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和通货膨胀(文献翻译).doc
8页《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文献翻译) 1 货币和通货膨胀货币和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与贸易 0309(03733319)翁淑琦本文议自:Frederic S.Mishkin(American),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 P.666-667,P.670-680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德国恶性通货膨胀:19211921--19231923 年年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始于 1921 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争赔款和重建经济的需要使得政府支出大大超过了收入德国政府本可以提高税收以应付这部分的支出,但这种解决办法终究在政治上不易被接受而且需要很长世界才能落实政府本也可以向公众借款来筹措这笔费用,但所需金额远远超过了政府的借款能力因此,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开动印钞机政府只需印刷更多的钞票(增加货币供应)就可以支付它的费用,并用这些钱从个人和公司手中换取商品和劳务正如图 28-1 所显示的那样,德国政府确实这样做了1921 年后期,货币供应量开始迅速增加,物价水平也同样开始迅速上升。
1923 年,德国政府的预算状况进一步恶化1923 年初,由于德国不能按时支付预定的赔款,法国入侵鲁尔地区该地区的工人实行总罢工,抗议法国的入侵;德国政府向罢工工人提供资助,积极支持这种“消极抵抗” ,结果,政府支出急剧上升,以更快的速度印制钞票以应付这项支出正如图 28-1 所展示的那样,货币供应激增的结果是物价水平火箭式地上升,从而使得 1923 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 100000%入侵鲁尔和为支付罢工工人工资而印刷钞票,性质上是一种外生性事件逆因果关系(指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法国人入侵鲁尔)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此外,亦很难想象有哪一个第三种因素会既是通货膨胀又是货币供应量激增的推动力所以,德国恶性通货膨胀可算是一种“受控制的试验” ,它为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提供了佐证快速通货膨胀的近时实例快速通货膨胀的近时实例虽然近时迅速的通货膨胀并不像前述德国恶性通货膨胀那样剧烈,但仍有许多国家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正在经受着迅速的通货膨胀,其中高的货币增长率也可以列为外生性事件例如,1983 年到 1993 年十年间所有拉美国家中,阿根廷、巴西、尼加拉瓜的货币增长率和平均通货膨胀率都是最高。
巴西、尼加拉瓜的通货膨胀问题继续存在,但阿根廷的货币改革计划使其通货膨胀率 1993 年降低到接近 10%的水平《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文献翻译) 2这些国际的高货币增长率与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的原因类似:阿根廷、巴西和尼加拉瓜不愿意通过提高税收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由此造成的大额预算赤字(有时超过 GDP 的 15%)就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在高的货币增长率可以被列为外生性事件的所有情况下——包括阿根廷、巴西、尼加拉瓜和德国的历史片断——通货膨胀率也高,这就构成一项有力的实证,足以说明:高度的货币增长引起高度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能独自引起通货膨胀吗?财政政策能独自引起通货膨胀吗?为考察这个问题,可参考图 3,该图说明政府支出一次性持久增长(譬如说,从5000 亿美元增加到 6000 亿美元)对总产出的物价水平的影响起初经济活动位于 1,产出到了自然率水平,物价水平是 P1政府支出的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位移到 AD1,而经济活动也移到点 1’ ,该点的产出量为 Y1,高于自然率水平总供给曲线将开始左移,最终到达 AS2,与总需求曲线 AD2 相交与点 2,此点上的产出再次位于自然率水平,而物价水平则以上升到 P2。
对政府支出一次性持久增加的反应:政府支出的一次性持久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由 AD1 右移到 AD2,使经济活动从点 1 移到点 1’ 因为产出现已超过自然率水平 Yn,总供给曲线最终左移到 AS2,物价水平从 P1 升到 P2;物价水平只是一次性持久上升,并非持续不断上升政府支出一次性持久增长的净结果是物价水平的一次性持久上升那么通货膨胀率会怎么样呢?当经济活动从点 1 移到点 1’又移至点 2 时,物价水平上升,有一个正的通货膨胀率但当最终到达点 2 时,通货膨胀率又回到零可见,政府支出的一次性增长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暂时上升,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即物价水平持续上升) 但是,如果政府支出持续增加,就会有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这样看来,凯恩斯主义分析能够对弗里德曼的命题——通货膨胀总是货币增长的结果——提出异议这一论据有下列问题:政府支出水平的持续增长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政策政府可能支出的总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大于国内生产总值事实上,在远未达到这一限度之前,政治过程就会中断政府支出的增加正如议会中对平衡预算和政府支出的不断辩论说显示的那样,无论是公众还是政治家对于政府支出水平都有他们认为合适的具体水平,虽然稍微偏高这种水平能被容忍,但大偏差是不允许的。
公众的和政治的观念对政府支出能够增加的程度约束较紧财政政策的另一面——税收——又怎么样呢?持续减税会产生通货膨胀吗?回答《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文献翻译) 3也是否定的图 3 的分析也描述了价格和产出对一次性减税的反应价格水平将有一次性上升,但这一过程将不得不停止——当税收成为零时,就不可能再减这样,我们可能得出结论:凯恩斯主义分析表明,高通货膨胀不可能有财政政策独自推动供给方面的现象能独自引起通货膨胀吗? 由于供给冲击和工人增加工资的企图能使供给曲线左移,可能会猜测这些供给方面的现象能独自刺激通货膨胀我们将再次表明,这种猜测时不正确的假定有一负向的供给冲击——例如,禁止石油输出——导致石油价格上升(或者,工人们能成为功地增加工资) 正如图 3 所展示的那样,负向供给冲击使总供给曲线从AS1 移到 AS2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使总需求曲线保持在 AD1 位置上,那么移动到点 1’处产出(Y’1)将在自然率水平之下,价格水平(P’1)上升由于失业率在自然失业率之上,总供给曲线现在将移回到 AS1,经济活动逐渐在 AD1 上由 1’滑到点1。
供给冲击的净结果是回到原来价格水平上的充分就业,而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再次的负向供给冲击再次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将导致相同的后果:供给方面的现象也不可能是高通货膨胀的根源对供给冲击的反应:负向供给冲击(或工资推动)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到 AS2,并在点 1’处一起高的失业结果,总供给曲线回移到 AS1,经济回到点 1,价格水平也回到 P1高就业目标和通货膨胀高就业目标和通货膨胀大多数政府追求的第一目标就是高就业,这常常一起通货膨胀根据法律(1946年的就业法和 1978 年的汉弗莱——霍金斯法) ,美国政府有义务促进高就业虽然这两项法律要求政府承担义务以达成与稳定的物价水平相一致的高就业水平,但实际上政府常常为了追求高就业目标,极少关心它的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性后果特别是60 年代中期和 70 年代,为了稳定失业率,政府开始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为促进高就业而实施的主动的稳定政策,可能产生两类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起因于负向供给冲击或工人要求提高工资;需要拉动的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政策制定者采用那些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政策而产生的下面我们将运动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来考察高就业目标是如何导致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图 5 中,经济活动最初位于总需求曲线 AD1 和总供给曲线AS1 相交的点 1假定工人决定要求提高工资,不论因为他们想增加自己的真实工资(以他们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来计算的工资) 《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文献翻译) 4促进高就业的主动政策引起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中,总供给曲线从 AS1 左移到 AS2 乃至 AS3,从而使得以高就业为目标的政府不断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来保持失业和产出位于自然率水平结果是价格水平不断从 P1 上升到 P2、P3等等还是因为他们预期通货膨胀率很高因而要求增加工资以保持和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工资的影响(类似于负向供给冲击)是使总供给曲线左移到 AS2如果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经济活动会移到新的总供给曲线 AS2 和总需求曲线 AD1 相交的点 1’ 产出量(Y’ )下降到自然率水平以下,而价格水平则会上升到 P1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以高就业为目标的主动性政策的制定者会做些什么呢?由于产出下降并由此引起失业,他们会实行政策把总需求曲线提高到 AD2,因而经济活动会在点 2 恢复到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价格水平则为 P2。
那些已经增加了工资的工人们处境并不坏政府已插手保证不会出现过多的失业,工人们已经实现了提高工资的目标实际上,由于政府已经接受了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因此一种以高就业为目标的主动性政策,常常被称作适应性政策那些工人已经有了蛋糕也吃了,可能会因而再次要求提高工资此外,其他工人也会认识到,相对而言,他们的工资下降了,他们步愿意被抛在后面,也会要求提高他们的工资结果使总供给曲线再次左移到 AS3当移到点 2’ ,失业再次扩大了,主动性政策将再次被用来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到 AD3,使经济在 P3 的物价水平上恢复到充分就业如果这一过程继续下去,结果必然是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即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中起了什么作用?只有在总需求曲线不断右移的条件下,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才能发生在凯恩斯主义分析中,政府支出的一次性增加或一次性减税肯定能使总需求曲线一次性位移到 AD2但总需求曲线再次右移到AD3,以及第三次、第四次位移优势怎么实现的呢?政府支出有高限,税收有低限,这些会阻止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期使用因此,不能连续使用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但是,连续性的货币供给(即提高货币增长率)可以使总需求曲线连续右移。
所以,浮动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没有金融当局默许较高货币增长率的适应性政策,它不肯发生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高就业目标可以通过另一个途径而导致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劳动力市场伤得摩擦因素和雇主不易互相匹配,因此失业总是村寨的底特律的失业汽车工人可能知道加利福尼亚的电子工业还有一份空缺职位,即便知道,也可能不想去或接受在训练所以,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自《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文献翻译) 5然失业率)将大约零如果政策制定者确定的失业目标低于自然失业率,那就可能是为高货币政策增长率随之而形成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我们可再次运用总供给和总需求图(见图 6)来说明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规定的失业率目标太低所引起的后果太低的失业率目标(产出目标太高,为 Y1)会使得政府把总需求曲线从 AD1 左移到 AS2、AD3 等等,而总供给曲线则从 AS1 左移到 AS2、AS3 等等结果是价格水平不断上升,通称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如果政策制定者有一个低于自然率(据估计目前一般在 6%左右)的失业率目标(譬如说是 4%) ,那么他们将试图到达大于自然率水平的产出目标。
这一产出的目水平在图 6 上标为 YT假定最初经济活动唯有点 1,产出在自然率水平但是目标水平率YT 要低,为了实现 4%的失业率目标,政策制定者制定了增加总需求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位移到 AD2,而经济也位移至点 1’ ,产出为 YT,4%的失业率目标亦已实现如果目标失业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