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理工大学校长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docx
7页桂林理工大学校长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地方高校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掌握创造技法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坚持“服务地方,特色立校,质量强校”创新教育理念,针对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人才的特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创新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分析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特性 地方高校受地理位置、学校品牌、教育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国内重点高校的综合实力差距明显且有呈扩大趋势;地方高校的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地方,与国内重点高校的生源有较大差别可见,地方高校要想在庞大的高校群体中不被淘汰,必须紧紧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性,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管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的大众性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地方高校办学综合实力、优秀学生来源与综合大学相差甚远,又肩负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其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大众化的现实,又要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均可受到适当的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兼顾创新型拔尖人才培育,使学习能力强、文化基础好的学生受到所需要的精英教育 学科建设的区域性为区域社会提供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和科技服务,发展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是地方高校始终面临的课题学校具有“有色金属之乡”的广西区位优势和“漓江山水”的地域特征,其环境工程学科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打造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为环境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地方高校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学校以有色地质行业所需要的材料、环境、经济、管理等学科见长,环境工程学科更是以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具有强烈的“行业”属性,并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发展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充分整合优势学科,创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类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研究组织和管理方式,以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增设自编教材的特色课程,凸显学科交叉特点;主干课程中以工程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进程,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战演练,在实战中升华创新思维。
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面向社会经济,服务行业发展,走协同办学的道路,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促进学科协同、交叉融合,实现特色发展;突破专业学科、学校乃至学界的限制,广泛进行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研究突破;实现更广范围的共享使用,课程开放、实验室开放、科技园区向本科生开放,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解决地方高校经费、资源等问题 二、确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特性,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培养实践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让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好学、好思、好动、好用”的能力 好学:热爱学习,具有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不足者好学”,以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入门,使之感受到知识的欠缺,从而激发对知识获取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厚实的理论知识为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而理论知识一源于教材,通过教师讲授而得,二始于教师课题引导,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索而得,两者缺一不可使学生具备拥有作为创造基础的理论知识,乐于在实际工作中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以知识积累和应用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思:勤于思考,具有丰富的多元思维能力。
思考是构建成功最真实的劳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衍生不断产生着创造事物、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此种需要达到一定累积时,便激励人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具备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通过思维的积极活动方能解决问题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已实现的想象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想象,新的想象又推动新的创造活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求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使之具有丰富的多元思维能力 好动:擅长动手,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是建立在必需的知识水平基础上,并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训练其系统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具体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注重模块式和阶段性方法,初期采用较为具体的方式,针对具体问题老师可以给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步骤;而在中后期则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思路;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并对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共同提高”为理念,形成学生科技探索合力,调动学生掌握知识、大胆创新的积极性 好用:勇于实践,具有服务社会的真本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将勇于实践贯穿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使之成为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注重对学生自我知识学习与自我能力更新的培养,开展感恩、服务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高度统一,使之在专业领域中学有所长,干有特色,具备创新精神及良好职业素养,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长远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搭建“四特”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作为广西最早开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也是广西唯一开设给水排水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有关“水”的本科专业的高校,环境学科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构建“四特”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即“水特色”、“新模式”、“大平台”、“实用型”其中,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成效最为突出,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探索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类学科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初期,由于起点低、资金少、设备缺、师资弱,采用的是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校外为主,校内为辅”的人才培养路线,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无论是实验场地、还是指导教师,绝大部分是依靠外部资源来实现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借助外力,苦练内功”八字方针,加快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一是强化校内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兼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教师,同时注重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校外企业及设计单位专家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培养;三是加强校内生活污水处理站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对学校原有的一座日处理量为1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污泥好氧堆肥、平板陶瓷膜过滤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等工艺,从日本引进厌氧氨氧化处理装置;另一方面,将此污水处理站下放给实验教学中心全权负责管理,安排给排水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到处理站顶岗实习、负责日常的运行与维护 实验教学中心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生产单位总工程师等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学术管理委员会,对研究方向、教师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建设给予指导。
近年来,为发挥示范作用,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吸引更多的学生到中心来学习实践,不仅对校内学生免费开放,对校外学生还给予一定的资助;采用提前预约方式进入实验中心,以避免混乱,提高效率;安排专人指导,提高实践学习的效果,鼓励学术带头人、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实验,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科研要素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这些举措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追求创新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首批环境类的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彰显研究方向的“水特色” 水乃生命之源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切都离不开“水”;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产生的废水具有污染大、浓度高、处理难的特点;广西为我国最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省份,加上国家实施北部湾开发开放战略,所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实验教学中心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桂林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示范”在内的有关“水”科学研究多项重大课题。
主持完成桂林市“两江四湖”水污染控制工程,桃花江、小东江等漓江支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水污染课题完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近100项;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本中心主编出版《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等实践教材8部;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带动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2009年教师团队获得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3.打破条块限制,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 “淡化专业,拓宽基础,打破传统的专业实验室观念”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教学资源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建立跨专业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使之能完成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3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形成了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科交叉,设备共享,打破学院间的壁垒”为实现“理工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实验室(普通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实验室等实验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搬迁到位于新校区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纳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构建校级实践教学平台由于设备集中、实验人员集中,节约了资源,又综合了多学科人员的优势,改变了专业实验室规模小、管理混乱的现象,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避免了重复建设。
“校内校外联动,打破学校间限制”在立足建设好校内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与生产企业和科研合作单位联合共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26家;与武汉工程大学的相关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成共同体,实行学生互换;为湖南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学生开设相关创新实验项目,打破校际界限 进行走国际化道路的探索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与日本熊本大学长期进行交流和合作,先后有3名教师到熊本大学进行一年以上学术交流,5名学生到熊本大学进行学习,熊本大学的著名学者也多次到本中心交流访问;与日本明电舍株式会社联合创建“中日膜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做大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得到极大加强 4.集成“学研做”教学模块,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学,着力优化“验证型—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广西特色行业废水处理、漓江水环境治理等实际,选编1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实战”性实验项目,将教师设计的北海涠洲岛油田废水处理工程、桂林荔浦电镀废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雁山校区中水回用站等建设成综合型实验教学场所,增加提高型、创新型综合实验开设课时(占实验课时的50%) 研,让学生融入教师科研大一阶段便按组配备专业导师,接收学生当实验室助理,开展专业引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