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一道江苏高考试题的解法探究.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A***
  • 文档编号:48794162
  • 上传时间:2018-07-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6.0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4 0· 中学教研 ( 数学) 2 0 1 5生 对 一 道 江 苏 高 考 试 题 的 解 法 探 究 ●翟爱国 ( 戴南高级中学江苏兴化2 2 5 7 2 1 ) ●张安林 ( 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兴化 2 2 5 7 0 0 ) 题 目 如图 1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 O y中, 已 知椭圆 2 + 告 2 : 1 ( 其中 > 6 > o ) 的 离心率为 , 0 D 二 且右焦点 F到左准线 f 的距离为 3 . 1 )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 ) 过点 F的直线 与椭 圆 交于点 A, B, 线段 A B的垂 直 平分线分别交直线 Z 和 A B于 点P, C , 若 P c= 2 A B, 求直线 A B的方程. A 图 1 ( 2 0 1 5年 江 苏省数 学 高考试题 第 1 8题 ) 本题考查的内容丰富、 包 罗万象 , 涉及椭圆定 义 、 方程 、 几何性质 、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 、 焦点弦、 直 线与椭 圆的位置关系 、 直线与直线 的位置关 系、 定 值问题等诸多基础知识. 在圆锥曲线背景下动直线 过定点、 定值 、 最值问题一直 以来是高考考查的热 点. 笔者对第 2 ) 小题进行了全新地审视与研究, 获 得了 8种不 同的解法和 3个探究 , 现整理如下 , 供 读者参考. 1 ) - 5 - + y 2 =1 ( 过程略) . 2 ) 解法 1 若直线A B斜率不存在, 此时P C= 3 , A B= √ , 不满足 P C=2 A B, 故直 线 A B的斜率存 在. 设直线A B 的方程h Y=k ( ~1 ) ( 其 中 k ≠ 0 ) , 代入 + y 2 =1 , 整理得 ( 2 k +1 ) 一 4 k + 2 k 一 2= 0 . 设 A ( y I ) , ( y 2 ) , 则 由 ¨ := , : = 滑 。

      )一 2 k 一 , 从 而 c ( , 一 2上 k 2 + 1 ) . 设 直 线 P c 的 方 程 为 + =一 2 k 2 Y ) , + 一 I J , 令 = 一 2 , 得 y = + %· 此 时 P ( + ) , 从 而 = ( + 2 )2 + ( + 由弦长公式得 =( 1 8 ( 再由题意得 P c = 4 A B , 化简得 k 一k 一k +1=0. 即 ( k 一1 ) ( k +1 ) = O, 解得 k=±1 , 因此直线A B的方程为 Y=±( —1 ) . 点评解法 1是对题意的直接理解 , 是最易想 到、 最易理解的一 种解法. 先通 过取直线 A B的特 殊位置算出 P c≠2 A B, 紧接着 引人参数 k , 根据等 量关系列出方程 , 求参. 其 中, 求线段 P C的长度用 两点间距离公式, 求线段 A 长用弦长公式 A B= ~ / 1 + k I x 一 2 I , 代入P c = 4 A B 求解参数 k . 但 美中不足的是线段 JP C的长度表达式形式复杂、 计 算量较大. 笔者尝试设直线 A B的方程为 = m y+1 ( 其中 m≠O ) , 计算量还是很大. 能不能优化解法 1 呢? 解法 2 设直线 A B的斜率为 k , 则 k ≠0 .由解 法 1知 , c , =一2 · 由直线上 两点间距 离公 式得 P c = √ l + 1 一 P I ' 计 算 得P C = ( 黯 If, 、 二 1. 1 , 再由P C = 4 A B , 解得 k=±1 , 因此直线 A B的方 程为Y=- I- ( 一1 ) . 点评比较解法 2和解法 1中得到的 P C , 显 然解法 2中求得 的更简洁. 两点间距离公式 、 直线 上两点间距离公式 、 弦长公式本质上是一样 的, 学 生对公式本质的掌握才能避免解题被动. 另外 , 笔 第9期 翟爱国, 等: 对一道江苏高考试题的解法探究 · 41· 者还尝试用点 P到直线 A B的距离公式求线段 P c 的长度 , 运算过程也较解法 1简洁. 解法 3 设直线A B 的斜率为 k , 则 k ≠0 . 由解 法 2知 , = ( ) . 又 A B= A F+B F=( a一 既1 )+( a—e x 2 ) = 2 。

      e ( = 2 · ( 以下 点评解法 3是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求线段 A B的长度 , 较用弦长公式计算来得简洁. 解法 4 设直线 A B 的斜率 为 k , 则 k≠ 0 . 设 A( l , Y 1 ) , B( x 2 , Y 2 ) , 则 f +2 y =2, 【 + 2 y ; = 2 , 2个式子相减 , 得 , Yl—Y 2 1+X ,2 c i 一 而 一 ’ 变形得 Y c =一 . 结 合 y = ( 一 1 ) , 解 得 c ( , 一 ) . 设 直线 P C的方程为 Y +志 = 一 * 一 ) ( 以 下 + 一 l 以 j、 略 ) ‘ 点评解法 4用点差法 , 求 出点 C的坐标 , 不 同于解法 1中常用 的“ 韦达定理法 ” 求弦 中点坐 标. 解法5 如图2 , 过点C作c Dj - z , 4 E ∥z , 肌 上 A E, 可证△P C D一△ E, 从而 = , 即 :2. y'一Y 2 亦即 c + 2=2 ( Y l — Y 2 )= 2 k ( l — 2 ) , 从而 c + 2 = 2 I k I ~ / ( 1 + 2 ) 一 4 x 1 2 . 由解法 1知 2 . . , / 8 k + 8 c 芝 丽, 。

      - 一 z — 芝 可, 代入化简得 即 解得 k 一2 k +1=0. ( k 一1 ) 0, k=±1 ( 以下略) . 点评解法 5是通过作辅助线 , 找到 2个相似 三角形 , 把条件 P C=2 A B的等量关系转化为另一 个等量关系 + 2= 2 k ( 一 ) , 为本题继续寻找 图形中的几何量之间关 系求解参数 k开了一个好 头. r L -- ~ F A U ⋯‘ ‘~\ \2I f 、 0 . 图 2 图 3 解 法 6 设 直线 A B 的斜 翠为 , 则 k≠0 . 如 图 3 , 设 直 线 P C 与 轴 交 于 点 M,可 求 得 ( ,0 ) FM 一 = . 由AP C D, ~AF MC得 一PC一 PD —FC ’ 变形得 P D= 而P C= 2而 A B. 由解法 l知 , A B= 2 · k 2 +1,代入上 式得 = 4 , 即 I . l _ _ = — 一:4 . ~ 2 k 2 + 1) 2 2‘ ’ 化简得 k =1 ( 以下略) . 点评解法 6和解法 5的相同点是借助 2个 相似三角形寻求新的等量关系式 ; 不同点是解法 6 中AF MC是图形 中已有的三角形 , 其 中求线段 F C 长用的是两点间距离公式. 研究解法 6 , 笔者发现 : 当直线 A B的斜率 k存 在且 k ≠0时 , 2 · ,FM = , 此时 而A B= 2 : , 是巧合还是必然? 探 究1 已 知 椭圆 x+ 告= 1 ( 其中0 > b > 0 ) , 过右焦点 F作一条斜率存在且不为 0的直线 Z . , 交椭圆于点 A, B, 线段 A B的垂直平分线 交 ·4 2· 中学教研 ( 数学) 2 0 l 5年 轴 于 点 , 求 证 : 而A B = 吾 ( 证 明 略 ) . 3 , 由探究l 知而A B= 了2= 2 √ ,即 F M = 譬 A . 设 直 : :掣 丝 : 3——. MC =FMs i n o t =ABs i n . 从 而P c: P M + MC:三 _=-_ + √L~ A B s m . 从 而P c = + 音+ ‘ AB :丁 , 得 5 -3 c o s 2 a + s i n a= 2 -C正OS20 /, / ' 3 解得 s i n = ( 以下略) . D 点 P, C, 试求 的取值范围· t P C ~ 2 k 2k 2+ 1 ( 6 k 22--~ + 1 }+ 2 ]2 k 1 9 k + 6 k 。

      + 1 4 + 2 + 酬 丽 ’ , PC、 9t +6 t+1 9 1—3 t I J 一2+ 2— t 2 +— 2 t ’ 设 g ( £ ) = 9+ 1 - 3 t,得 = . 令 g ( ) = 0 , 解 得 江 l ( = 一 ÷ 舍 去 ) . 因 此 , 当 £ ∈ ( 0 , 1 ) 时, g ( t ) 0 . 综上可得 , g( t ) =g ( 1 )=4 , 此时 k =1 . 于 是\[ AP C,~ 2 >14 , .AP C≥2,当且仅 当后=±1时等号成 立. 探究 3 已知椭圆 + =1 ( 其 中 0>b> 0 ) , 过右焦点 F作一条与 戈 轴不垂直的直线交椭 圆于点A , B , 线段 A 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椭圆的 左 准 线 z A B 于 点 P , C ,试 求 磊的 取 值 范 围 · p ,’ 解 如 图 3 , 设直 线 A B 的倾斜 角为 a( 其 中 0 2b. 一 · ⋯ 2 c ‘ 第9期 林逸凡: 圆锥曲线高考题热点题型及通用妙解 · 4 3· 圆 锥 曲 线 高 考 题 热 点 题 型 及 通 用 妙 解 ●林逸凡 (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高中部吉林长春1 3 0 0 0 0 ) 2 0 1 5 年高考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轰轰烈 烈地落下了帷幕. 在收集整理各地真题的过程中发 现, 许多省市如山东、 浙江、 湖北、 上海等, 在对圆锥 曲线的试题命 制 中, 不约而 同地采用 了同一种题 型——求 2个交点和原点 0构成 的三角形面积. 这类题型如果采用传统的坐标法 , 通常需要对直线 的斜率是否存在进行讨论, 计算过程也相当麻烦, 得分率不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 中, 笔者曾引导学生对这一 类题型进行归纳 , 进而得出一种简洁优美的通用解 法. 有趣的是 , 当时恰是受了 2 0 1 3年山东省数学高 考真题 的启发. 2 0 1 5年山东省“ 旧瓶装新酒” , 又出 了同类型的题 目, 应 当引起考生的重视. 高考题往 往是能够追根溯源的, 鼓励学生在平时勤思考 , 多 总结、 归纳题型, 领悟题魂, 对提高自身解题能力有 相当大的帮助. 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到一个更高的视 角去看问题 , 难题 自然迎刃而解. 1 热点题型: 求 2个交点和原点 D构成 的三角形 的面积 对坐标系内2 个点与原点 O构成的三角形面 积计算 , 有如下结论 : 结论 1 A ( , Y 。

      ) , B( , Y ) 为直角坐标系中 的 2个点 , 则点 A, 和原点 O构成的三角形 面积 为 s A A O B~ - y . 证 明 ( 向量 法 ) 1— _ +— _+ S= ÷ I O AI ·I O BI s i n LA O B= 1 2 ( + , , ) ( ; + y ; ) 一 ( X ,1 : + y I Y 2 ) = ÷ l x 2 y l — Y 2 】 1 . 此公式有深刻的高等数学背景 , 二维情形的证 明比 较简单, Y 一 x 2 y 实际上是行列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