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5单元欣赏《姹紫嫣红》教案3人音版.pdf
2页精品 《姹紫嫣红》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汤显祖以及《牡丹亭》 ,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以此作为进一步鉴赏的基础 2、品味戏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曲语言,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1、掌握双基要点参考中本课字词成语的音形义,每人认真朗读课文两遍 2、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搜集、整理与《牡丹亭》相关的文本和影音资料 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 如戏曲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 作者情况, 创作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课堂教学 1、检查预习情况 用二十分钟时间展示预习成果(本着择要,不重复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 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补充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 ,明清传奇的相关知识 (可与学生预习成果相结合) 关于作者:汤显祖,明代戏剧家。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他的剧作"临川四梦"(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 )其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关于作品: 《牡丹亭》 ,原名《牡丹亭还魂记》 ,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 , 《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 精品 3、进入《游园》一折的学习 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注释正音,有疑难处提出,由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朗读课文: a学生齐读 b学生分角色朗读: 旦、贴、介 再听一遍《游园》相关唱段 三、学唱、鉴赏 1、赏读曲词 2、引导学生品读曲词 分小组,准备对曲词的鉴赏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每段曲子的内容(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说说曲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作者又是怎样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 【皂罗袍】 1、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a 音韵美,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调,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
运用对比、用典手法,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 景美: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c 情美: 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嫣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 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 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 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 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 富有诗情画意 2、 翻唱曲词: 分组,以戏曲或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本课曲词,要求所选曲调能与主人公思想感情一致 3、欣赏昆曲(视频) 【皂罗袍】 4、布置作业:背诵《皂罗袍》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