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史兼通通而不俗——— 《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述评.doc
4页论文史兼通,通而不俗——— 《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述评=“news_bd”> 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大文化圈组成的5 到6 世纪,以隋唐为中心,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契丹,奚等民族和地区的东亚文明圈己初具规模随着现代东北亚各国在国际世界的逐渐崛起,探索东北亚文化圈的缔结形成的问题成为各国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学术问题中国、韩国、日本等国近年对东北亚文化和政治势力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山本吉宣在其主编的《国际关系论》提出不同的文化圈内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秩序和运行机制中世纪东北亚的形成定型也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史赋予了他们什么样的机遇,东亚诸国的外交如何在各种冲突中走向和解,他们在文化上如何彼此影响交融,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东亚文明童岭《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 商务印书馆,2014 年以下简称《炎凤朔龙记》) 为我们解读东亚的中世文明带来许多新的角度和思考 《炎凤朔龙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组织出版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之一,这套历史普及丛书试图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可靠的古代中外关系史。
《炎凤朔龙记》由六章组成,前冠丛书编者的话、作者引子、该书目录,共148 页 和一般的唐代对外研究史有所不同,《炎凤朔龙记》在非常注重历史文献、出土文献、金石碑刻等文献来讲述唐帝国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圈的逐步壮大时,更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领,精心地描述唐帝国对外扩张的一切可能他不仅仅从政治制度、国家战略、人类战争等角度去分析东亚的中世,民族的融合,华夷意识形态的转化缔结,音乐、宗教、舞蹈、雕塑诸文化要素的璀璨,同时非常重视隋唐帝国文化的输出性,如分析苏绰《六条诏书》对日本《十七条宪法》的启发和其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影响; 用《淮南子精神训》的日中有踆乌与日本足球国家队的队旗图案为三足凤表明他们在文化中的影响和延续性等等以此证明唐帝国强大的文化输出和他们的铁骑战车有着同样征服力,这也是唐帝国有别于其他草原部落而长久不衰的本质 全书一共有《武川镇》、《炎凤凰》、《天可汗》、《朔之龙》、《观音像》、《秦王乐》六个章节第一章《武川镇》分别从唐朝的想象、暗黑时代、理想与征服,新势力的登场四个不同的角度阐释大唐帝国孕育前的历史土壤本书提出中国统一的诸王朝很少有如大唐帝国一样在欧亚大陆文明圈东极和西陲都大有作为。
为了探索大唐帝国及其东亚世界,就要避免用简单的朝代论去理解它书中恰到好处地把历史的纵轴回溯到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是孕育大唐帝国不可取代的历史土壤作者敏锐的发现武川镇这个大漠边缘、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是6 世纪亚欧大陆史巨大风暴的中心风眼,在这里各种政治势力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改变历史的王权中心北周、隋、唐三个王朝的开国帝王均出于此《武川镇》翔实的介绍了南匈奴、羯、羌、鲜卑各族入主中原,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撞击与磨合这个磨合,经历了三百年的漫长岁月本书抛弃了以往华夷之辨的偏见,非常富有卓识的把所谓的五胡乱华评价为五胡兴华书中提出: 民族融合的最初阶段总是伴随着血雨腥风,但回顾历史,可在此下一断语:倘若没有五胡之‘乱’,也就没有大唐之‘盛’没有胡汉二元世界融合、演变成胡汉一元世界,中华隋唐世界帝国也不会到来唐之前的五胡十六国及北朝,都为这种调和胡汉、建立新世界帝国的憧憬做出了努力 《炎凤朔龙记》叙事中有国际视野的大视角作者在温情脉脉讲述祖先的历史时,经常会把视角拉开叙述维度的横向关照,在第一章连续出现三次,更有助于我们从全球视野下认识隋唐帝国,理解我们的祖先,还原历史。
例如初唐的壬辰年( 632) ,作者把伊斯兰教的创立者默罕默德去世; 阿拉伯人的倭马亚帝国建立; 朝鲜半岛新罗善德女王即位,积极展开与大唐帝国合作,试图击破宿敌高句丽与百济; 倭国第一批遣唐使回国,唐太宗派使者与之同行,诸多看似不相关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是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中东亚国际关系第二次作者提到五胡种族轮番占据中原地区,华北大乱的时候,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末期,欧洲面临北方蛮族的入侵,日耳曼民族大举南下,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的情形很像四世纪的中国华北,力图解释东西方文明都在经受融合、洗礼和重组第三次是在鲜卑拓跋部落踏入中原大地,并最终拿走盘中所有美食,欧洲恰好是墨洛温王朝下的法兰克王国书中写道: 与墨洛温王朝开启了欧洲黑暗中世纪不同的是,北魏让中国土地上的所有人看到了形成新世界帝国的曙光三次视角横向比较,也许是作者特别想说明隋唐帝国盛世曙光到来的艰难和不易人类社会在中世纪无可避免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而东亚的中世,在艰难的摸索中,终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东半球呈现出少有矫健和生气当我们在一千五百多年后回想这个伟大帝国时,仍不免为她曾散发出的耀眼的光彩而深深地折服在第五章《观音像》一文中,为了凸显唐倭海军白龙江之战的激烈和规模,作者再次采用了中西历史横向对比的方式,以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斯大海战中的具体战舰做类比,说明唐军战绩之盛。
历史的行进是如此的艰难,短命的隋王朝虽然统一了中国,却无力真正实现帝国最初的梦想隋炀帝这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亡国之君,他在政治实力不成熟的条件下,盲目偏执地对高句丽发动战争功败垂成,引来杀身之祸,为天下笑第二章作者有意宕开一笔,慢条斯理分析五德祥瑞,讲朝鲜半岛的海东新世界,佛教的末法期的降临看似和前面叙述有所断层,其实,是作者别有用心地暗示这样一个深邃的道理: 一个帝国除了有伟大的梦想,以及为这个梦想付出的努力和尝试外,他还要懂得民胞物与的仁爱,掌管他的帝王应该懂得静物守时的忍耐想要成就帝国的文治武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隋帝国无疑是在这场政治博弈中过早陨落的炎凤凤凰涅槃,一个更加强大、充满仁爱、具有忍耐力的唐帝国就要腾空出世 第三章《天可汗》,作者介绍了隋炀帝、唐太宗对高句丽的战争非常客观的分析了自611 年到614 年,隋炀帝连续发动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切中时弊对唐太宗四征高丽胜而不完胜的结局有独到的分析第四章作者力图分析朝鲜半岛的形势和矛盾正是借助三国的矛盾,唐高宗武侯征服了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有效地对朝鲜实行统治,在汉武帝时代曾被纳入中央版图的海东四郡,再一次回归到唐帝国的管辖之下。
第五章、第六章是唐帝国对朝鲜半岛的文化输出作者分别从佛教造像、遣唐使、大云经、兰陵王入阵曲、秦王破阵乐等方面分析唐帝国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影响佛教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输出中从中国传入新罗、百济文化的影响往往是相互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并不存在大唐的文化影响传入朝鲜半岛时,高丽舞蹈、百济乐也在东土盛传 作者在《炎凤朔龙记》引子中说此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研究著作但是,这里仍显示了其扎实的学术思维和方法文中绝少用臆测评价历史,也不故出惊人之谈而是借助可靠的文献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真大量借鉴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六朝隋唐史料,经史子集,充分引用阐释理据例如文中使用的出土文献墓志,借《美人董氏墓志铭》中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的董美人年仅19 岁就病死以喻本拥有雄厚实力的隋王朝过早崩溃: 用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的欧阳通所书《泉男生墓志》,证实唐、高句丽最后一战的激烈; 收录于李根源《曲石精庐藏唐墓志》中1929 年洛阳出土的黑齿常之墓志及西安出土的百济《弥军墓志》交代百济遗民在唐的情况等,均说明作者对出土文献的重视另外,金石碑刻文献也在文中多次使用,在证实唐廷授予金法敏鸡林州都督之称号,以清儒阮元藏鸡林道经略使的唐印为实证; 以朝鲜古代史研究专家武田幸男出版的《广开土王碑原石拓本集成》说明五胡十六国时代朝鲜半岛战略局势; 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提到的《新罗王巡狩碑》证实新罗的军事和文化实力。
作者甚至动用了学术界流行的图像学解读方式,对日本奈良法隆寺供奉的国宝级文物百济观音像的重点解读,再次证实佛教造像艺术作为宗教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毫无置疑的受到了来自隋唐帝国的深刻影响 书中使用的历史文献之丰之博,超越了一般的普及性读物在《论语》、《孟子》诸子百家、《史记》、《三国志》、两《唐书》、《资治通鉴》等传统史料外,敦煌文献、域外汉典籍、国外著作也是不胜枚数甚至诏书历令、宗教原典、文学著作也多介入如敦煌本的孤拓《温泉铭》、敦煌残钞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日本藏唐钞本《翰苑》、日本的《天地祥瑞志》、《日本书纪》、朝鲜《三国史记》、《海东要览》; 宗教典籍如佛教《大集月藏经》、《大般涅槃经》、《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高丽绀纸银字《阿弥陀经》、《末法灯明记》,道教典籍《化书》等; 文学著作如《乐府诗集》、《说郛隋遗录》等; 法国汉学家沙畹《西突厥史料》、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等等文献颇丰 书中所配近70 幅图,既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的馆藏,也有来自韩国庆州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土库曼斯坦国立博物馆的珍品,甚至还有八木坚二、徐兴无的个人收藏品。
涉及瓦当、石窟泥塑造像、流传至海外的《十六国疆域图》、将军印银皿、壁画、唐钞经卷写本、碑刻拓片石雕、铜镜货币等等,确如作者希望那样,带给读者读图时代的轻松,宛如在东亚中世的博物馆中逡巡游弋 第二章第一节《五德祥瑞》的独到分析和第五章第三节《观音像》中日本遣唐使的具体统计,是作者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形成的严谨的学术素养前者也许意在说明朝代的兴衰替换自有其内在规律,大唐帝国在国势上的登峰造极是其具有炎凤仁的特点后者分析倭国在唐朝国势极盛时候派出的遣唐使较为频繁,安史之乱后逐渐减少倭国和唐帝国外交关系中得出日本民族强则学之,弱则弃之的固有心理言微旨深,对我们今天理解中日关系,极有启发意义 《炎凤朔龙记》是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理解政治人物,既无文过饰非的阿谀,也无意刻薄的抹黑例如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的苻坚,这样理解他一意孤行的态度: 领有地理中心与文化中心的西晋,在4 世纪初被南匈奴人攻灭后,汉族皇室与高门退守江南,仍自认为文化在斯; 胡族虽然轮番占据了地理中心,倘若不能再次将两个中心合而为一,则无法被后世承认为正统在对隋炀帝的批判中,评价他个人性格中的任性歇斯底里,对外关系中的好大喜功时,公正的认为隋炀帝在征高句丽的问题上可谓是无改于父之道。
在唐帝国对东亚动武的认识上,认为此战略意义深远,一改以往的守势国防为攻势国防、奠定了有唐三百年的国际地位之基础 本书在介入可信的史料分析外,文中多次穿插《说岳全传》、《长篇评书兴唐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著作,使模糊的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尤其是普遍在文学作品中传诵的历史人物作者同时又会明确这是文学作品的塑造例如第三章第二节《董美人墓志》中隋王朝的彻底崩溃时插入长篇评书《兴唐传》中李元霸遵命救杨广一段,其后文曰现实中却没有这样的大鹏金翅鸟来救驾了第三章第四节《白虎转世》述贞观十九年( 645) 唐对高句丽的战斗时郊外野战白袍小将薛仁贵初现峥嵘,既有民间评书对薛仁贵身着白袍,一手张弓,一手持方天画戟的骁勇形象,又籍《旧唐书》本传和英国牛津大学藏《永乐大典》之《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六典》说明此传说绝非空穴来风,不过经说书人润色更生动而已 《炎凤朔龙记》很会处理叙述节奏,中间时有穿插精彩的历史传说例如讲到隋文帝曾经让精通占卜的萧吉为独孤皇后挑选墓地,迫不及待想当皇帝的杨广希望早立,暗示萧吉挑选一块墓地推荐给隋文帝,卜年两千和三十年的书写舛误和应验,是其在严密的历史叙述中添加的笑料,让严肃的历史,也偶尔变得轻松幽默。
在《秦王乐》一章,会在《兰陵王入阵曲》和《秦王破阵乐》中,插入新罗花郎道的描述,不禁让人顿感阅读的松弛有趣,也深深体味不同文化交流的交相辉映介绍唐高安市之战时,除了布置古战场的惊心动魄,兵临城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