起了重要作用,但一定要说《文 选》就是他编的,昭明只是挂名,未免走得太远。
不过应该承认,清水先生提出的论据,促 使学者们作深入的思考他挑起的这场论战,对于《文选》研究是有好处的,笔者就从中汲 取了教益清水曾对笔者说过,中国文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这话说得很好我们 中国的学者,在为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该更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把白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多多了解、虚心学习国外学者的 研究成果,也应该与国外学者进行商榷,展开讨论,让学术讨论的空气超越国界这该也是 文化交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方面目前还是很不够的《文选论丛》中除了与清水先生商讨 的几篇,还有一篇与法国著名汉学家桀溺讨论曹植《七哀》诗顾农这 标签:学习方法类別:读书时间方面的工作,我觉得是十分有意义的 标签:学习方法类别:读书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