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法则.docx
11页一万小时法则几乎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我们 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们往往以为,天 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 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让我们来看看天才争论中的案例A它于19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K •安德斯•埃里 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 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 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他们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 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 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五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 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 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 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 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 都是拉琴,变得更好。
事实上,到20 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 万个小时与 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 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 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相反, 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 习已经超过 1 万个小时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 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达到很高水平他们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 对象中也没有发现“笨伯”,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不 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 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 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们非常 非常努力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 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
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 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 万小时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 在任何领域,1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写道,“一次一次地 研究,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 高手,无论你从事什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的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 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 的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 一切知识即使对那些我们认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莫扎特,他从 6 岁就开始谱曲但是, 心理学家 MichaelHowe 在他的书 《解释天才》中写道:“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 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在不断改善莫 扎特童年时代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前7 节,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 家作品的编排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No.9,K.271), 是莫扎特 21岁写就的。
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10年曲乐评人 HaroldSchonberg 走得更远他争辩说,莫扎特事实上“大器晚成”,因为在他开 始作曲超过20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棋手要想成为大师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只有棋坛传奇BobbyFischer达到这个级别 耗时较少:他用了9 年时间)这差不多也是1 万个小时艰苦练习需要的年份1 万小时是成 就伟大的魔幻数字缺乏 1 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 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 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 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另外一件有关 1 万小时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 万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 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 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穷,因为如果你还得找一份兼职来养家的话,就 没有足够时间留给你练习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有在他们加入一个特别训练项目——比如 曲棍球明星训练班,或者他们得到了某种特别际遇,让他们得到机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并乐 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艾瑞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一,根本没有“命定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二,根本没有“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要成功,你必须在一件事上至少投入一万小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存在一个练习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们 就练习时长给出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 小时研究发现,任何一个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一万小时的训练,”神经科学者丹尼尔•莱 维汀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溜冰选手、钢琴师、棋手,甚 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一万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出现当然,这 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目前 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上的训练少于这个数字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成功的一万小时法则1.Sun 公司的天才创始人1971 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中心坐落在贝尔大街,是一 座由砖混外墙和茶色玻璃前壁组成的奇特建筑当时,巨大的电脑主机放置在一间白色房间 中,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那房间看上去有点像《2001 太空漫游》最后一幕 中的建筑”在房间的一隅放置着几十台键控打孔机——这是那个年代电脑终端的必备硬件; 然而一九七一年,这些仪器代表着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计算机系世界 闻名,而在这里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学生都曾频繁出入过那间白色的主机房当年,在这些学 生中有一个年龄十多岁、呆头呆脑的男孩,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 [1]乔伊来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正值新计算机中心成立,那年他16岁他又高又瘦,顶着一头 乱糟糟的头发乔伊高中毕业于底特律北法明顿中学,同学们认为他是书呆子,所以送他一 个雅称:“最用功的学生”意思是他从不跟女生约会刚进大学的时候,乔伊想当一名生物 学家,或是数学家;但是大学生活第一年还没过完,他就发现了计算机中心——从此他就迷 上了计算机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成了乔伊生活的全部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编程; 即便是放暑假,他也在一位计算机教授那里找到一份兼职,这样他整个暑假也能编程了1975 年乔伊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在那儿他更是深陷计算机软件编程不能自拔博 士入学面试的时候,他在匆忙之中准备了一份结构复杂的演讲,正如他的一位传记作者所写, “那些考官被如此精彩的演讲完全震撼了,一个考官后来这样回忆说‘简直就是基督舌战群 儒'后来,乔伊参与了改造UNIX系统(由AT&T[2]首创,用于大型电脑主机的软件)的项目 团队。
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版本非常优秀,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数以百万计的服务器系 统软件依然是他们的UNIX版本在Mac系统[3]的一种模式下你依然能看到这些代码”,乔伊说,“那都是我25年前写 的,至今也没什么变化还有,如果你好奇当初是谁编写了那么多软件,使我们现今网上冲 浪成为时代潮流,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也是比尔•乔伊从伯克利毕业以后,乔伊与合伙人在硅谷成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以下简称:Sun公司) Sun 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电脑科技的主要推手之一公司成立以后,乔伊着手重写另一种计 算机语言 Java,这种语言在当代如日中天在硅谷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比尔•盖茨同 等重要的地位,同行视他为“英特网的爱迪生”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大卫•杰勒恩特说: “比尔•乔伊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类似比尔•乔伊这样天才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次,内容其实都差不多计算机是 一个纯知识精英的行业计算机编程不是传统的校友关系网,你可以依靠金钱或者关系取得 领先计算机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新兴行业,人们只根据成就和天分评价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 这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最棒的,而乔伊无疑正是这些最优秀人中的一个如果不考虑我们第一章谈到的冰球和足球队的例子,人们很容易接受以上对天才的解释。
然而计算机行业跟顶级冰球队的情况相当类似:这里也是精英荟萃的地方,超常之辈在某个 特定领域,通过个人努力、机遇和主观优势的综合作用达到事业的顶峰有没有可能在这里也找到第一章中提到的特殊机会的作用呢?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 故事仔细找找看2.10,000 小时有多久?心理学界花了几乎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以为早已解决过的问题: 到底存不存在生而固有的天分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个生于一月份的球员最 后都打到职业球队,只有一部分人能做到——一部分生来就有天分的人可以说,成就是天 分加上预备(Preparation)但问题是,心理学家对天分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生而固有 天分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预备的作用其实很大天才论争最着名的实验是心理学家K •安德斯•艾瑞森带领的科研团队1990年代对柏林 高级音乐学院所做的研究在校方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班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最 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有发展成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二组是优秀组,第三组由 那些将来不太可能做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所有这三组学生都 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接触小提琴至今,练琴一共花了多少小时?三组学生大约都在5岁时候第一次接触小提琴。
在最初几年,所有组学生的练琴时间都 大致相当,大约是每周2-3 小时但到了八岁,不同组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一 组学生练习时间开始比其他任何组学生都明显多起来;九岁时每周为6 小时,十二岁时每周 8 小时,十四岁时每周 16 小时,这样随着年龄增长,练琴时间不断增长,到了二十岁上下(这 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自觉,能够为了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 际上,到了二十岁左右,最好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花了10,000小时了作为对照,第二组 学生练琴时长为8,000 小时,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艾瑞森带领团队又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出现了业余组中的人在儿 童时期练琴从未超过每周3小时,到了二十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2,000 小时而职业组的 练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直到二十岁,那些将来的演奏大师们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 10,000 小时艾瑞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一,根本没有“命定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 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二,根本没有“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 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个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 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