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观察.docx
4页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抗结核加利奈唑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有效改善脑脊液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 利奈唑胺;治疗效果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神经系统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血管部分可累及脑实质病变的疾病,其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一种严重的结核病[1]结核性脑膜炎部分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与临床救治关系密切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一旦确诊,尽早给予抗结核治疗[2]利奈唑胺有通过血脑屏障的特性,对结核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抗结核加利奈唑胺治疗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2.5±3.5岁;观察组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3.5±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相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g/日、利福平0.45 g/日、乙胺丁醇0.75 g/日、吡嗪酰胺1.5 g/日以及左氧氟沙星0.5 g/日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常规应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治疗,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治疗后对血糖比值上升、脑脊液氯化物(CSF)水平升高、白细胞(WBC)、蛋白定量进行观察对比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温、白细胞数目恢复正常,颅脑MRI较用药前改善,病灶基本或完全吸收;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温、白细胞数目好转,颅脑MRI较用药前有所改善,病灶缩小或部分吸收;③无效:临床症状,体温、白细胞数目均无改善,颅脑MRI较用药前无改善[3]。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时行比较,对照组患者34例,治疗前WBC(134.98±16.87)×106/L,糖/同步血糖比值(0.26±0.04),蛋白定量(2.13±0.34)g/L,CSF(104.65±5.11)mmol/L;治疗后WBC(31.86±4.68)×106/L,糖/同步血糖比值(0.86±0.14),蛋白定量(0.93±0.10)g/L,CSF(123.45±4.36)mmol/L观察组患者34例,治疗前WBC(135.16±14.35)×106/L,糖/同步血糖比值(0.25±0.05),蛋白定量(2.27±0.36)g/L,CSF(103.86±5.65)mmol/L;治疗后WBC(23.11±3.86)×106/L,糖/同步血糖比值(0.43±0.05),蛋白定量(1.04±0.16)g/L,CSF(117.98±3.54)mmol/L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对照组34例,显效15例(44.12%),有效13例(38.24%),无效6例(17.65%),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34例,显效19例(55.88%),有效14例(41.18%),无效1例(2.94%),总有效率为97.06%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优于对照组82.3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的脑膜表面有多数散在的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细小结节若治疗及时有效病变可以完全吸收反之,病变转至慢性和出现典型结核病理改变,如结核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等脑膜充血、水肿、大量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沉积于大脑基底延脑脑桥脚间池、大脑外侧裂、视交叉、环池等处,渗出物可压迫视神经、动眼神经和面神经等颅底渗出物粘连、增厚和机化常导致脑脊液通路阻塞和脑积水[4]典型的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早期),病程为1~2周表现为结核中毒症状、头痛、呕吐、性格改变等脑膜刺激征期(中期)病程为 1~2周表现为脑膜刺激症状、颅内高压症状、脑神经障碍、脑实质损害、锥体束征惊厥、脑炎体征等昏迷期(晚期)病程为1~3周以上症状加重,进入昏迷,出现脊髓功能障碍等。
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和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脑脊液抗酸涂片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利奈唑胺是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药,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形成70S始动复合物,前者为细菌转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从而抑制了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利奈唑胺吸收快速而完全给药后1~2h达到血浆峰值,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利奈唑胺对于结核菌有着良好抑制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 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有效改善脑脊液指标,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高参考文献】[1] 王鑫, 石学萍. 加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65):51+54.[2]乔凯, 尚丹鹤, 李静,等. 利奈唑胺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18).[3]夏衣扎提.库尔曼, 张君. 加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0):127-128.[4]王方.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观察及药学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 20(09):79-8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