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孟子尽心上全文古诗.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日****
  • 文档编号:195018112
  • 上传时间:2021-09-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2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孟子尽心上全文古诗孟子尽心上全文古诗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

      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 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 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

      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 (九)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解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等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的,是平凡的人。

      至于杰出人物,即使没有文王出现,也能奋发有为的 (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然②,则过人远矣 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解释】①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 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大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 ②欿(kǎn):“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说:“依据(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依据(让百姓)生存的原则去杀人,被杀的人虽死不怨杀他的人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愉快欢乐,圣王的百姓心旷神怡 (圣王的百姓)被杀而不怨恨谁,得了好处而不报答谁,一天天趋向于善,却不知道谁使他们这样 圣人经过哪里,哪里就受感化;住在哪里,哪里就有神奇的变化,造化之功上与天齐下与地同,难道说只是小小的补益吗?”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 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兄长的 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里,与树木、石头作伴,与鹿、猪相处,他区别于深山里不开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 (可是)等他听了一句善言,见了一种善行,(就会立即照着去做,)像决了口的江河一般,澎湃之势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的。

      (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让他干不想干的事,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 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 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解释】①疢(chn)疾:义同灾患 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那是专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的;有安定国家的人,那是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的人;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随之就端正的人 【解释】①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君子是想得到的,但他的快乐不在这方面;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 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 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隐居在北海之滨 ’姜太公躲避纣王,隐居在东海之滨,’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人,仁人便把他当作自己要投奔的人了 五亩的住宅地,墙下栽上桑树,妇女用它养蚕,老人就完全能穿上丝棉衣了 养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期,老人就完全不会缺肉吃了 一百亩的耕地,由男子耕种,八口之家就完全不会有饥饿了 所谓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在于他)规定了百姓的田亩宅地,教育他们栽桑养畜,引导他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 五十岁的人,不穿丝棉就不暖,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饱 不暖不饱,就叫挨冻受饿 文王的百姓中没有挨冻受饿的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说:“(让百姓)种好他们的地,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按一定时节食用,按礼的规定使用,财物就用不完了 百姓没有水和火就无法生活,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因为家家水火都多极了 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粮食多得像水火 粮食多得像水火,那么老百姓哪还有不仁爱的呢?” 下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