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焦虑的认知结构和应对方法.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j****9
  • 文档编号:46268931
  • 上传时间:2018-06-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焦虑的认知结构和应对方法摘要焦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感体验,很多人都为其所困扰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探讨了焦 虑的起因,综述了几种焦虑模型,然后,建构了一个一般性的焦虑的认知构成模型该模 型认为焦虑可分为他律性焦虑和自律性焦虑,并进一步提出假设认为,他律性焦虑包含外 在挑战水平与内在挑战水平的差距、重要性和紧迫性三个维度作者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了应对焦虑的有效方法,并指出,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焦虑应对模式起 作用的原因 关键词 焦虑 焦虑的构成因素 心理落差 应对方法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 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1]焦虑几乎成为现代人 普遍的消极体验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没有人敢说能对焦虑免疫 焦虑问题的逐渐加剧,表明现实生活压力造成的心理困境有超出平均应付能力的趋势因 此,焦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以及怎样调整心理、避免过度焦虑的 害处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1 为什么会有焦虑弗洛姆认为自由意味着自己与世界同一性的丧失,当人们在向自由迈进的过程中,意识 到自己与一个强有力的、带有威胁性的外在世界的对立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立无援感和 忧虑不安 [2]。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谓的焦虑弗洛依德首次阐述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系统的焦虑理论当大脑皮层承受过多 的刺激时,过多的负荷会使自我无法调适,因而产生一种创伤的精神官能反应他认为这 是焦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其他一切焦虑的根源其中,出生的创伤是最初的经验,是日 后所有对分离、失去爱、被抛弃等等预期的原型当个人日后面临难以承受的刺激,又缺 乏必要的防卫和调适策略时,类似的焦虑会再次出现[3]罗洛·梅(May, 1953)认为焦虑是当个人的人格及生存之基本价值受威胁时所产生的 忧虑此处所说的威胁,可能是个人生存受到的威胁,如疾病、灾祸、死亡等;也可能是 信念、理想等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如地位、名誉、职业、自尊、爱国、家庭、政治、 宗教等受到的威胁总之,只要个人主观认为属于自己的某个基本价值受到威胁,就足以 产生强烈的焦虑[4]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人经验里的一个重要成分,个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上的经验产生分歧时,就会引起焦虑有效的自我概念允许人们真 实地感知和接纳其经验,并将之同化于自我结构中,不论这种体验是来自机体内部的,还 是来自外部环境的无效的自我概念歪曲或否定与其不一致的经验,因而不能将之有效融 汇,容易产生自我经验对自我概念的挑战,引起自我的不协调,导致焦虑[5]。

      希金斯(Higgins, 1987)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实际自我就是个体自身实际具有的特性; 应该自我就是认为自己在有关承担义务和责任方面应该具有的特性理想自我是什么? 它与实际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当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发生冲突时,个体 由于自己未能履行职责,感到应受责备、惩罚而产生与焦虑相关的情绪体验,如害怕、危 险、忧虑等[6]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这样,自我效能感 也就同时包含了自我效能信念和自我效能期待的含义在内(是等同的意思吗?)班杜拉 发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决定焦虑等负性情绪是否产生的重要原因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不 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怀疑自己能否处理、控制环 境的潜在威胁,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的固有属 性,而是建立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关系属性,既决定于环境本身 的性质,也决定于个体应对环境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应对过程的性质[7]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焦虑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各有其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 都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有密切关系。

      同时,焦虑的程度与情景密切相关,并时时随环境 变化而变化同一应激情景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的焦虑程度不同,很多情况下还差异甚大 老师同样的几句批评,对有的学生可能过而不留,对有的学生却仿佛世界末日同样的应 激情景在同一人身上引起的焦虑程度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其看法及应对策略不同而变 化较大一个摔破家里重要器皿的孩子会一直惶恐不安,直到母亲微笑着搂住他并对他说: “宝贝,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才能放松下来 这提示我们,首先,同一应激情景下不同个体之间焦虑水平的差异,说明该刺激对不 同个体心理应对水平的落差不同,其焦虑的程度应该与该落差的大小有关同一个体前后 焦虑水平的改变,则可能与对相关事件重要性评估的改变有关因而,某一具体压力情景 所能引起的焦虑程度不单单决定于该情景,也不单单决定于与“自我”相联系的诸种体验 (如自我效能感),而与两者的落差相联系,也与对整件事的重要性评估有关其次,焦 虑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刺激情景的认知和评价,适合于情绪认知理论来加以解 释最后,以上各种观点虽然对于理解“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仍不 足以说明具体情景中焦虑水平的差异和变化、焦虑的构成成分,以及影响焦虑的若干因素 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显然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焦虑的问题2 有关焦虑的观点和模型以往的研究已提出了一些焦虑模型 2.1 William Kessen对焦虑理论的总结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产生了不少焦虑理论William Kessen对其进行了总结,认 为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一个理论(the common elements of anxiety theory)因为这些理论 均包含三个共同的要素首先,它们都有一个最初的激起焦虑的原型事件,虽然这些原型 事件——可能是压力、过度刺激、痛苦、先天的对恐惧的反应、出生时的创伤以及人活着 这件事本身——在不同的立场看来各自不同其次,它们都认为由原型事件引发的焦虑反 应会向某些临近的、原本无害的环境事件或躯体活动泛化,泛化之后使得这些原本中性的 事件也会引发焦虑反应最后,它们还一致认为减轻焦虑的事件与最初激发它的原型事件 有密切的关系[8]也就是说,这些焦虑理论都以焦虑的原发诱因来解释焦虑的第一次出现, 并且用它对其他中性事件的泛化来说明习得的、次级焦虑出现的原因,同时将对创伤及其 信号的逃离和回避作为焦虑控制的机理焦虑的原型事件的观点究竟是什么?)Kessen随后指出这种类型的理论存在着不足,他主张一种非原型事件来源的焦虑理论, 作为对经典的威胁逃离模型的补充。

      他认为焦虑的出现是由于新生儿先天具有的周期性的 精神紧张(the cyclical distress of the human newborn),同时,人也先天地拥有某些焦虑抑 制机制而原型创伤事件很可能就是由于它们和焦虑抑制机制的解除建立了条件作用才释 放了常在的但被抑制的焦虑这样,焦虑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消减,一是直接对 焦虑诱发因素的改变(例如远离创伤及其信号),另一是依靠焦虑抑制机制(它既可以是有机体的反应,也可以是外在的环境事件)的作用Kessen认为,这两种机制都发挥着有 益的作用,但彼此分离[8]2.2 泛化焦虑模型有些研究者认为泛化焦虑是基本的焦虑症,对它的充分研究将会大大增进对所有其他 焦虑症的理解[9]Dugas提出了一个关于泛化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指出泛化焦虑有四个主 要特征或加工变量(process variable):对模糊情景的不容忍,对担忧的积极信念,消 极的问题定向和认知回避对模糊情景的不容忍指的是个体把未来可能出现的消极事件视 为无法接受的过分倾向,而考虑不到它们出现可能性的高低它是过分担忧和泛化焦虑得 以发展和维持的关键因素,也可能是其他许多焦虑症的中心因素。

      对担忧的积极信念,诸 如相信担忧有助于解决问题、担忧能够直接改变状况等,与忧虑的持续有关消极的问题 定向则与病态的过分担忧相联系认知回避和思想压抑相关,它是由一组内在策略构成的, 这些策略的作用是削减使人痛苦的观念和感到威胁的形象的出现频率研究发现,这四个变量能很好地区分泛化焦虑患者和普通被试,尤其第一个变量,即对模糊情景的不容忍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原文是什么?)尤其起着关键的作用[10]前文讲到,对 不确定的不容性是四个加工变量之一,这里又说,四个变量对不确定的不容性起着关键的 作用到底是怎么回事?) 2.3 焦虑的四因素理论Eysenck提出了焦虑的四因素理论,用于确认在任何给定的情形下共同“决定”焦虑水 平的各种信息来源该理论指出,焦虑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它们分别是:外在环境的 威胁、内在的生理状态、个体本身的行为和个体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认知Eysenck 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焦虑的这四种信息来源,而是个体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方式,特别是注 意和解释的过程[11]这段话在逻辑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之所以叫四因素理论,就是因为 Eysenck认为焦虑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

      后面又说,最重要的不是这四种信息来源我想, 是否有时间因素在里面开始时提出了四因素理论,后又对此做了修正?)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可据此解释为什么焦虑症可被分为诸如在DSM- Ⅳ(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Fourth Edition)中描述的那几类, Eysenck认为这件事虽然极端重要,但实际上之前还没有人试图这样做,而四因素理论则提 供了一个合适的框架依据该理论,应该有四种主要的焦虑症类型,分别相应于对四种信 息来源的注意和解释偏差大致看来,对自身生理状况的认知偏差对应于惊慌性障碍 (panic disorder);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偏差对应于社交恐惧症;还应该有一种焦虑症与 对未来威胁的认知偏差相对应,强迫症并不属于这种类型,但许多有着高水平焦虑的强迫 症患者都偏向于认知将来可能发生事件的消极结果;而对环境刺激的认知偏差则和所有 的焦虑症都有联系,而且这种类型的认知偏差在特定的恐惧症(如对蛇、蜘蛛的恐惧等) 中更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最后,泛化焦虑患者则是在所有这四种信息来源上都有认知偏 向。

      2.4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特质焦虑为一个人容易产生焦虑反应的倾向,状态焦虑是以生理唤醒和对忧虑、恐惧、 紧张的意识觉知为特点的短时期情感,两者的区分类似于物理学中势能和动能之间的区分 Endler提出了焦虑的多维交互作用模型(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model of anxiety) , 认为特质焦虑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社会评价、躯体威胁、暧昧不明和日常事务;状态焦虑 也有两个方面:认知担忧和自律情感特质焦虑的几个方面是个体在相应的威胁情景中容 易产生焦虑反应的几方面,Endler强调刺激情景与焦虑特质的一致性在引发状态焦虑中的 关键作用,比如,躯体威胁的焦虑特质只会与有关躯体危险的情景交互作用,而不会与社 会评价方面的刺激情景产生交互作用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有高的特质焦虑,当压力情景与其一致时,状态焦虑水平就上升;而不是此种类型的压力情景则不会使状态焦虑水平 上升[12] 2.5 小结除了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理论外,其他理论的提出多基于对各种焦虑症(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psychopathological anxiety)的研究,对普通人所具有的并不严重的一般性焦 虑(normal anxiety)则关注较少,然而,后者却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地域 限制的超越,到上个世纪,各个民族都要在世界范围内来争夺生存空间,优胜劣汰的无情 选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的加速过程在这种形式下,再也没有什么与世隔绝的世外 桃源可以容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