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docx
6页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 ”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 ”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
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1、危机危机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人的疾病危机等等以往人们把危机视为一种偶然现象,但博尔诺夫认为这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危机的发生带有必然性,主要人生存下去,他必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危机。
此外,危机并非总是来自与外部,他有时也可能产生于内部危机不总是破坏性的,也有对人生积极地一面危机任何时候都可能对人生产生威胁、酿成灾难,但这种灾难经过最大的努力是可以制止的,或者是可以战胜的而当人们一旦战胜了灾难,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因此危机常常和人生的新起点联系在一起人可以通过危机的威胁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的,不怕任何外来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从而使自己成熟起来,坚定起来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危机来进行及教育呢?博尔诺夫认为,首先,一旦危机发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千方百计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这方面关键是使他们认识危机的本质及其对哦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包办代替,代替学生承担困难,或者去帮助他们消除危机带来的困难,也不是用安慰去掩饰或低估危机的严重性其中最好的措施是告诫与号召教育工作者通过高阶可以防止青少年在遇到危机时消沉下去或误入歧途;而通过号召可以把青少年的力量动员起来对付危机,推动他们恢复中断了的发展而重新走上正道,激发他们的意志,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的品质其次,教育工作者不能给青少年设置危机,或人为地触发它产生总之,危机是不可能为人所主动地控制和消灭的,人只能因势利导的去积极战胜它,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它有积极意义而促使它产生,也不能因为它有害而抑制它,不让它出现;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用启发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战胜危机,从而培养他们既有一定的品质。
2、遭遇遭遇指的是一个人突然碰到的某些事物教育学应当把遭遇视为必然的东西,因此应当面对它博尔诺夫之处,从人在遭遇中发生的转折方面深入进行探讨就可以发现人的真谛,了解他的内心的真假,即他们内心世界的真面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遭遇某些重大事件时应当引导他们,启发他们而这种启发引导就是使他们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能在遭遇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他就可能在人生道路上出现积极的转折,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导致失误,因为遭遇是无法预料的,因而也无法事先有所规划,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能为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他们对付遭遇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心理准备教育工作者平时就应当启发他们,使他们能够正视现今社会世态炎凉与人生的艰难,培养他们具有那种处变不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博尔诺夫强调指出:“教育必须已经可能的全面和完善为目标 ”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应当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应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德行和心理素质3、告诫和号召博尔诺夫认为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个发展高度或者持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更多地由于习性和疲乏而被损耗,由此而陷入非其存在本意的退化状态,同时他指出,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自己察觉到失控,于是很吃惊,马上“鼓起劲儿来” ,以更大的热情重新投入;但也经常有相反的情况,尤其是幼儿,他们无法以自己的力量纠偏,必须借助外界的推动力,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干预。
这种干预也就是一种激励,博尔诺夫带有结论性地说:“有些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是需要不断的受到激励的 ”如何进行上述的激励呢?这只要包括告诫和号召当青少你啊走上歧途时,当他们有所失误时,当他们陷入这种困境而无力自拔时,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对他们进行告诫,对他们力陈利弊,指明出路,使他们幡然醒悟,回到“该做的事情”上去而当青少年出现上述情况时也可配以号召的教育形式,采取号召的手段,把青少年自身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他们“鼓起劲来” ,促使他们“良心发现” ,重新走上正道 “这种号召是不带强制性的,不是耳提命面的虽然如此, “但号召是必要的,因为人是一种需要这样一种需要外力推动的屡教不改的动物 ”4、唤醒博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处在沉睡状态;人来到世界上,当他在孩提时代处于他正在成长的环境中,在被他理所当然地接受的世界与生活范围内产生意识的时候,他免不了已受他们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成为他们观察世界的偏见,因此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唤醒儿童处在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来正是这种唤醒使一个人可能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可能理解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
这种唤醒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解放,是使一个人的生命发生一次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