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的地球.docx
10页调查问卷(问答题)1. 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2. 你了解唐山地震吗?3. 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4. 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我们的地球》的实验科学内容实验内容材料备注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圆的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2地球的表面制作地表模型托盘、沙、泥土、 小树枝、石块、苔 鲜、小学子、小桥3地球的内部地球内部有什么黑色的胶卷盒3个, 分别装着水、细沙、 小石块、4火山和地震模拟地震的发生纸箱、木块、记号 笔5地表的变迁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酒精灯、装有水的 容器、小石块、镶 子、火柴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1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1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1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6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8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3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5 .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5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7 .1能尝试用不问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1 .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1 .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6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7 .1能尝试用不问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3 .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3 .3了解地震的现象5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7 .1能尝试用不问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8 .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 .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3 .5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7 .1能尝试用不问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8. 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本单元的内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表面3、 地球的内部4、 火山和地震5、 地表的变迁单元结构图单元主要概念关系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1 . 5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1 . 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1 . 7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6 .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8 . 2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探究能力: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一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 资料2. 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 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 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3. 小结板书课题了解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和实践探索和调查1. 导入大家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个 圆形的球体,可你们知道人类是 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吗?2. 播放人类探索地球过程的课 件3. 同桌讨论:人类为了证明地球 是圆形的,经历r怎样的一个过 程?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 发?4. 观察身边的现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 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组 织活动(1) 、在一个包装箱的左右两边 各1个孔,在后面尽量朝两边 看,汜卜两个孔所看到的最远距 离2) 、把箱子变成弧形,用同样 的方法进行观察论证地球的形状(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月食、船只渐渐消失在 远方等)(3)、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不 同,得出地球确实是个球体回顾和解释1. 大胆猜一猜,我们这个地球到 底有多大?2. 补充介绍古希腊天文学家埃 拉脱色尼对地球周长的测量和 现在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等3. 完成书上表格中的计算小结谈谈各自的感受,激发学生 继续探究的兴趣现代科技发展进一步证 明地球是原球形的课题:地球的表面课程标准:3 . 1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5 . 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5 .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7 . 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教学目的:•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 :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 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探究能力:层次1 :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薛、小亭子、小桥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L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说说你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 么样的?3.那么地球上乂有哪些地形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4指导制作地表模型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 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 出来呢?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 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分组讨论设计图领取材料,开始制作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 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 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 的动物、植物探索和调查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 样的地形回顾和解释1. 演示如何用玻璃将地形的轮 廓圆下来2. 分组完成3. 发放方格纸,引导和玻璃上的 方格进行对比4. 讨论如何把玻璃板上的地形 轮廓圆到方格纸上5. 分组活动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 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 称;课题:地球的内部课程标准:1 . 8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1 . 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5 .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6 .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7 . 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 :不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 情况作出解释;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 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 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 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2. 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 有可能3. 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 球内部构造的片段)4. 出小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 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 么关系?5. 实验验证,弄活地核、地幔、 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 相似之处。
由上一下课的单兀总话 题引出新课探索和调查(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 资料,向全斑作汇报2)也可以采 用师生交流、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教 学3)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 进行网络教学,这样能给学生们提供 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展开“地球里面有什么” 的研究回顾和解释1. 过渡: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 的内部构造的?2. 观看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 录像3. 说说看明白了什么,有哪些疑 问?4. 小结:地壳、地幔、地核的划 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 同推测出来的地球内部还有很 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5. 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 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 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了解的地球内部情况课题: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3 . 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3 . 3 了解地震的现象5 . 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7 . 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8. 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但不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 问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 录像。
2) 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 景3) 学生说说:① 刚*人豕看到了什么自然 现象?② 谈谈看了录象后的感想4) 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 些知识?(5) 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