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doc
6页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 在以私人业主企业、 家族企业占统治地 位的 19 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 更合理, 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 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 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 在 1893-1903 年间 达到高潮 在 1898-1902 年间, 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 2653 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 63 亿多美元 其中 1899 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 1028 家 1901 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 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 只是在 1903 年衰退的更厉害 至 1904 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 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 该项判决中, 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 《谢尔曼 法》第一节的检验 (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 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 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 电力的出现、 煤炭 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 因此, 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 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 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 随 着铁路网的扩张, 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 最初是相互削价, 并积极 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 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 利润的下降 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 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 在这一过程中, 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为争夺 主要铁路的控制权, 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 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 对 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命脉,铁路公司之间的兼并使铁路运输畅通无阻 这对其他运输和通讯事业都是异常巨大的革命 铁路的兼并和集中使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全国 性的竞争市场, 而且, 通过铁路的发展而导致的电讯事业及邮电体系的发展, 使原来在地理上分 散经营的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并购活动这样,随着铁路公司间相互竞争收购的发展, 美 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杜邦公司、 美国烟草公司、 美国钢这次并购还产生了一些日后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的巨头公司:铁公司、美国冶炼公司、玉米产品公司、查默斯公司、及阿纳康达制药公司并购运动遍及社会 经济的每个角落,在金属原料、食品生产、石油化工制品、运输设备、金属加工产品和烟草等行 业更为猛烈第一次并购浪潮促使美国工业结构出现了永久性变化, 100 家最大公司的规模增长 了四倍,并控制了全国工业资本的 40% 造成美国世纪之交并购浪潮的企业外部成熟条件有:( 1)工业股票的上市1863 年成立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及其后作为其补充的波士顿股票交易所、 费城股票交易所和巴尔 第摩股票交易所等便利和规范了工业股票的上市、 而工业股票的上市又方便了并购活动 在并购 浪潮高峰的几年中,差不多 60% 的并购事件是在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这些有组织的、规范化的、标准化的证券交易市场支持了世纪之交的规模巨大的并购浪潮 2 )并购经纪人的出现并购经纪人就是以促进企业并购为职业并从并购过程中谋利的投机者 许多资料都证明了在 第一次并购浪潮中所进行的大量的并购起源于对证券的疯狂投机浪潮 名胜一时的查尔斯•福林特和其他三个主要经纪人负责完成了这些年里 1/3 的大规模并购活动。
除了这些个人经纪人外, 就是以银行为主的集团经纪人, 尤其是投资银行 他们在提供巨额资金的同时, 也积极充当并购 经纪人据统计在第一次浪潮中,全美 1/4 的并购活动是由他们完成的第一次并购浪潮的企业内部因素主要是:追求垄断势力,规模经济,从而适当减少竞争的强度从 1870 年到 20 世纪初, 美国经济工业生产增长了 8 倍多, 加工工业增长了十几倍 但迅速 增长的工业与农业生产使竞争之风愈演愈烈, 尤其是同行业之间 因此, 第一次并购浪潮就主要 发生在同行业的横向兼并上兼并有效的把原来的过渡竞争的市场变为一个由部分大企业控制 50%的市场 这样并购所形成的托拉斯在各自不同的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操纵能力, 从而减少了竞争第一次并购浪潮一方面形成了许多大规模企业, 使他们取得了垄断地位和规模经济; 另一方面,企业的社会基础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因为当企业规模扩大向公众发行股票后, 企业所企业主个人财富和信誉不再成有权和管理权就开始分离并形成一个取代企业主管理的管理阶层, 为企业规模发展的最高限度了 这次并购幸存下来的企业, 特别是大型企业, 构成了美国工业的 基本框架,在美国后来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并购都是成功的利弗莫尔( livermore ,1935 )把成功的兼并归结 于" 精明的商业领导才能 ",特别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 新产品开发和行业中新领域的开 拓、著名品牌的促销、科学研究在商业上的应用等杜因 ( duying ,1953)给出的失败原因包括:对传统企业和遗留下来的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实现规模经济的努力不够; 间接费用的上升; 企 业规模太大,缺乏灵性;企业家管理大型企业的天赋不足等2、第二次公司并购浪潮与第一次兼并运动相似, 第二次兼并浪潮也始于 1922 年商业活动的上升阶段, 而终结于 1929 年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初期这段时间内内,因兼并而从美国经济中消失的企业数目近 12000 家 范围涉及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和制造业大约 60%的兼并发生在仍然分裂着的食品加工、化学和采矿部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大部分兼并既包括 IBM 、通用食品、 联合化学兼并案中的产 品扩张性兼并, 也包括食品零售业、 百货业、 影院业的市场扩张性兼并以及采矿和金属业的纵向 兼并这次兼并的促发因素是运输、 通讯事业、 和零售推销的重大发展 汽车的使用使卖者的以扩 大其销售区域, 使消费者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从而打破了狭小的地区市场。
而以前兼并运动中中 型制造业的兼并是伴随着体路运输系统的出现而产生的 家用录音机的出现, 通过为全国性的商 标品牌做广告,促进了产品的差别化 20 年代,成本低的大规模分销成为商品零售推销的一种 新方法 商界的一体化趋势与一体化的优点和技术经济有关 如,缩短流程; 减少外部交易成本; 稳定原料来源等和第一次并购浪潮相似的是,第二次浪潮仍是经纪人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投资银行1928-1929 年期间 ,由于证券需求极度旺盛 ,从而鼓励和助长了股票投机的热潮 ,这样并购运动自然随之旺盛起来 ,在股票价格上升到最高点时 ,并购浪潮也达到了顶峰在顶峰时期,许多投资银行 雇佣了一批受托人员, 专门寻找可能进行并购的对象 因此, 对规模经济即最大利润的追求是弟 二次并购发展的内因 ,外因则主要来则投资银行对利益的追求 .第二次并购浪潮在加强了第一次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同时 ,也增强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同时,企业间的纵向兼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3、第三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二次并购浪潮的后 20 多年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医治其所带来的创伤,整个 世界的经济处于低潮,因而并购活动很少进行,直到 40 年代末才开始扭转。
第三次并购浪潮就 发生于 1948-1964 年,在 60 年代后期达到高潮仅 1967-1969 年三年高峰期就完成并购 10858 起和前二次浪潮相比,这次并购的特点之一是大规模的并购并不多,主要是中小规模的企业 这个时期,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管理技术的发展, 使得这次并购和前两次相比, 另一个重要特 点是企业并购的形式朝混合兼并为主的发展方向 例如: 1926-1930 年间的混合兼并只占 19.3% ,1948-1964 年混合兼并占 63%,其中 1960-1964 年更是达到了 64.1% 的高度造成这种并购形式 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 公司的经理们为了分散经营风险, 有意识的促进他们公司产品种类的多样 化通过这次兼并,美国出现了一大批混合企业如创建于 1920 年的国际电报公司最初只 是一家经营业务的地方性公司, 1925 年买下了美国电报公司在法国、比利时等西欧国 家的子公司二战后,又连续兼并了 270 多家公司, 最终成为一个多种经营的混合公司,除经营 业务外,还经营金融业,保险业,食品自然资源,服务业及药品专卖业第三次并购浪潮使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现, 使企业的活动范围扩展到许多原来毫不相 干的生产经营领域。
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再一次发生重大转变, 在美国企业发展历史上具有深远 的意义4、第四次公司并购浪潮进入 70 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股票价格虽时涨时落,但总的来说公司的市场价 格一直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成本, 因此在股票市场上收购公司要比新建企业合算得多 由此美国经 济进入了了一个长期扩张期,一些公司开始通过收购股票来推动企业的兼并1976 年以来的并购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广播 和医疗卫生事业) 以及自然资源领域 服务业中的企业兼并增多反映了这些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 重要性不断增加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兼并占全部兼并的 15%以上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业,产品扩张型的管制,该行业也在进行着重组,包括行业内部的合并(允许开展跨州银行业务)收购, 市场扩张型收购以及纯粹的混合收购 庞大的规模可以使金融机构利用其在数据处理,勤管理, 信托管理以及贷款和融资上的规模经济 此外, 一些工业公司由于其产品市场成熟或萎 缩,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于是也通过收购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该领域 而一些证券公司则向 金融百货公司发展,如美林证券、泛美捷运在政府管制放松及市场的驱动下,广播业、医疗卫 生业、批发零售业及自然资源业都进行这并购。
此次并购中的资产剥离成为其特征之一 由于大部分收购是整体收购, 被收购企业构成中既有收购者垂涎的部门, 也有因不适合本企业或为了偿还债务而打算卖掉的部门 于是, 与公司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部门剥离掉而且,本次兼并还广泛使用了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的 " 杠杆收购 "第四次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 不但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三次, 在交易金额上, 规模更是达到 了空前的程度 1978 年以前, 10 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收购几乎极少见, 但从 1979 年起,此类交 易开始增多 1984 达 18 起, 1985 年达到 36 起第四次公司并购浪潮还有一个特点 ,即收购活动扩展到国际市场以前的公司经营战略只局限于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跨国公司的国际渗透 ,美国的公司也将目标瞄准国际市场纷纷进行跨国并购 80 年代国际资本流动的一大特点是资本对流,在美国对日本、欧洲等国进 行并购的同时,欧、日等国的企业也在并购美国的企业5、第五次公司并购浪潮90 年代以来,美国又迎来了第五次并购浪潮据统计, 1996 年美国企业兼并案达 3087 宗, 兼并 总资产达 6500 多亿美元 其中 10 亿美元以上规模的兼并超过 100 个,有六家公司兼并后的总资 产超过 100 亿美元。
参与这一次兼并浪潮的企业都着眼于战略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