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讲叔本华的哲学.ppt

3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180921
  • 上传时间:2018-08-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6.50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讲 叔本华第一节 生平:亚瑟·叔本华一、家庭环境•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 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 ,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 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 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 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 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 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二、大学教育•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 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 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 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 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 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 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 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 。

      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三、讲学与著作•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 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 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 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 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 ,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 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 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 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 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 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 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 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 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 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 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 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 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 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 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 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 ,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 的笑柄。

      • 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 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 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 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 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 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 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 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 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 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思想家 •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 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 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 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 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 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 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 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 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 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 理解他的哲学 四、生平点滴•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 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 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 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 》;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 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 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 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

      在此人过世 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 他的生活受 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西 方哲学史中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 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第二节 哲学思想• 一、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充足理由律 • 充足理由律可以被概括地表达为:任何事 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 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 • 叔本华首先对充足理由律的本质作出了描述,他 说在他之前这条定律的被不明其理的人们滥用了 ,从而常常使人陷入谬误和混乱在他看来,充 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 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 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 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 不同的意义,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 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 充足理由律在叔本华那里具有一种先验的地位, 即它是不能证明的叔本华认为康德等人试图证 明它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为了证明一个特定命题 ,就必须假定一个给它正确的理由,而这个理由 却正是充足理由律为了证明它,就必须假定它 成立,所以证明这个命题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循环 论证。

      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 斯坦此外叔本华将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同一 律、排他律并列,把它看成第四个思维规律 四重根• 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不同表 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 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 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 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只作用于表象之间而和 物自体没有丝毫联系,而且一切表象间都 受到因果律影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 先前的一个原因象上帝这样一个不动的 动者或者不存在的东西进入存在被叔本华 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基于这个立场,叔 本华既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又是一个完全 的宿命论者 • 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 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 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 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 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 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 因果律中的表象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中纯 粹直观的表象,而时间和空间本身是在对 表象观察中被感性地连续知觉到的表象, 两者间的本质区别是物质这里叔本华沿 用了康德的看法,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于 数学和几何时空中的表象是数学证明的 前提而不是它可证明的依据。

      • 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 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 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 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 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 它的伦理学说 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 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 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 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 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 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 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 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 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 式 • 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 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 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 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 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 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 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 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 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他认 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 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 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这里 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 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 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既思 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 自体即意志无关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 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 ,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 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 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 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 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 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 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 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 中使自己现身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 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 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 得自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 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 ,而音乐同时具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本质 ,所以音乐不只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 接近意志其本身。

      所以它也就具有一种更 高的价值对叔本华来说,音乐和表象世 界几乎是并列的存在但这种美都只能使 人们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 种对于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其本身 的陷阱中去,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 三、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 • 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 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 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 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 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 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无 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 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 骗所造成的假象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 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 观主义本身 •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 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 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 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 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 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 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 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论命运• 叔本华是一个彻底的宿命论者和决定论者。

      表象 间受到因果律的影响,而表象和意志间没有联系 意志通过某种超因果律的却又基于因果律的法 则和表象世界发生关系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照 其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自由意 志仍是处于表象世界的活动,而我们所观察到的 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这样一种 神秘的力量的控制这种观点可以被归纳为这样 一句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 所想的• 叔本华的这种决定论受到了两位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强烈认同,他们都认 为这种对自由意志的解释给予了他们莫大 的安慰论死亡• 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 志本身的显现同时他也认为死亡并非什么不好 的事情,他的论点基于他的形而上学,即一切事 物必有其生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最大 的恐惧在于他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事实:我死了 ,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而这个观点的错误 在于人们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叔 本华认为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 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 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 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影响和评价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 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

      被认 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 • 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 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 •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 • 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 、贝克特、斯韦沃 • 艺术家:萧伯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