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构建.docx
25页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构建 [提 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青年黑格尔派开展的宗教与政治批判的背景下开始他们的哲学探索的,投身于对宗教的批判使他们摆脱了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成为无神论者费尔巴哈通过宗教批判使其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了人本学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从一般唯物主义转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诠释人们的宗教需要,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历史观上的宗教唯心主义,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构建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相伴随,它是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Key]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作者简介] 龙佳解: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是在青年黑格尔派当时所从事的宗教与政治批判的氛围中开始他们的哲学探索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批判成为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必经环节,也成为他们摆脱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在哲学世界观上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清算自己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标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基督教为样本所进行的宗教批判,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阐发的宗教观,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但在现有的研究中,对恩格斯的宗教批判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文将补充恩格斯的宗教批判,以期更为完整地再现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构建过程一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思想起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附录可被视作他从事宗教批判的最早文本在他的博士论文序言中,马克思宣告,“哲学只要它尚有一滴血在它那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它将永远……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为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并且企图同人的自我意识并驾齐驱在其博士论文附录中,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对灵魂不朽的否定,而批驳普卢塔克(Plutarch)鼓吹灵魂不朽对人的生活更有价值的观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245-246.并且马克思指出,“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可以说此时的马克思尚是一位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影响的无神论者马克思此时的无神论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鲍威尔是在与大卫·施特劳斯就黑格尔关于宗教与哲学本质上同一、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的观点的争论中,从一个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转变为最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
起初,鲍威尔捍卫黑格尔关于宗教与哲学本质上同一、是绝对精神的不同表现方式的观点,反驳施特劳斯的《新约·福音》神话说本着追求科学真理的宗旨,鲍威尔在争论中不是盲目地捍卫黑格尔的观点,而是对《新约·福音》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这种研究,他放弃了自己原先的观点,站到了自己的论敌施特劳斯一边,并且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鲍威尔以《新约·约翰福音》为例,认为它不是施特劳斯所认为的是一部表述犹太民族集体愿望的神话作品,而是代表了一种结合古希腊晚期哲学的新的哲学世界观他借用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认为《新约·福音》是作为人的本质的普遍的绝对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从四部福音书的不同写作风格来看,《新约·福音》应该是作者反映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个人虚构的作品鲍威尔的这些观点比施特劳斯的“《新约·福音》神话说”对基督教的冲击更为激烈,因为它对《新约·福音》的历史事实性否定得更为彻底因此,后来鲍威尔在其《对黑格尔、无神论者和反基督者的末日宣告》(后简称《末日宣告》)著作中,公开宣称要废除基督教,主张无神论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鲍威尔所持的理据是,基督教不像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在本质上同哲学同一、也是绝对精神的最终表现形式,而是作为人的本质的普遍自我意识的历史的暂时的表现形式。
基督教在古代世界曾经对提升人们的价值思想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现在基督教已经表现为一种精神专制,开始束缚普遍的自我意识的自由发展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不是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是有终点的,它是没有终结点而永恒发展的因此,只有废除基督教,才能实现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向前发展参见: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M].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171.由此可见,鲍威尔是依据作为人的本质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走向无神论的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哲学,是在基督教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专制的工具阻碍普遍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并且与其绝对对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批判基督教和渗透基督教信仰的普鲁士政治国家的历史任务的马克思直接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这种宗教与政治斗争有学者考证,马克思是鲍威尔的著作《末日宣告》的默默无闻的合作者参见: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M].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299.可以说马克思实际上接受了鲍威尔批判基督教的理路但是不能忽略,此时的马克思与鲍威尔在哲学世界观上已经有着重要分歧。
马克思较为完整地接受了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与实体内在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辩证法思想,解决了应然与实然的分离与对立这个在康德哲学那里就一直存在的哲学问题而鲍威尔却只是抓住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舍弃了黑格尔的实体概念,將自我意识绝对化为可以脱离实体(具体世界)而存在的人的本质,仍然坚守着哲学史上应然与实然的分离与对立,从而从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从哲学与具体世界内在联系并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有机发展的观点出发,主张要通过革命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而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理论批判而鲍威尔自视作为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的纯粹性,害怕哲学与具体世界相联系而被玷污,故而满足于纯粹理论的批判,以为仅凭高高在上的理论批判就能改变龌龊的具体世界所以,马克思后来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并清算自己身上所受的影响正是根源于此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开展的对基督教及基督教国家的批判,是马克思此时的唯心主义无神论哲学世界观形成的重要缘由恩格斯关于宗教批判的最早文本可以追溯到1839年3—4月他在《德意志电讯》这家战斗性的自由主义报纸上发表的一组名为《伍珀河谷来信》的文章恩格斯在这里主要是反对基督教虔诚主义和神秘主义。
他把虔诚主义当作基督教的虚伪的宗教派别来加以批判,分析虔诚主义流行所产生的可怕社会后果,指出基督教虔诚主义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的提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4、46、54.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一方面,工厂厂主中的虔诚派教主千方百计降低工人工资,声称是为了防止工人酗酒,另一方面在选举传教士时,却大肆贿赂工人,显得十分伪善基督教虔诚主义在下层群众中造成神秘主义流行一些工人不是陷入神秘主义就是酗酒,使得伍珀河谷工厂工人对其普遍陷入的可怕贫困境地麻木不仁并且这里的虔诚主义反对理性主义,以严格据守加尔文教精神著称,对异教徒毫不宽容,甚至对人们的衣着是否符合基督教正统都进行审查在虔诚派教徒控制的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扎实的教育除了教学生诵读、书写和计算外,只会向学生灌输教义,连其他学校都会提供的初步科学知识和法文教育都排除了而这种教义鼓吹人没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期望幸福,更不说创造幸福,因此人们对自己所处的贫穷处境就没有什么可谴责的了恩格斯此时对基督教虔诚主义的批判,表明了他同自己童年时代在家庭中所接受的基督教虔诚主义彻底断绝了关系,而这又主要是通过参加青年德意志派而实现的。
这是一个当时流行的德国青年文学家的自由主义政治运动团体恩格斯接受了青年德意志派的自由主义立场观点,开始用它来评判基督教虔诚主义和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恩格斯在给弗里德里希·格雷培的信中(1839年9月9日),自称“已经是一个诚心诚意的青年德意志派”,“浑身都充满了自由的精神”,并且鼓励格雷培去当牧师时驱逐那些因循守旧的虔诚主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59.恩格斯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宗教与政治的斗争,源于大卫·施特劳斯对《新约·福音》批判研究的影响恩格斯接受了施特劳斯在其《耶稣传》中提出的“《新约·福音》神话说”,自称:“我目前是一个热心的施特劳斯主义者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2.并且认为“我正处于要成为黑格尔主义者的时刻”,“施特劳斯帮助我了解黑格尔的思想”,承认自己不再是一个基督教徒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0.所以,在施特劳斯批判研究《新约·福音》的历史性视角的影响下,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兴趣,首先欣然接受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0.施特劳斯观点的影响在恩格斯晚年关于基督教研究中也表现出来,其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重述了与施特劳斯相近的观点:“基督教的神......是長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来的精华”。
由此,恩格斯把黑格尔哲学同当时青年德意志派中最为极端的代表路德维希·白尔尼的激进政治观点结合来解决当时整个青年黑格尔派面临的如何从思维转向行动、从哲学转向政治斗争的问题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0、271、274;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Ⅰ[M].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228.恩格斯为什么未能像马克思那样接受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笔者认为,一是因为恩格斯未能加入1837年鲍威尔等组织的“博士俱乐部”的哲学沙龙,这是一个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学术沙龙二是恩格斯认为鲍威尔关于《新约·福音》是作者个人自我意识虚构产物的观点,轻率地对待了基督教诞生的历史在鲍威尔的研究中,《新约·福音》中耶稣及其门徒故事的历史背景消失不见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基督教的诞生地被认定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埃及亚历山大市)和意大利的罗马,而不是历史上的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和耶路撒冷这严重背离了史实当然,恩格斯也肯定了鲍威尔《新约·福音》研究的重要意义,因为鲍威尔考察了《新约·约翰福音》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的来源,揭示了它们与古希腊晚期哲学——伊壁鸠鲁主义、斯多噶主义和怀疑论的内在联系。
恩格斯晚年对原始基督教的研究著述中借鉴了鲍威尔的这些研究成果二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思想解放作用在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费尔巴哈是最早发起对基督教进行神学批判的学者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出版了《论死与不死》的著作,书中对基督教所主张的个人灵魂因信仰耶稣基督而不朽的观念进行了激烈批判此时青年黑格尔派尚未形成,并且费尔巴哈因为此书的出版得罪了普鲁士当局而被解除了在大学的讲师职位美国学者沃伦·布雷克曼认为,费尔巴哈的《论死与不死》这部著作“预示着费尔巴哈成熟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沃伦·布雷克曼.废黜自我:马克思、青年黑格尔派及激进社会理论的起源[M].李佃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8.在此书中,费尔巴哈开始用黑格尔哲学中隐含的自然主义的泛神论观点解释上帝,将上帝视作一切存在的无限统一体和普遍行为的承担者,而不仅仅是普遍理性的代表者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归因于人的现实心理需求:即人类为了逃避自身肉体的自然局限性,追求某种超自然的能力,祈求在肉体死亡之后获得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无限和永久的承认,因而创造了上帝这一无限完美而又具有无限能力的人格形象而对这一外在于自我的上帝之人格的信仰中,信徒们获得了一份有关自己的现实存在具有重要价值并保证其死后不死的神圣“证明”和“担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