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小 麦种植沿革.docx
29页陕西小 麦种植沿革(一)种植沿革陕西何时开头种植小麦无具体记载,在已发掘的古代文 物中也未发觉实物遗迹《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小麦生产的诗句《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的歌词,歌词中的“来”指小麦,“牟”指大麦《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是说麦与豆、稻等同在十月收获周代十月正好是农历八月,是春麦收获季节说明陕西最先种植的小麦 是春麦,最早种植的地区在关中西部,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秦国在《吕氏春秋》一书的《任地》中记有“其 深殖之度,„„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是说深耕有利于来 年小麦的丰收,证明到了战国时期关中已种冬麦在汉代之 前,小麦虽然种植很早,但普及较晚直到汉武帝时,董仲 舒上书武帝说:“《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 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 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 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汉书食货志》)古代称冬麦为宿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下诏令广种冬 麦,从今关中种植小麦渐渐有了扩大西汉时,关中小麦生 产技术已有较高水平汉成帝时,氾胜之任议郎,“督三辅种麦”。
他在《汜胜之书》中系统地记述了关中地区麦田施肥、耕地、播种、管理以及收获、贮藏等技术,还总结了“区 种麦”,即麦田的区种法,并说“区一亩,得百石以上《晋书食货志》载:“昔汉遣轻骑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唐代,由于碾子的快速普及,小麦面粉加工业随之兴起 畿辅之地的长安等城市,人多喜食麦面,促进了关中小麦生产的进展小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粟,粟、麦并提 唐玄宗(公元 8 世纪前期)曾在禁苑内种麦千亩唐德宗(公元 8 世纪后期)时曾向长安及四周农夫发放麦种多达 5 万石, 小麦在关中地区普遍种植到了明代,小麦已成为关中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据明 末成书的《天工开物》载:“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 半是时关中平原的蒲城、渭南、富平、澄城、合阳、临潼及宝鸡、凤翔等县均为小麦主产县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编写的《万历会计录》记载:这些县每年交纳税粮均在 3 万石以上,最多的是蒲城县交纳 7 万石以上,其中小麦占大部分清代,关中小麦生产和栽培技术均有进展清道光年间, 陕西三原县杨秀元在其所著《农言著实》中对小麦播前整地、 上底粪、播种、麦田管理(如锄麦、碾麦、耱麦)及收获、脱粒、晒藏等均有详尽的记述,其基本技术流传至今仍广为 应用。
民国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小麦始终是陕西主要粮 食作物,种植品种,栽培技术,都有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二)小麦生产陕西除陕北有少量春小麦外,基本上都种植冬小麦民 国时期,全省小麦生产较之清代末期有了较大的进展据《第 四次农商统计表》载:民国 3 年(1914)陕西小麦种植面积已达 1434.1 万亩,总产小麦 13.1 亿斤民国 13 年至 18 年(1924—1929)的 6 年间,平均每年小麦种植面积为 1367.2万亩,年均总产小麦 22.3 亿斤,平均亩产 164 斤民国 20 年到 25 年(1931—1936),全省每年小麦种植平均 1309 万亩,年均总产小麦 19.8 亿斤抗日战斗爆发后, 陕西处于大后方,人口增加,粮食供需冲突日趋严峻据陕西农业改进所估量,在正常年份,全省粮食差额在 10 亿斤左右,其中小麦占主要部分民国 29 年(1940)成立陕西省小麦增产督导团,加强小麦生产工作当时,陕西境内从 事争辩改良小麦品种、繁殖、推广工作以增加小麦产量为主 的农业机构有金陵高校西北农事试验场、农林部西北推广繁 殖站、陕西省农业改进所大荔农场、西北农学院农场等一 大批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小麦专家,如西北农学院教授沈学 年、陕西农业改进所所长李国桢、陕西小麦增产总督导团副 总督导蒋德麒等均参与陕西小麦增产工作。
农业科研工作者培育出了小麦优良品种,如陕农 7 号、西北 302、大荔 52 号、西北站 2 号等,在关中推广数百万亩从民国 25 年到 34 年(1936—1945)的 10 年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年均 1601.7 万亩,占作物种植面积的 40%,占夏粮种植面积的 67%, 平均亩产 125 斤,年均总产 21.0 亿斤到民国 35 年(1946),全省小麦种植面积增至 2064 万亩,总产 26.9 亿斤民国 38 年(1949)小麦种植面积达到 2331.4 万亩,总产小麦 26.7 亿斤但各地区之间有差异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土壤肥沃, 有浇灌条件,耕作精细,产量较高渭北高原及陕北丘陵地区地广人稀,雨量缺少,土壤瘠薄,耕作粗放,小麦产量较低小麦是陕西城乡人民历来最宠爱的细粮据中心农业实 验所民国 31 年至 33 年(1942—1944)3 年调查:全省人均每年消费小麦 293.7 斤,全年共需小麦 27.9 亿斤,按全省常年小麦产量尚差 6 亿斤左右在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中,小麦占 46.4%主要用于群众的口粮,约占小麦总消费量的84.5%,家畜饲料(麸皮)占1.1%,种子占 10.7%,其它杂用占 3.7%。
加工制粉,农村普遍接受石磨用小麦面粉作成的食品种类很多,尤以馒头、面条居多省内贵重小麦食 品有岐山面,乾县“锅盔”,兴平“干馍”、“云云馍”,三原 “疙瘩面”,蒲城“蒸馍”以及各地的“油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 1949 年到 1985 年,陕西小麦生产大体经受了以下几个进展阶段1.1949—1957 年1949 年陕西全境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旧的生产基础上,一方面挂念农夫解决生产上的困难,一方面号召农夫改进小麦生产技术1951 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小麦生产实行了“乐观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的方针,鼓舞农夫大力增产小麦,并从经济上、技术上予以支援,使小麦生产有了较大的进展到 1956 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由 1949 年的 2331.4 万亩扩大至 2501.1 万亩,增长7.3 %;小麦总产量由 1949 年的 26.7 亿斤增至 46.8 亿斤,增长 75.3%;小麦亩产由 1949 年的 120 斤增加到 187 斤,提高 55.8%在此期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每年平均在 2300—2500 万亩主产小麦的关中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省麦田面积的 68%,陕南占 17%,陕北占 15%。
这一阶段,陕西在恢复与进展小麦生产上实行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有:(1)加强生产方案性从 1951 年开头制订小麦生产方案,第一次提出了小麦生产的方案指标1952 年和以后的几年中,还制订了下年度的增产方案、技术指导纲要、方案等, 并逐级下达,层层布置,发动群众,贯彻实施2) 培育典型,总结阅历陕西省人民政府农林厅 1951年派农业技术人员总结了韩城县史安福水地小麦平均亩 产 810 斤的丰产阅历,号召在全省小麦产区推广1952 年制订了小麦丰产典型培育实施方案,选定兴平、武功、华县、城 固、黄陵 5 个县为全省小麦丰产重点县这些县又分别制订小麦丰产乡、村、组的具体方案,广泛开展学习小麦丰产技 术,推广新阅历1953 年,上述5 个县中除黄陵县小麦单产为 160 斤外,其余 4 县小麦平均亩产均达 240—320 斤1954年扩大了丰产田面积,当年有 5 个县(市)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300 斤1955 年春虽患病了 5 个多月的干旱,全省仍有 7 个县的小麦平均亩产 250 斤1956 年有 9 个县(市)的小麦亩产在 300 斤以上在丰产运动中,历年都涌现出很多丰产单位与个人,如兴平县窦马乡、户县农场、武功县刘家洼村等,都成为当时全省的小麦丰产典型。
这些丰产典型,既训练了干部群众,树立了增产信念, 又推动了全省小麦种植技术的改革,提高了小麦产量主产小麦的武功县连年小麦获得大面积丰收1950 年全县 28 万亩小麦,平均亩产 160 斤,1951 年 233 斤,1952 年 200 斤, 1953 年 260 斤,1954 年提高到 297.8 斤,1956 年达到 310.9 斤从这些丰产典型中总结出合理倒茬、推广良种、条播密植、积肥施肥、整地保墒等各项技术措施和阅历1956 年 5 月,农业部组织由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甘肃、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 10 省、市组成的小麦参观团来武功、长安等县现场参观,学习小麦大面积增产阅历3) 嘉奖小麦丰产从 1950 年起,在全省开展了农业丰产竞赛,在小麦产区,进行了小麦丰产评比嘉奖1951 年至 1954 年受到小麦丰产嘉奖的有 6 个农场、7 个县、22 个乡、41 个村、56 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77 个互助组和 88 个农户这些单位和个人在小麦丰产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4) 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结合农事季节,编印技术教材,组织培训、参观,广泛传播小麦生产阅历,并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机构。
1952 年向全省 138 万多人传授了小麦丰产技术1954 年在 80 多万农村干部、劳动模范和乐观分子中传授了深耕保墒、选用良种、适当密植、增施肥料、合理浇灌、 防治病虫等小麦丰产技术2.1958—1965 年1958 年“大跃进”中,小麦生产受到了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8 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省小麦千斤会议参与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县的专员、县长和部分农业劳动模范,并邀请河南省小麦高产队的代表介绍阅历会上, 一些劳模发出倡议书,提出 1959 年小麦亩产方案 5000 斤、6000 斤、1 万斤的高产指标,有的甚至提出几万斤,说什么“给我一锥田,包打万石粮”,浮夸之风几乎无人敢于公开抵制个别敢于否定或抵制者,被斥之为“右倾”会议最终提出:1959 年全省小麦 2400 万亩,方案跃进指标平均亩产 400 斤,千斤小麦面积达到 200 万亩以上,制造 6000 斤以上的高产纪录而 1959 年全省小麦实际平均亩产仅为 167斤1961 年全省 2479.7 万亩小麦,总产 27 亿斤,平均亩产109 斤,降至 50 年月的最低水平1964 年 8 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武功县杨陵区召开了全省小麦生产会议,省长李启明主持会议。
会上分析了“大跃进”中陕西小麦产量下降的缘由,拟订了《关于快速提高全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几个重要问题的意见》,要求尽快赶上最高年(1956)的小麦产量水平依据会议打算,调整了小麦生产布局,压缩复种指数,逐步倒顺茬口在全面贯彻小麦各项增产技术中,比较突出地抓了土地基本建设、增施肥料以及推广抗条锈病的高产良种等措施1965 年全省2408.7 万亩小麦,总产44.4 亿斤,平均亩产185 斤,基本恢复到 1956 年大丰收的小麦单产水平,比 1957 年增产 35.0%3.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小麦生产再一次受到干扰破坏1968 年全省小麦总产下降到 39.6 亿斤1970 年,国务院北方农业会议后,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了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动员农夫群众兴修水利、深翻改土、 广开肥源、修整梯田,小麦生产有了回升1971 年全省小麦总产 52.8 亿斤,单产 232 斤,超过了 1956 年的小麦产量水平1972 年 8 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召开了全省小麦丰产阅历沟通会,号召开展小麦丰产运动9 月小麦播种时,宝鸡市在岐山、凤翔、宝鸡 3 个县办起了 25 万亩旱地小麦丰产田1973 年丰产方小麦平均亩产 393 斤,比一般麦田增产20%。
1973 年,农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了全国小麦生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