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学教学课件:传染病总论.ppt
74页传染病总论,陈永平 温医附属一院感染内科,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 体、细菌、螺旋体等)或寄生虫 (原虫或蠕虫)引起,能在人群 中相互传播(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不一定都具有传染性 其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回顾,传染病在全世界的危害,communicable diseases 均具有一定的infectivity,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历史上鼠疫(plague)、霍乱(cholera)、天花(smallpox)等烈性传染病给人类造成很大灾难 公元6世纪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欧洲死亡近一亿 公元14世纪第二次 欧洲病死2500万, 约占该洲人口的1/3 亚、非两洲死亡2400万 公元18世纪第三次 印度病死1200万1920世纪 霍乱全球七次大流行,1918年 1919年 西班牙流感波及全球,1981年 AIDS全球播散,2002年 2003年 SARS大流行,,流行性感冒在上个世纪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其最严重的是1918-1919年的流行,估计全世界发病人数超过5亿,病死2500万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自2002年11月中旬截止2003年6月23日全球累积病人数已经达到8459人,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曾出现过非典和疑似患者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此传染病的高发区,全球的90%病例在中国传染病在中国的危害,鼠疫仅1910年东北地区流行时,病死42000人以上 霍乱百余年来屡屡从国外传入,解放前的50年发生过12次大流行仅1932年从上海蔓延到21个省的303个城市,患者10余万,病死34 000人 天花19391949年的10年间,全国各地的天花患者约38万,1947年有患者2万人,死亡3400人 解放前,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麻疹、伤寒、痢疾、斑疹伤寒以及结核病,疫情也很严重,每年吞噬许多人的生命,即往多年来传染病一直是各种疾病死亡数第一原因结核病,1984年以来,全球每年以10%速度递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持续的问题,每年导致几乎300万人死亡,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而且耐药性在发达国家的许多地方出现 目前全球有近1/3的人群受到结核病的感染,主要发生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 中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印度为第1位) 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0万例 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全国80%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中国霍乱的概况,我国自1924年-1948年,几乎每年均有霍乱发生,有些年份报告病人数达数万-10余万,病死率高达30%以上。
1949年以后,我国未再出现过霍乱 1961年起在局部地区流行过埃尔托霍乱 1993年O139型霍乱由孟加拉国传入我国首先发生在新疆的阿克苏及喀什地区,以后在国内其他一些地区发现鼠 疫,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自上世纪末第三次大流行后,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状态,但1994年,非洲、美洲、和亚洲的13个国家的报告病例达2935例,其中以印度最严重鼠疫,19862002年云南省共有43个县(市)发生动物鼠疫流行,其中29个县(市)发生了人间鼠疫流行,共确诊鼠疫患者492例,死亡2例. 2004年,全国共发生人间鼠疫病例22例,死亡9例,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三省区 200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报告,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近期发生一起人间鼠疫疫情,共发病5人,其中2人已死亡 2009年7-8月青海肺鼠疫疫情:12人确诊3人死亡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文字记载犬咬伤可引起人死亡 全球狂犬病患者90%发生在亚洲,近六年来我国的发病率连续攀升,2004年上报1800余例,而且病死率100%,一直是我国单一传染病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疟 疾,全球每年有疟疾100200万人死于疟疾。
2003年4月2004年4月:1年之内,非洲共有200万人死于疟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几乎每20 分钟就有一个孩子因疟疾死去 亚洲太平洋地区确诊疟疾者全年为40万,死亡人数2300左右 近年中国每年确诊疟疾数18 000例左右,病死35人左右麻 疹,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 40年前没有麻疹疫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要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均每年有患者10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 自1965年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已控制了麻疹流行,但在执行计划免疫较差的农村,仍有局部小流行 近2年我国麻疹成人病例也有明显增加趋势,因此,麻疹疫苗的二次接种和补种是必要的人类面临的传染病新威胁,1.新现传染病 2.再现传染病 3.生物恐怖,传染病面临的形势,一些旧的传染病被控制,一些新的传染病逐渐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 从1972年起统计,已有40余种新的病原体出现,今后新的传染病会逐渐增多 1980年5月33届WHO主席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 1981年6月5日美国发现AIDS新现传染病,指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病毒17种,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外发现32种,国内发现2种,近三十年来新发现病原体,年份 病 原 疾病 1972 萼状病毒 腹泻(暴发) 1972 弯曲菌 腹泻(暴发) 1973 轮状病毒 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1975 星状病毒 腹泻(暴发) 1975 细小病毒 慢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 1976 微小隐孢子虫 急性肠炎 1977 埃波拉病毒 埃波拉出血热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病 1977 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 1980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1982 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1 毛状T细胞白血病 1982 伯氏包柔螺旋体 莱姆病 198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AIDS) 1983 大肠杆菌 O157;H7 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 1983 幽门螺杆菌 胃炎,胃出血,胃癌 1988 人类疱疹病毒-6(HHV-6) 幼儿急诊(婴儿玫瑰疹) 1988 埃利希体 人类埃利希体病,,,,近三十年来新发现病原体,年份 病 原 疾病 1989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1990 人类疱疹病毒-7(HHV-7) 幼儿急诊 1990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 1992 霍乱弧菌O139:H7 新类型霍乱 1992 巴尔通体 猫抓病 1993 Sin nombre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1993 庚型病毒 庚型肝炎 1994 人类疱疹病毒-8(HHV-8) 卡波肉瘤、体腔淋巴瘤 或卡波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KSHV) 1995 Nendravirus 脑膜炎 1996 阮粒(阮毒体) 克-雅氏病 1997 A型流感病毒 流感 1997 输血传播病毒(TTV) ? 1997 肠道病毒71 流行脑炎 1998 尼帕病毒 脑膜炎、脑炎 1999 A型流感病毒 流感 1999 西尼罗河样病毒 脑炎 2003 SARS病毒 SARS,,,,人类与病原体的斗争将是永远的,细菌和病毒都是宇宙间非常古老的物种,细菌在宇宙中已存在30亿年左右,病毒结构简单、原始应比细菌存在更久远。
而人类在宇宙中存在距今仅240万年 细菌和病毒在宇宙中经过了千锤百炼与自然作斗争的本领,抗生素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常用的就有100多种可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病死率仍相当高,细菌、病毒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应付人类的治疗措施,还以基因突变来适应自然界,产生新的变种,对人类产生新的威胁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感染形式,共生状态 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再感染 重叠感染 继发感染,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感染与免疫,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隐性感染(Covert Inf.),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显性感染(Overt Inf.),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病原体侵入人后,被非特异免疫屏障或特异性的免疫作用清除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改变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因而引起病理改变,并具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而不发病,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 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感染与免疫,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 4.变异性,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 1、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 2)吞噬作用 3)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IgG、IgM,感染与免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外源性致热源单核吞噬系统内源性致热源下丘脑 代谢改变:急性期改变,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 水、食物、蝇:消化道 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 吸血节肢动物:虫媒 血液、体液、血制品:血液传播 土壤,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 人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动物受感染的动物,易感人群,,流行过程的三环节,流行过程的三环节,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手、用具、玩具),虫媒,血液、体液、血制品,母婴,,,,,,,,,,,,,感染的人与动物,概述,影响流行过程的综合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概述,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4、有免疫性,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clinical course )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前躯期(prodromal period)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复发与再燃,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病程发展中的特殊表现: (1)发热:(Fever) 热型 热度,传染病的特征,热型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染病的特征,,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