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现代文总复习资料.doc
14页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七年级上册现代文总复习资料.....精品文档......七年级上册现代文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1课《春》(一)文学常识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结构:1、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2、绘春:②段——⑦段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③段 春草图④段 春花图⑤段 春风图⑥段 春雨图⑦段 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3、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四)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迎春图——侧面烘托3.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五、知识延伸有关“春”的诗句1.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2.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3.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第2课《济南的冬天》(一)文学常识 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二)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写了澄清碧绿的水.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
三) 重点问题1、 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文末一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答:因为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标题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后者则突出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韵致,这是在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山水的绚丽后所做的总结,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末一句的作用)2、 修辞运用(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运用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写村庄,写雪,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一词不可去掉,“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追加新的理由,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4)“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本体:一圈小山(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喻体:小摇篮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本体:顶雪的矮松 喻体:日本看护妇第3课《雨的四季》(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刘湛秋,男,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曾被誉为“抒情诗之王”二)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抓住多种景物及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展现了四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雨深深的喜爱之情三)重点内容春雨——美丽、温柔、娇媚 夏雨——热烈、粗犷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雪)——自然、平静、纯洁第5课《秋天的怀念》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二、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的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三、内容理解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2、叙述方式:插叙例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例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例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插叙的作用: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使文章波澜起伏塑造人物形象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3. 例句赏析:“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1)“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偷偷的”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出母亲的慈爱和细心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4.例句赏析: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答: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5.“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答: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表现出母亲对时刻为孩子着想,母爱的细腻6.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答: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四、景物描写解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了乐观坚强 3、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第6课《散步》一、文学常识 《散步》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 文章主旨《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三、 内容理解1. 课文写了那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2. 理清故事情节1)散步的时间:初春(2)散步的地点:田野(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4)谁来解决分歧:我(5)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6)我要如何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7)最后是如何选择的: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8)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 文章第六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勇,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买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5.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的含义及作用? “我”和妻子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使命感6. 文中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分歧,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一、文学常识 《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