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配式PC构件通病.docx
17页装配式 PC 构件质量通病分析、预防、处理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预制装配式建筑取得 了 快速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通过前期的设计和策划,可以将二次结 构、 保温、门窗、外墙装饰等在预制装配设计时集合到预制构件中, 大幅度 减少现场施工和二次作业,解决了不少现浇建筑的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因为行业发展速度快、熟练工人少、产业配套不成熟等因 素,目前在 PC 构件生产中普遍存在三类质量通病,应当引起重视:1、结构质量通病: 这类质量通病可能影响到结构安全,属于重要质 量缺陷;2、尺寸偏差通 这类质量问题不一定会造成结构缺陷,但可能影—响建筑功能和施工效率;3、外观质量通病: 这类质量通病对结构、 建筑通常都没有很大影 响, 属于次要质量缺陷,但在外观要求较高的项目(如清水混凝土项 目) 中,这类问题就会成为主要问题同时,由外观质量通病所隐含的 构 件内在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结构质量通病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描述:PC 构件出池强度不足,运输强度不足或安装强度不足,也可能是最 终结 构强度不足 传统的预制构件,在带模板蒸汽养护的情况下,可 以一次 养护完成,同条件试件达到设计强度 100%以上才出池,同时满足运输、安装和使用的要求。
但目前很多构件厂 PC 构件出池强度 偏低, 后期养护措施又不到位,在运输、安装过程中容易造成缺棱掉 角,甚至存 在结构内在质量缺陷有时还会产生安全问题,因为所有锚固件、预埋件均是基于混凝土设 计标 准值考虑的,但生产、运输、安装过程混凝土强度不足可能导致 锚固力不 足,从而存在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是混凝土养护时间短,措施不到位,缺乏过程混凝土 强度监 控措施根本原因是技术管理人员对 PC 构件过程混凝土质量管理 不熟悉、不重视、不严格预防措施: 针对 PC 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制作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供质 量控 制参考;制定技术方案时要结合施工需要确定混凝土合理的出池、出 厂、安装强度;针对日常生产的混凝土,每天做同条件养护试件若干 组,并根据需要试压;做好混凝土出池后各阶段的养护;混凝土强度 尚未 达到设计值的 PC 构件,应有专项技术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处理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应当 继续加强养护 ,并 用 同条件试块、回弹等方法检测强度,满足要求方可继续施工;对最 终强度 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应当根据最终值提请设计院和监理工程师 洽商,是否 可以降低标准使用(让步接收), 确实无法满足结构要求 的,构件报 废,结构返工重做 。
钢筋或结构预埋件尺寸偏差过大问题描述:PC 构件钢筋或结构预埋件(灌浆套筒、预埋铁、连接螺栓等)位置偏差过大 (见图 1-1 ) ,轻则影响外观和构件安装,重则影响结 构受 力原因分析:构件深化设计时未进行碰撞检查;钢筋半成品加工质量不合格;吊运、 临 时存放过程中没有做防变形支架; 钢筋及预埋件未用工装定位牢固; 混 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骨架变形、预埋件跑位;外露钢筋和预埋件在 混凝土 终凝前没有进行二次矫正;过程检验不严格,技术交底不到位预防措施: 深化设计阶段应用 BIM 技术进行构件钢筋之间、 钢筋与预埋 件预留孔 洞之间的碰撞检查;采用高精度机械进行钢筋半成品加工;结合 安装 工艺,考虑预留钢筋与现浇段的钢筋的位置关系;钢筋绑扎或焊接必 须牢固,固定钢筋骨架和预埋件的措施可靠有效;浇筑混凝土之后要 专门 安排工人对预埋件和钢筋进行复位;严格执行检验程序处理方法: 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钢筋和预埋件偏位问题, 应当及时整改,没有达 到 标准要求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对已经形成的钢筋和预埋件偏位, 能够 复位的尽量复位,不能复位的要测量数据,提请设计和监理洽商, 是否可 以降低标准使用(让步接收), 确实无法满足结构要求的,构 件报废, 结构返工重做 。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问题描述:构件钢筋的保护层偏差大(过小或过大)(见图 1-2 ) ,从外观可 能看不出来,但通过仪器可以检测出,这种缺陷会影响构件的耐久性 或结 构性能原因分析: 钢筋骨架合格但构件尺寸超差;钢筋半成品或骨架成型质量 差;模板 尺寸不符合要求;保护层厚度垫块不合格(尺寸不对或者偏 软);混 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骨架被踩踏;技术交底不到位;质量检验 不到 位预防措施: 应用 BIM 技术进行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模拟 ,将不同保护层 厚度进行协调,便于控制;采用符合要求的保护层厚度垫块;加强钢筋半成 品、成品保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严禁砸、压、踩踏和 直接顶撬钢筋;双层钢筋之间应有足够多的防塌陷支架;加强质量检 验处理方法: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如果是由于钢筋偏位导致的,经设计、监理 会商同意可使用,但要有特殊保障措施,否则报废;如果是由于构件 本身尺寸偏差过大,则要具体分析是否可用 钢筋保护层厚度看似小 问题,但一旦发生很难处理,而且往往是大面积系统性的,应当引起 重视 裂缝问题描述: 裂纹从混凝土表面延伸至混凝土内部, 按照深度不同可分为 表面裂纹、 深层裂纹、贯穿裂纹。
贯穿性裂缝或深层的结构裂缝 (见图1-3 ) 对构件的强度、耐久性、防水等造成不良影响,对钢筋的保护尤其 不原因分析:混凝土开裂的成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混凝土抗拉强度不足 以抵抗拉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一般只有几个兆帕,而产生 拉应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干燥收缩、化学收缩、降温收缩、局部受拉 等直接原因 可 能来自 养护期表面失水、升温降温太快、吊点位置不对、支垫位置 不 对、施工措施不当导致构件局部受力过大 等等混凝土在整个水化 硬化 过程中强度持续增长,当混凝土强度增长不足以抵抗所受拉应力 时,出现 裂纹拉应力持续存在,则裂纹持续开展压应力也可能产 生裂纹,但这 种裂纹伴随的是混凝土整体破坏,一般很少见预防措施: 合理的构件结构设计(尤其是针对施工荷载的构造配筋);优 化混凝 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自身收缩;采取措施做好混凝土强度增长关 键 期(水泥水化反应前期)的养护工作;制定详细的构件吊装、码放、 倒运、安装方案并严格执行;对于清水混凝土构件,应及时涂刷养护 剂和 保护剂处理方法:裂纹处理的 基本原则是首先要分析清楚形成的原因 ,如果是长期存在 的 应力造成的裂纹,首先要想办法消除应力或者将应力控制在可承受 范围 内;如果是短暂应力造成的裂纹,应力已经消除,则主要处理已 形成的 缝。
表面裂纹(宽度小于 0.2mm,长度小于30mm,深度小于10mm),—般不影响结构,主要措施是将裂纹封闭,以免水汽进入构件肌 体,引起钢筋锈蚀;对于宽度较宽、较深甚至是贯通的裂纹,要 采取灌注 环氧树脂的方法将内部裂纹填实,再进行表面封闭超过规 范规定的裂 纹,应制定专项技术方案报设计和监理审批后执行 已经 破坏严重的构 件,则已无修补必要 灌浆孔堵塞问题描述: 当采用灌浆套筒进行钢筋连接时,会出现灌浆孔(管道)被堵塞的情 形严重影响套筒灌浆质量,应当引起重视 原因分析: 封堵套筒端部的胶塞过大; 灌浆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破 坏或折弯; 灌浆管定位工装移位;水泥浆漏浆进入套筒;采用坐浆法安装 墙板时 坐浆料太多,挤入套筒或灌浆管;灌浆管保护措施不到位,有异物 掉 入预防措施: 优化套筒结构,便于施工质量保证;做好灌浆管固定和保护, 工装应 安全可靠;混凝土浇筑时避免碰到灌浆管及其定位工装;严格执行 检 验制度,在灌浆管安装、混凝土浇筑、成品验收时都要检验灌浆管的 畅通性处理方法: 对堵塞的灌浆管,要剔除周边混凝土,直到具备灌浆条件,待 套筒灌浆完成后采用修补缺棱掉角的方法修补剔凿后仍然不能确保灌浆质量的构件,制定补强方案提请设计和监理审核处理。
尺寸偏差通病构件尺寸偏差、平整度不合格问题描述:PC 构件外形尺寸偏差 (见图 2-1 ) 、表面平整度 (见图 2-2 ) 轴 线位置超规范允许偏差值原因分析:模板定位尺寸不准,没有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放线或误差较大;模板 的强 度和刚度不足,定位措施不可靠,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移位;模板 使用时间 过长,出现了不可修复的变形;构件体积太大,混凝土流动 性太大,导致 浇筑过程模具跑位;构件生产出来后码放、运输不当,导致出现塑性变形 预防措施: 优化模板设计方案,确保模板构造合理,刚度足够完成任务; 施工前认真熟悉设计图纸,首次生产的产品要对照图纸进行测量,确保模具合格,构件尺寸正确;模板支撑机构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确保模具在浇筑混凝土及养护的过程中,不变形、不失稳、 不跑模;振捣工艺合理,模板不受振捣影响而变形;控制混凝土坍落 度不要太大;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及时发现松动、变形的情形,并 及时补救;做好二次抹面压光;做好码放、运输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处理方法: 预制构件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对超过尺寸允 许偏差要求且影响结构性能、设备安装、使用功能的结构部位,可以 采取打磨、切割等方式处理。
尺寸超差严重的,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 术处 理方案,并经设计单位及监理(建设)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 对 经处理 后的部位,应重新验收 预埋件尺寸偏差问题描述:复合在 PC 构件中的各种线盒、管道、吊点、预留孔洞等中心点位移、 轴 线位置超过规范允许偏差值 这类问题非常普遍,虽然对结构安全 没有 影响,但严重影响外观和后期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原因分析: 设计不够细致,存在尺寸冲突;定位措施不可靠,容易移位; 工人施工不够细致,没有固定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被振捣棒碰撞;抹面时没有认真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深化设计阶段应采用 BIM 模型进行埋件放样和碰撞检查;采 用磁盒、 夹具等固定预埋件,必要时采用螺丝拧紧;加强过程检验,切实 落实 “三检”制度;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避免振动棒直接碰触钢筋、模板、 预埋件等;在浇筑混凝土完成后, 认真检查每个预埋件的位置,及时 发 现问题,进行纠正处理方法: 混凝土预埋件、 预留孔洞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装饰装修的尺寸偏差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要求且影响结构性能、装饰装修的预埋件,需要 采取 补救措施,如多余部分切割、不足部分填补、偏位严重的挖掉重 植等有 的严重缺陷,应由施工单位提出技术处理方案,并经设计单 位及监理(建 设)单位认可后进行处理。
对经处理后的部位,应重新 验收缺棱、掉角问题描述: 构件边角破损(见图 2-4 ), 影响到尺寸测量和建筑功能原因分析: 设计配筋不合理,边角钢筋的保护层过大;施工(出池、运 输、安装)过程混凝土强度偏低,易破损;构件或模具设计不合理,边角尺寸太 小或易损;拆模操作过猛,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脱模剂没有涂刷 均匀,导致拆模时边角粘连被拉裂;出池、倒运、码放、吊装过程中, 因 操作不当引起构件边角等位置磕碰预防措施:优化构件和模具设计,在阴角、阳角处应尽可能做倒角或圆角,必要 时增加抗裂构造配筋;控制拆模、码放、运输、吊装强度,移除模具 的构 件,混凝土绝对强度不应少于 20Mpa ;拆模时应注意保护棱角, 避免用 力过猛;脱模后的构件在吊装和安放过程中,应做好保护工作; 加强质量 管理,有奖有罚处理方法: 对崩边、崩角尺寸较大(超过20mm)位置,首先进行破损面清理,去 除浮渣,然后用结构胶涂刷结合面,使用加专用修补剂的水泥基无收 缩高强砂浆进行修补(修补面较大应加构造配筋或抗裂纤维),修补 完成 后保湿养护不少于 48 小时,最后做必要的表面修饰 超过规范允 许范 围要报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