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识_经验_当代文学_与_政治_概念_关于_省略__文化想象_1949_1966.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08566914
  • 上传时间:2019-10-24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69.74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艺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在 “八十年代” 亦归知识档案时, 一个关于 “中国阐释” 的知识化过程似在加速行进, 而另 类现代性论证始终为理论前沿其中, 前三十年的 “当代文学” , 为之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并确 立起自身在知识场域、 而非一般文学史上的位置 这意味着某种当代生命的养成经验, 正处于 知识、 理论的提升和转换中无疑, 其间必然存在经验的遗漏与遮蔽, 并因此形成知识与经验 之间的流动 但可能, 这一流动恰印证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知识论: 经验作为知识的起源① 它 意味着一种基于 “当代” 经验的 “当代” 知识传统的成立 故而, 表明这一流动域的存在, 不仅可 以批判今日知识状况,而且能够探索建立该传统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 学—文化想象 (1949—1966 )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 《革命/叙述》 , 引文凡出自 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 ) ②, 为之提供了平台 它试图还原呈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的整体结 构和运动过程以及其中多重的逻辑缠绕”(第3页) , 实际却展开了一个征引广博、 繁多的知识 场域在其中, 一反此前文学、 文化维度的阐释,“十七年” 文学恰恰以其概念化写作之超大概 念, 获得了 “阶级政治” / “政治” 的完全意义。

      这一 “概念” 的极度增值, 使得该著的知识运行实 际进入了一个普遍的政治论域, 可能反遭 “政治” 的辩驳 进而言之, 它意指与当代生存经验构 成最大紧张的 “政治” 概念, 从 “当代文学” 中浮出, 甚至带动了一种 “为政治正名” 的理论意向 因此, 虽然该著具有鲜明的左翼立场, 但本文主要在知识论、 而非事关 “左”“右” 的价值论层面 展开 一、另类现代性论证中的 “当代文学” “中国阐释” 注定是理论的困境承担另类现代性论证的 “当代文学” , 最能显示西方理论 的强大输送如何作为知识的条件所谓 “反现代的现代性” , 没什么比这一特别适合表征50— 70年代文学、 文化性质的语词, 更能表明其中的困境与突围事实上, 经过近二十年的理论旅 行,“中国问题” 已跨越地缘政治和单一的民族国家视野, 趋向 “内部” 与 “外部” 的贯通所谓 “外部” ,即“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强大的扩张力和毁灭性诱惑中解释社会主义的困境” ;“内 王进 知识、 经验、“当代文学” 与 “政治” 概念 ———关于蔡翔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 (1949—1966 ) 》 的知识批判 书与批评 134 部” , 则 “从作为历史主体的 ‘前现代’ 民族”“不可遏制的表达的必然性……非西方的想象逻辑 和符号可能性” ,“解释作为 ‘当代文学’ 的民族文学的兴起” ③。

      正是鉴于 “当代文学” 的如此负 重,《革命/叙述》 可成为今日知识状况的一个表征某种意义上, 它完全实现了上述贯通内外 的理论期望 以 “十七年” 文学关于 “创造世界” 的 “乌托邦” 想象, 确立其世界性的 “未来主义” 价值面 向, 是该著的至高立意, 包含鲜明的现实批判态度 然而, 这一跨越时空的历史视域之建立, 必 然与当代思想、 理论分歧产生重重纠葛历史呈现与知识何为, 这也正是蔡翔的方法自觉, 所 谓 “当代文学六十年, 实际已成为一个战场”(第1页 ) 全著论述因此进入一个更深的理论内化 过程, 既要面对现有阐释及其历史凭据, 又因依托今日愈益整体化的知识和理论, 而引入种种 现代性论述正是关系的不断重构推动了论述, 给该著带来繁复、 绵长的面貌和篇幅而 “想 象” , 不仅指示 “十七年” 文学的价值, 而且是该著理论方法本身这种重叠, 因可能的价值投 射, 更使该著的知识构成及运行条件值得探究 首先要探究的, 正是其中心价值结构它包含在全著绵延展开, 局部意义往往含混、 矛盾 的大容量知识论述中清晰可见的是其另类现代性视野: 中国革命的正当性所谓 “革命中 国” , 既区别于 “传统中国” , 更异于资产阶级现代性的 “现代中国” 。

      革命政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决定了它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拒绝 正是在此意义上,“十七年” 文学以其关于民族国家、 及 更具超越性的阶级国家的世界性想象, 成为该著总题中的 “社会主义文学” 关切则在 “下层人 民” 以 “平等” 为核心的 “尊严政治” 诉求及其社会实践这在 “劳动乌托邦” 论题下的赵树理小 说解析中获得最大确证如1946年的短篇 《地板》 , 其叙述方式即政治辩论, 涉及 “土改” 中土地 与劳动的关系: 创造粮食/世界的, 是地主出租的地板, 还是租佣者的劳力?在小说中, 这个关 于劳动神圣的现代理念, 进而涉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问题, 转化为政治 “法令” 与中 国传统 “自然” 之 “情理” 的辩证, 并得以合理解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表述的内在支 持及 “劳动乌托邦” 社会图景的想象 蔡翔以为, 这一 “劳动” 的革命性理念, 不仅超出了资产阶 级现代性的叙事范围, 在中国, 更是直接颠覆了 “劳心者” 与 “劳力者” 统治关系的传统意识形 态它要求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不仅使劳动者拥有政治经济的合法地位, 更获得阶级的尊 严 所以, 中国革命就是 “尊严政治” 的实践, 而 “革命中国” 也将以阶级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最 终指向。

      社会主义文学, 则是伴随的文化革命、 以至人类文化根本转折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第 225—229页 ) 这一 “劳动乌托邦” 论述, 可谓确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中心价值和内涵 但显然, 该著理论 依凭与其说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不如说 “下层” 所意味的 “民主” 在世界现代史上天然的、 也是抽象的正义 因而, 另一重要论题 “动员—改造” , 作为对 “十七年” 文学总体叙事结构的发 现, 就必然触及更为具体、 特殊的意义层面 事实上, 这论题贯穿全著, 是为 “劳动乌托邦” 以至 “革命中国” 的价值确证, 更是还原呈现社会主义 “历史的整体结构和运动过程” 的方法依托 按其论述, 这一叙事结构的形成, 正与 “土改” 、 合作化等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和重组同步, 因而 具有政治文化的运动特性,“改造” 即其实质 (第41—43、 73—75页 ) 换言之,“动员—改造” 作 为实在的社会政治结构, 已转化为文学文本的潜在叙事结构正是通过该结构在多个层面的 存在样式及其中各运动要素的分析, 形成文本、 历史, 尤其文本之间的多重互文,“十七年” 文 学展示出丰富的涵义比如, 在国家—地方关系中, 动员结构一方面表现为地方以各种方式、 形态进入国家政治, 另一方面则为国家对地方的征用、 监督和有效统摄。

      如地方 “风景” 的文学 再建中, 当民间伦理转化为政治话语时, 民族话语必将受到阶级话语的监督: 谁的国家?蔡翔 知识、 经验、“当代文学” 与 “政治” 概念———关于蔡翔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 (1949—1966 ) 》 的知识批判 135 文艺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以为, 正是下层劳动人民视角的引入, 使之得到阶级和民族话语的双重支持,“本土” 的 “风景” 方得完成, 如 《红旗谱》 等小说 (第30—32页 ) 再如,《创业史》 式的国家故事里, 承载传统伦理 价值的村庄带头人, 较之现代政治产物的干部 (第102—103页 ) , 更起到基础叙事作用而 《山 乡巨变》 等小说中, 地方群众经过改造或是自发参与, 成为国家的主人, 则已表现人民政治的 想象 (第93—99页 ) 该著中, 这些论述多重反复, 证明 “下层” 作为结构运行的内在合法支持, 同时也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下层/阶级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因此, 必有一些要素作为价值的偏 离者处于结构的较外部 这表现在以下问题的论述中: 青年作为 “新人” 的政治主体建构, 其私 人领域的爱情、 性等要素的动员和征用, 及在重述革命历史、 建立新的文化传统中读者的改造 与建构等。

      该著最终围绕 “技术” 与 “物” , 集中呈现社会政治实践中的现代性冲突, 作为社会主 义, 实亦上述价值体系的危机 如科层、 官僚体制对群众的排斥, 消费产生的阶层差异, 个人欲 望及日常生活领域的失控等 这些都是 “革命中国” 的威胁, 导致了后来的阶级斗争 但这并非 社会主义文学的终止, 相反, 其理论意义可延伸至知识转型的 “八十年代” 及当下, 足为 “正 典” 质言之, 在 “革命中国” 的现代性视野里, 作为后三十年历史笼统证词的 “技术” 与 “物” , 实 则以危机形式全面预示于社会主义文学 因此, 该著有着当代文学史框架, 而 “十七年” 文学也 在政治维度上获得了全新意义 正是这一文学文本的充分意义而非习见的理论背景, 构成了 《革命/叙述》 的论说力 从以 上简介可见, 仅在 “危机” 部分, 凸显今日典型的现代性理论轮廓但此处的知识应对显然不 足, 因为 “动员—改造” 的根本危机, 来自劳动价值体系的建立, 质言之, 来自该著隐在的核心 架构 “劳动—改造” , 作为社会主义乌托邦的中心价值与确立途径, 二者形成目的—手段关系 显然, 这不仅是一个价值冲突的意义架构, 而且已经指向当代历史与经验的巨大存在。

      后者作 为历史的未明, 必然使得知识运行中的 “劳动” 与 “改造” , 趋向价值的内在交接而所谓 “危 机” , 亦必由此延及对此规避的该著论述本身这正是考察该著 “想象” 的基点 在 《革命/叙述》 中,“十七年” 文学的大概念, 如 “劳动” 、“动员” 、“改造” , 负荷如此全面的 正价值运行, 实在于今日已然贯通 “世界” / “外部” 的知识平台如上述 “风景” 、“科层” 、“消费” 等词虽属偶露, 却能产生强大的理论联想力, 从而近乎隐喻 事实是, 种种现代性论述、 说法如 此贯入, 以致全著论述近乎意识流的绵延正是这一隐喻式联系的庞大知识平台, 使得 “十七 年” 文学的政治属性———“无产阶级” 的世界性背景———成为社会主义文学在 “革命中国” 这一 现代性理论高度上的展开条件 质言之, 它使得 “阶级国家” 自然高于 “民族国家” , 从而带来突 出的政治视角及对 “十七年” 文学的深度切入而该著繁复的理论面貌, 即是这知识条件的反 映, 并由此区别于一般有着鲜明立场、 观点及知识来源的同类研究 细察之, 其论述建立于 “十 七年” 及延安文学文本全面细读的基础上, 故不重于宏大理论架构, 但亦非以论带史式的个案 研究。

      相反, 所有具体的文本细读, 都先已转换为一种理论力量, 因此文本皆呈分散、 间接的表 现, 进而消隐习见的理论框架但显然, 这一转换的动力恰来自上述大量隐喻式的理论应用, 并最终将 “十七年” 文学推向了论述前锋 由此成就了该著方法上的真正特点, 即其结构方式: 概念本身的高度统合性在此, 一系列出自 “十七年” 文学文本、 迄今仍具深厚生活实感的语 词, 如 “群众” 、“干部” 、“知识分子” 、“文学青年” 、“技术革新” 等, 都以纯粹概念、 知识出现它 们不仅作为 “动员” 结构中的运动要素, 而且直接成为全著章节结构的形式力量如 “劳动” 一 词, 即统合了赵树理小说、《创业史》 等, 而这些作品亦可再度集于其他名下 所以, 这些概念已 非 “十七年” 文学的简单引用, 而是基于文本细读的理论转换所产生的 换言之, 它们已经具有 概念、 知识上的范畴独立性, 甚至相应的 “乌托邦” 价值位格 136 知识、 经验、“当代文学” 与 “政治” 概念———关于蔡翔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 (1949—1966 ) 》 的知识批判 这一理论转换的发生, 是 《革命/叙述》 的关键。

      无疑, 它同时包含了来自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