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清初泰州淘上诗社遗民诗群考论.docx
10页国学研究-清初泰州“淘上诗社”遗民诗群考论 内容摘要:以吴嘉纪为主体的“淘上诗社”,是清初泰州遗民诗群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团体借助于对地方文献的深入挖掘,可以对该诗群的形成背景、主要成员、形成与消亡的时间、诗学渊源、家族特征与独特诗风进行详细考证与论述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分析出该布衣遗民诗群的独特地域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清初;泰州;淘上诗社;考论 作者简介:钱成,男,1977年生,江苏泰州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使得清初遗民诗人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基于这一原因,清初以宗社为组织形式的遗民诗群数量,相对前代大大增加其中,泰州“淘上诗社”遗民诗群,正如严迪昌先生在《清史诗》中所言:“文献罕见载录但史籍失载当,并非等于这一史实的不曾存在[1]作为泰州遗民诗群中存诗量最大、诗作也最具特色者,“淘上诗社”遗民诗群,在清诗史和泰州地域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一、“淘上诗社”遗民诗群形成背景考 今属江苏东台市的安丰镇即明清时期的泰州东淘安丰,成陆于汉代,古称东淘,意为东去淘金之地据清刘钤等编修《道光泰州志卷》记载,东晋时隶属于海陵郡宁海县(县城位于东台西溪),镇始建于唐朝开元元年(713)。
宋朝名相范仲淹在东台任盐仓监时,为挡海潮泛滥成灾,修筑捍海堰,后人敬称范公堤,自此东淘改称安丰,寄寓民安物丰之意明清时期成为闻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场”盐场之一,是历史上盐贾密集之地 1644年明王朝灭亡后,清兵挥师江南南明督师史可法列阵扬州,阻击清军,殊死一战,兵败城破清军进城后纵兵屠城十天,史称“扬州十日”随后薤发令下,声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避兵乱,不少明朝遗民避锋乡下,归隐于被称为吴头楚尾的泰州民间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明末清初的泰州虽系盐业要地,但毕竟地处江之北,在江南政治中心南京的外围,又远离当时抗清烽火的浙闽沿海作为政治较为宽松的地域,在四周更有僻冷贰又相对繁华介乎城乡之间的地区如东淘,已是处于江头海角了,在地域上有着天然的隐居优势 所以,明末清初东淘的地理态势,不管是对有志于恢复行动、还是韬光晦迹者,都是绝好的遁世渊薮在明末清初,地处东海之滨的东淘一隅,各色遗民诗人草野潜处,而这也正是吴嘉纪置身于中并进而得以茁壮成长的环境氛围二、“淘上诗社”遗民诗群成员考 张兵先生在《清初泰州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创作特征》一文中指出的,在这一时期泰州地区遗民诗群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以“淘上诗社”成员为主体的东淘遗民诗人群体。
[2] 据东淘遗民周京《阅宾贤社兄诗集因怀之》(见《陋轩集》附录六,以下所引吴嘉纪诗同)[3]云:“吾友十一人,君独拔其类称吴嘉纪为“社兄”,可见是一个诗社,又表明了这一诗社主要成员有十一人而民国东台袁承业《明遗民王太丹先生小传》云:“(王)绝意仕进,归则与同里吴嘉纪、沈聃开等结社于淘上,互相唱和据袁承业《拟刻东淘十一子姓氏》载,这一诗群的主要成员“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沉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他还明确这十一人的名字:季来之、吴嘉纪、王大经、周庄、沈聃开、王言纶、王衷丹、王剑、傅瑜、徐发荚、周京并说:“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明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其流风余韵、德行文艺,三百年来,犹脍炙人口[4]按袁承业所言,除去吴嘉纪外,该诗群尚有十人笔者据《拟刻东淘十一子姓氏》,参阅卓尔堪《明遗民诗》、韩国钧《海陵丛刻》以及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和钱仲联《清史纪事》(明遗民卷),考订其余十人生平及相关著作: 季来之(1594—1667),字大来,原名应甲,号绮里,泰州安丰场人师事伯祖季存海,得王心斋之传。
明崇祯壬午年乡试举人乙酉年清兵扬州七日屠杀后,江南尽失季来之知道清兵南下之势不可挡,于是潜居东淘一楼中,坚决不肯剃发,服先朝之服,禁足不出门十余年遗稿散佚 沈聃开(1615—1673后),字亦季,著有《汲古堂诗存》、《尔尔词》 王大经(1621—1692),号石袍,著有《独善堂文集》等 周庄,字元度,号蝶园,著有《桴窝草》、《蝶园诗草》 王言纶,字鸿宝,号钝夫,著有《棘人草》、《望岱吟前后集》、《卯辰出游草二集》等 王衷丹,字太丹,著有《朝寻集》 王剑,字水心,后为僧,改名残客,著有《逃禅集》 傅瑜,字琢山,著有《雨轩集》 徐发荚,字萁阶,著有《岭云集》、《默庵诗稿》等 周京,字游吉,号柳隐,有《默庵诗》 上述诸人与吴嘉纪一样,均为明末清初泰州遗民,可惜多数湮没无传 上述该诗社成员中,王剑与王衷丹最值得我们注意 据袁承业《明遗民王水心先生小传》说王剑“耽吟嗜饮,国变,痛哭,大饮”王水心卒在顺治末康熙初,略后于王衷他曾为抗争清廷,楚发为僧,“八载走山川,缁衣备劳瘁”,回东淘后,“亲朋还隔绝,故妻终摈弃”,寄迹在荒寺里吴野人和王大经曾驾扁舟“沿村呼姓字”找其回来他的《逃禅集》未曾刊刻。
吴嘉纪有《哭王水心》一首说:“同里有四人,异姓称兄弟郑侨急友难,七尺早徇义道人王衷丹,肃默古松类学佛忽有得,中岁谢尘世论齿君最长,羸躯寒惴喘又说他们结盟的背景:“吾辈为樵渔,始自乙酉岁垂老苦饥寒,去觅刀锥利其术岂不善,不是腐儒事孤身宿逆旅,竟与匪人值踟蹰歧路间,华发伤心剃 笔者据姜堰王氏《三水家乘》知,王衷丹则字太丹,安丰场人,王艮的五世裔孙崇祯年间为诸生,乙酉福王立都南京,他献过策,力图中兴后来见事已难为,遂隐去靠卖字糊口他卒于顺治末年,仅四十七岁其《朝寻集》今已不传[6]此外,据民国国立故宮博物院图书文献处编撰《清史馆传稿》(第7512号)云:王大经字伦表,号石袍,一号待庵居士,江苏东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中前后在世,年七十二岁家贫,年二十,始肆力于学,通六经子史百家言,为古文有奇气明末,以布衣谈天下事,多奇中明亡后,授徒养亲康熙间,御史魏双凤见其文,道:“当世轶才也”!荐之,不起又诏举“博学鸿儒”,亦不就晚岁,筑独善堂于淘水之东自号庐阜逸史卒,门人私谥文介先生 根据这一信息,笔者经查《重修靖江县志》和泰州图书馆藏王大经著《独善堂文集》,发现其人生卒年为1621—1692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后开始定居东淘。
少以文词显,且博涉经史诸子,时称“王武库”存世著作除《独善堂文集》八卷外,还有《哀生阁初稿》四卷(泰州图书馆藏)、《哀生阁续稿》三卷(国家图书馆藏)、《重修中十场志》十卷(康熙影抄本,泰州图书馆藏)、《重修靖江县志》十八卷(光绪五年重刻本,常州图书馆藏) 此外,笔者经查阅泰州图书馆藏康熙八年刻泰州汪懋麟绝妙辞斋《陋轩集》,发现其中所载王鸿宝《与宾贤过虎墩访曹僧白,同杨二集之、杨四伦表、沈亦季、家弟訒次集中弟为宪斋中》诗,有“七子生淘上,三更聚虎墩”句这说明吴嘉纪等人经常是“七子”相聚而诗题中所提及的诸人,与上述“十一子”则多有不同 如曹僧白,东台李家堡人,明遗老,善诗能文,遗稿散佚顺治十一年死 杨集之,原名王大成,与吴嘉纪、王大经、沈聃开合称“东淘四逸”明亡后托迹于医吴嘉纪《挽杨集之》诗有悼念其人“丧乱芳年过,追随往日频看山垂泪眼,蹈海独醒人”的诗句袁承业《明遗民王鸿宝先生小传》云:“杨集之,本姓王,幼从外戚姓,讳大成,安丰人,博学能文章明亡,隐居淘上,托业于医,所著书多不传 另外,吴嘉纪《送澹生游南梁,兼怀谋伯、公燿、宁士诸同社》诗又确切地称所提及的“澹生、谋伯、公燿、宁士”四人为“同社”。
又吴嘉纪《挽王秀才斌》诗云:“传经多子弟,结友半屠沽”,说王斌与同里文人在淘上诗酒唱和按杨积庆《吴嘉纪诗笺校》引《康熙重修中十场志》和《雍正两淮盐法志》中《王斌传》对该诗所笺:“王斌,字为宪,安丰人,明诸生,能诗,善属文……结社淘上,与诸老互相唱和 由此可见,以吴嘉纪为中心的这一诗社人数应更多,至少还包括杨集之、曹僧白、杨伦表、王斌等袁承业未提及的九人 另外,吴嘉纪《哭王水心》诗回忆说:“同里有四人,异姓称兄弟郑侨急友难,七尺早殉义”,并列出四人中除王衷丹等上述诸人外急友难殉义的郑侨据此,杨积庆先生认为郑侨(绛州)亦为吴嘉纪淘上诗社社友 此外,据杨积庆先生考,《陋轩集》尚有“续集二卷,则多为顺治初,与同里王太丹、王鸿宝、方丽祖诸人结社淘上之什”,可见该诗社还应有方丽祖[3]袁承业《明遗民王鸿宝先生小传》则云“先生明季诸生,高才卓识,非寻常人鼎革后,弃举业,远尘俗,隐居偏僻樊村,离淘之西二十五里,啸歌自得吴嘉纪、沈耽开、方一煌诸先辈扁舟来访,诗酒相颉颃吴嘉纪则有《同丽祖舟过大樊庄访鸿宝》一诗,并云“树生村落近,犬吠老朋迎”,可见方丽祖(一煌)确为该诗社成员 所以,根据现有史料,袁承业据周京诗中的“淘上诗社”成员只有十一人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仅不完全统计,该诗社成员至少就有二十二人况且,作为一个文学社团,其成员也可能是不断增加的周京《阅宾贤社兄诗集因怀之》只说明某一时期该诗社可能有十一名成员,而不是对该诗社全部成员的统计袁承业的考证限定在十一人之内,不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三、“淘上诗社”遗民诗群存在时间考 关于该诗社的具体存在时间,尚未见任何论述,但综合吴嘉纪及诗社其他成员诗作,可以限定在顺治朝初期至康熙朝中期 从现存诸家所选《陋轩集》看,其中与季来之、王言纶、王太丹、王剑、沈聃开几人的唱和之作(徐发荚、周京只有寄吴嘉纪之作)基本集中于诗集的前半部,时间均为康熙五年前其中最早提及到“淘上诗社”诸子的诗作为顺治乙酉年,即顺治二年(1645) 另据泰州图书馆藏清陆舜《双虹堂集》可知:明崇祯十四年(1641),吴嘉纪随其师刘国柱参加泰州诗人陆舜、张幼学、张一乔在泰州东乡所结曲江诗社至清顺治三年(1646),陆舜、张幼学乡试中举,曲江诗社解散吴嘉纪等遗民另组诗社互相唱和所以,“淘上诗社”的结社时间应在顺治二年或三年 至于“淘上诗社”的消亡时间,限于史料,笔者现今尚不能下肯定性结论 但据吴嘉纪《卖砚行——为王太丹赋时王太丹病剧》和《哭王太丹》及《王太丹死不能葬,吴次严、汪次朗赠金发丧感泣赋》等诗则明确说明其人年四十七而卒。
尽管我们不知道王太丹究竟卒于何年因王太丹生于明万历年间(万历元年为1619年),所以其卒年不会最晚不会迟于康熙五年(1666) 此外,王剑卒于王太丹之后,但《陋轩集》中编年很靠前的《七歌》诗中云“王剑为僧身亦死”王剑其人在甲申国变后“八载走山川,缁衣备劳瘁”,后回东淘不久即亡故据此推算,王剑卒年也应不晚于康熙十年(1671) 另据泰州遗民宫伟鏐《草堂别集》可知,季来之卒于康熙六年(1667)《陋轩集》中对沈聃开活动的最晚记载则是康熙十二年(1673)因此,按常理而言,该诗社的活动至康熙十年前后应已停止 当然,也有可能这一诗社存在时间更长但由于清顺治十八年后,随着与周亮工的订交,吴嘉纪的交游中心已走出东淘康熙二年后,在周亮工和王士禛等名流的扬誉下,如王士禛《陋轩集序》所言:“野人之名,不胫而走,名驰大江南北吴嘉纪事实上长期定居扬州所以,笔者认为“淘上诗社”的下限至多延续至康熙十二年(1673)前后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推测该诗社应是吴嘉纪早期参与组织的一个地方性诗社,成员均为东淘当地遗民诗人随着入清时间的增长,季来之、王太丹、王剑、沈聃开主要人员亡故,王大经康熙初年流散金陵,吴嘉纪康熙二年后远游维扬,这一诗社也逐渐归于沉寂。
当然,该诗社具体的消亡时间尚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