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明代三国戏看曹操形象的民间传播.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39850580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明代三国戏看曹操形象的民间传播摘 要: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文献加以改编,大致勾勒出曹操风云际会的一生由于受元明时期文学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明代戏曲中的曹操形象大多是作为西蜀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对立面出现的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 关键词:明代三国戏;曹操形象;民间传播 三国历史事件与人物群像向来就是文人诗词咏唱的对象,有关的故事情节也早已在民间流传三国故事究竟在何时何地被搬上表演舞台,已无从稽考,但从唐代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和北宋学者苏轼的《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记载来看,至少在唐宋时期,三国故事已经很受民众欢迎现存元刊本《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元杂剧中的三国戏等,都是对三国讲史话本的创新发展。

      现当代中国戏曲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的说法,更体现出三国历史故事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现存三国题材的明代戏曲中,明杂剧《义勇辞金》《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明传奇《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剧目,是关于曹操事迹着墨较多的戏曲作品,表现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智慧、统一北方的雄才大略、志在天下的非凡气度、奠定曹魏政权的丰功伟绩等,从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传播和解读下面分别以《义勇辞金》《文姬入塞》《青虹啸》等剧作为例,对明代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简要加以论述 一、《义勇辞金》中的曹操形象 明代三国戏上承宋金元诗文小说剧本,下启清代三国花部和传奇,在内容主题和曲调体制上为同类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借鉴其中明杂剧《义勇辞金》《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和明传奇《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虽不是以曹操为主角的剧作,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民间对曹操形象的传播、接受和解构 关云长义勇辞金是三国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桥段,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明杂剧《关云长义勇辞金》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代表。

      《关云长义勇辞金》简称《义勇辞金》,题为“正名:曹孟德奸雄待士;题目:关云长义勇辞金”,撰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事本《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今乐考证》有著录全剧四折一楔子,述刘备与曹操交战兵败逃走,关云长为曹操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辞曹奔刘,刻画出关羽刚直不阿、忠义节烈的英雄形象 与关云长的“忠义”形象相对应,曹操善于笼络英雄的“奸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明人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关云长义勇辞金》列为“雅品”,并评论说:“不但关公之义勇,千古如见,即阿瞒(曹操)笼络英雄之伎俩,亦现之当场矣每恨关公未有佳传,得此大畅短短四十多字,剧中曹操善于“笼络英雄”的智慧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只想先睹为快此剧第四折集中反映出关羽、甘夫人、曹操等人之间的复杂心态,颇具典型意义 这一折戏主要讲关羽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且归顺曹操控制下的汉献帝政权,半年之后听说了刘备在袁绍军中的消息,打算离开许昌去寻找刘备甘夫人知道后,非常担忧:“叔叔今要出许昌寻你哥哥,只恐曹公知得,差人追赶,俺母子性命兀自难保!”而关羽的回答正表现出他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关羽认为,“曹公虽则谲诈,必不残害忠良”,而是“凭智力将俊材收,假仁义把民心结”,并拿出纸笔给曹操写了封“一星星把志诚实说”的书信,自称“汉偏将军关羽拜上”,尊称曹操“汉兖州牧丞相曹公府下”,将自己面对“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对曹操的深情厚恩也表达出足够的尊重与感谢,所谓“伏望台慈,俯垂照鉴!羽顿首再拜”,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听说关羽三次请辞,打算带两位嫂嫂去找刘备,曹操不同常人的表现也印证了关羽对他的评价曹操对关羽的忠义之心非常了解,故而对关羽早晚必将离开许昌的行为,早有思想准备:“为因关云长,建立了功名,此人必不肯在此久留我今做好了绛红袍,白玉带,远游冠,干皂靴等他临行赠与他去也!”当手下部将张辽和夏侯告诉曹操“关羽引着刘备妻子出城去了,留下一封书在此;赏赐金银,都封在府库,不曾将一些去”,并主动提出“俺门领了军马赶他回来,不可放了他去”时,曹操却对关羽赞赏不已,连呼“好将军!好将军!”并质疑张辽和夏侯说:“若是你每被刘备得了,受了他如此厚恩,也还有念孤之心么?”并嘱咐二人:“既然如此,人各为其主,你每又要赶他怎地?你每二人,就将送别筵席与那做的一套衣服,赶上送与他,以为饯行之礼。

      不可有违!”剧末“题目”题作“关云长义勇辞金”,“正名”题作“曹孟德奸雄待士”,显然是受“尊刘抑曹”倾向的影响,但也客观地反映出曹操笼络英雄豪杰的远见卓识 二、《文姬入塞》等剧作中的曹操形象 如果说《关云长义勇辞金》表现出曹操对英雄豪杰的重视,那么《文姬入塞》《渔阳三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等剧目则表现出曹操对以蔡邕、蔡文姬父女为代表的文学人才的看重,以及与以刘关张为代表的蜀汉政权之间的纠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的作品,要数明人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和清人南山逸史的杂剧《中郎女》最为有名明代剧作家陈与郊(1544―1611),原姓高,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亦署高漫卿、任诞轩,海宁盐官(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他工于乐府,雅好戏曲,著有传奇4种,即《宝灵刀》《麒麟Y》《鹦鹉洲》《樱桃梦》,合称《f痴符》;撰有杂剧5种,今存《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3种,收入沈泰《盛明杂剧》初集;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10余种,对整理、发展中国古典戏曲贡献颇大杂剧《文姬入塞》一折,收入《盛明杂剧》初集卷十,正文则题作“海昌玉阳陈与郊编,钱江无强张亦临评,西湖长吉黄嘉惠、林宗沈泰阅”,从侧面反映出明人对曹操形象的重新认识。

      《文姬入塞》的情节取自范晔《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之《董祀妻》剧作开门见山,以曹操门下一个小黄门的口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曹操因读了文姬从汉入胡时题写在驿壁上的半段小词而感慨不已,写下“敲干鸾凤和胶髓,扑碎骊龙照乘珠”的诗句,认为“中郎有女,蔡琰无辜待移粪上之英,仍坐匣中之玉续成青史,完一代文章;免限黄沙,恨千秋罗绮”,于是派人去胡地赎文姬归汉原剧一折,专述蔡文姬离胡归汉之际与儿子分别的悲惨场景,刻画了主人公面临祖国之爱与母子之情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心境这部杂剧既洋溢着思恋祖国故土、渴望游子归根的爱国情怀,又包含着对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现实境况的千般无奈,同时也表露出蔡文姬对“腹生手养”的胡儿的深深眷恋与浓浓母爱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其列入“雅品”,评曰:“略具小境以此入塞,配昭君出塞耳《胡笳十八拍》,何不一并演之?”①曹操在此剧中并未出场,但全剧发生的背景却与其息息相关,蔡文姬的命运也因为曹操而发生了传奇般的转折,最终得以回归故国,使父亲蔡邕的作品流传于世短短一折小戏,将一个重情重义、重视文化、重用人才的曹操形象刻画出来 杂剧《渔阳三弄》和《庆冬至共享太平宴》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明人眼中的曹操形象。

      大戏剧家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简称《渔阳三弄》)以《后汉书》卷八十下《祢衡传》为故事蓝本,讲述祢衡升天之前在地府击鼓痛骂曹操之情节,如“(祢唱)哄他人口似蜜,害贤良只当耍把一个杨德祖立断在辕门下,可可血唬零剌孔先生是丹鼎灵砂,月邸金蟆,仙观琼花《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他两人嫌隙,于你只有针尖大,不过是口唠噪有甚争差一个为忒聪明参透了‘鸡肋’话,一个则是一言不洽,都双双命掩黄沙”(【六么序】),将祢衡的凛然正气与曹操嫉贤妒能、阴险奸诈形成鲜明的对照,影射出明代中后期奸相严嵩把持朝政的社会环境,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明末戏曲理论家祁彪佳《剧品》将《渔阳三弄》列入“妙品”,称“此千古快谈,吾不知其何以入妙,第觉纸上渊渊有金石声”,对徐渭的推崇和赞赏跃然纸上而题作“本朝教坊编演”的《庆冬至共享太平宴》,主要讲述刘备在诸葛亮等人辅佐下独霸西川后,国泰民安,时逢冬至令节,于是大宴功臣,其间遣张飞、马超去荆州请关羽赴宴,途中大败周瑜人马而归,共贺佳节,激励将士为蜀汉建功立业之事剧作通过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人的叙述,刻画出曹操的立体形象无论是刘备口中的“有奸雄曹操,又识某机。

      他举荐我入朝,见了圣人,叙其宗派曹操不忿某,他心怀谋害俺弟兄三人,定栽花柳之计,私出许都,霸业西川”(第二折),还是关羽口中的“某姓关名羽字云长,幼习《春秋》《左传》,精通武略,性秉刚柔,忠心正大,与先主、张飞结义于桃园,赤心保助后因曹操举俺弟兄入朝,有心要图于麾下,与张飞威镇天下诸侯不想俺主公乃汉室之宗,刘氏苗裔此奸雄不忿,返意为仇,在于清风岭失散,将某说入许都,要某辅佐某已弃印封金,辞曹归汉多亏军师用计,俺众将之劳,今主公霸业于西川之地,命某镇守于荆州”(第二折),张飞口中的“曹操孟德占天时,中原独霸;俺主公受人和,平定了西蜀;孙仲谋兴地利,威镇东吴”、“想孙权曹操,用尽机谋,窥图汉室江山刘帝都三分了犹然思慕,恨不的一统乾坤,四海归伏”(第三折),马超口中的“虽然三分天下,俺主公曾言,曹操、孙权,实为汉之奸贼也俺主公刘氏苗裔,汉室宗支,君临天下,理之当然也”,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明人眼中的曹操为世所公认的“奸雄”,曾经在刘备最落魄潦倒、无所依傍的时候举荐刘备入朝,并“见了圣人,叙其宗派”,获得“汉室之宗,刘之苗裔”的身份,此后才被尊为刘皇叔,为蜀汉政权的政治血脉奠定基础清风岭一战后,刘备和张飞战败逃亡,关羽被曹操部将游说暂入许都,虽然口称“归汉不降曹”,后来也坚决地“弃印封金,辞曹归汉”,却掩盖不了其归降曹操势力的事实;就连勇猛莽撞的张飞也不得不承认“曹操孟德占天时,中原独霸”;马超虽口称“曹操、孙权,实为汉之奸贼也”,也不能改变“三分天下”的事实,反衬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一个有智谋、有远见、有志向的英雄形象。

      三、《青虹啸》等剧作中的曹操形象 周国雄先生认为:“(明代)传奇剧的出现和发展,不但开创了中国戏曲的新局面,且逐渐成为遍布南北的主要戏曲样式②在众多题材丰富的明代传奇作品中,《连环记》《古城记》《草庐记》《青虹啸》《三国志大全》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剧作,是关于曹操事迹着墨较多的戏曲作品其中《青虹啸》中塑造的曹操形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艺术风格,反映出明代人民大众的质朴愿望,很具代表性 明代长洲人邹玉卿的传奇《青虹啸》,又名《青虹啸传奇》,一名《檐头水》,《曲录》有著录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考证,《曲考》《曲海目》《今乐考证》将其列为无名氏剧凡三十出,主要演绎东汉末年曹操诛戮董承,杀害董、伏二后;董承之子董圆投奔司马懿,后改名司马师;高公公救出太子,与董圆妻抚养太子长大成人,并辅助化名高贵卿的太子登基,诛杀曹芳逆党的故事全剧半出臆造,半据演义,旨在反映社会现实中的激烈斗争,宣扬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念,与清人石子斐的传奇《龙凤衫》、京剧《逍遥津》相类似现存古本戏曲丛刊本 《青虹啸》开宗明义,以《述略》形式概括了全剧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并将曹操定位成一个“篡逆凌夷”、把持朝政的奸佞形象。

      文曰: 【沁园春】(末上)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