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整理】州情(4).doc
6页1怒江州州情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群峰巍峨,气势磅礴境内“四山” 纵列,绵延千里,“ 三江” 纵贯其间,形成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素称“东方大峡谷 ”有国家级高黎贡山北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 58%,适宜科学考察、探险、旅游三江并流”保护区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景色丰富壮观、民族风情多彩的旅游之地建有片马抗英纪念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和片马“驼峰航线” 纪念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 72%,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兰坪金顶铅锌矿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省总蕴藏量的 11.7%全州总面积14703 平方公里,辖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四个县,下设 29 个乡镇、258 个村民委员会、12 个社区境内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和白族等 22 个民族,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州独有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傈僳族、藏族、傣族、独龙族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极为丰富境内多宗教并存,主要有原始宗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含藏传和汉传)等。
2009 年末全州总人口 5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2.7%,傈僳族为自治州的自治民族地理位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处东经 98°39'-99°39′ 、北纬25°33′-28°23'之间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西邻缅甸,南接保山地区,北靠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内国境线长 449.47 公里全州南北最大纵距 320.4 公里,东西最大横距 153 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平均谷深 2000 米,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山峰多达 40 余座,最高峰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海拔为 5128 米,有长约 3 公里的现代悬冰川、冰舌前缘下伸到海拔 4000 米处;最低点为海拔 738 米的泸水县境内的蛮云村怒江边境内除兰坪县的通甸镇、金顶镇,泸水县的上江乡有少量较为平坦的山间槽地和江河冲积滩地外,多为高山陡坡,可耕地面积少,垦殖系数不足 4%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76.6%的耕地坡度均在 25 度以上,可耕地中高山地占 28.9%,山区半山区地占63.5%,河谷地占 7.6%州府泸水县六库镇,距昆明 614 公里地理气候全境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地貌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气候特点,纬度和海拔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由南向北,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南部较热,中部温暖,北部寒冷;从河谷到山巅,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江边炎热,半山温暧,高山寒冷气温的垂直差异明显于水平差异同一纬度因海拔不同而气温不同,或者同一海拔因纬度不同而气温不同,但相比之下气温的垂直差异大大高于水平差异,形成了显著的立2体气候特点全州可分为河谷亚热带、半山温暖带、高山中寒带、高山草原地带等4个气候区域海拔 800 ─ 1200米的河谷和半山区属于亚热带和南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 16.9 ─ 21℃,≥10℃积温5454 ─ 7500℃以上,热量资源丰富,基本无霜,是发展粮食生产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果木的适宜区海拔 1200 米 ─ 1800 米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 14.4 ─ 16.9℃,≥10℃积温为 4600 ─ 545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是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和草果、漆树、油桐、苹果、茶叶的适宜区海拔 1900 ─ 2300 米为南亚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1.6─13.8℃,≥10 ℃积温为 3280─4420℃,冬春干冷,夏秋季降雨较多,热量不足,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蚕豆、洋芋等,是栽种漆树、药材的适宜区。
海拔 2300-3000 米属中温带气候,年均气温 7.6 ─ 11.6℃,≥10 ℃积温 2040 ─ 3820℃,冬春严寒干冷,夏秋湿大温凉,霜期 175 天以上,积雪 90 天以上,热量明显不足,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是种植白芸豆、药材和耐寒果木的适宜区海拔 3000 ─ 4000 米为北温带气候,年均气温 2 ─7.6℃,一般不种植粮食作物,只有零星种植的燕麦、青稞,盛产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怒江州因怒江纵贯其境和境内聚居怒族而得名,建国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历朝历代均隶属于邻近地区汉代分属越嶲、益州、永昌等郡魏晋时期分属永昌、云南、西河等郡唐南诏时分属铁桥、剑川、永昌节度宋大理时分属澜沧、胜乡郡元代分属临西县、丽江路、永昌府明清时期分属丽江、大理、永昌府民国时期成立知子罗、上帕、菖蒲桶殖边公署,在兰坪县营盘街设立殖边总局,对上述地区行使军政管辖权民国五年,将原属保山、云龙县的一些地方划出合并,成立鲁掌行政公署,各殖边公署改为行政公署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各行政公署改为泸水、碧江、福贡、贡山设治局,分属丽江、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 1954 年 8 月 23日,建立了包括泸水、碧江、福贡、贡山 4 县的傈僳族自治区。
1957 年 1 月,改称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把原属丽江专区的兰坪县划入怒江州1956 年成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986 年 9 月 24 日,撤销碧江建制,所属 5 个乡分别并入福贡、泸水两县1987 年 11 月 27 日,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一)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各类金属矿藏 28 种,矿床点 294 个,其中小型以上矿床 27 处主要金属矿有铅、锌、银、铜、铁、锡、金、钨、汞、钼、镍、锑等铅锌是本州主要矿产,有 30 多个矿床和矿点,已探明铅锌储量31664 万金属吨以上兰坪县金顶凤凰山铅锌矿床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非金属矿主要有硅矿、盐、煤、云母、水晶、绿柱石、玉石、大理石、金钢砂、石膏石等大理石资源最为丰富,估计储量43.7 亿立方米,主要品种有汉白玉、雪花石、雪里翠、羊脂玉等,质地优良,开采方便二)水能资源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水域面积达 1.02 万公顷118 条中小河流羽状排列注入怒江,36 条中小河流汇入澜沧江,独龙江有 13 条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总蕴藏量 1226 万千瓦,占云南省总蕴藏量的 11.7%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 857 万千瓦。
三)生物资源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 200 多个科、680 余属、3000 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 42 种(多为乔木树种)已知中药材资源 356 种,其中药用植物 314 种全国 76 个药材资源重点保护品种中怒江州境内就有 51 种珍稀名贵药材有虫草、阁草花、天麻、贝母、癞头参、红景天、鸡足黄莲等观赏花卉有鸽子花(珙桐)、杜鹃花、茶花、兰花等上千个品种境内脊椎动物 488 种,其中鸟类 138 属、284 种,有 32 种为中日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种类有 61 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国最珍稀动物有戴帽叶猴、羚羊、赤斑羚、大鼯鼠、黑鹇、灰腹角雉等濒危动物有王锦蛇指名亚种、熊猴、滇金丝猴、中国穿山甲、云豹、印支虎、黑麝、菲氏麂、血雉、白腹锦鸡等 55种被列入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共 1500 多种四)自然风光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云岭四山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相间排列, 形成一江拽两山、两山夹一江的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大峡谷和独龙江大峡谷等峡谷景观,怒江大峡谷长 316 公里,高低差 5000 多米滇西北独有的“三江并流 ”风景区,景区内飞瀑悬天,峡谷幽深,林海苍茫,江河奔泻。
拥有峡谷奇观“ 石月亮 ”、怒江第一湾、天然地质剖面─ 独龙江绝壁、雄伟林立的冰斗雪峰、神秘的溶洞、云岭 — 兰坪罗锅箐丹霞地貌、板块碰撞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珍稀植物,是大范围、多功能的风景名胜区新中国成立前,怒江经济百业凋零,积贫积弱,人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9 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 48.41 亿元,增长 13.1%,财政总收入完成 8.56 亿元,下降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4.67 亿元,下降 8.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 27.52亿元,增长 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0 亿元,增长 30%;社会消费品零售4总额 12.3 亿元,增长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19.71 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 1752 元,增长 2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71.6 亿元,增长 34.9%;贷款余额 43.48 亿元,增长 18.8%;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5.3%;全州组织施工项目 150 个,增长 5.6%,其中新开工项目 82 个,增长 41%;全州对外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 2.77 亿元,增长 39%;全州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25.17 亿元,增长 10%。
一)农业农村经济成就显著新中国成立前,全州农业生产技术极其落后,边三县(贡山、福贡、泸水)大部分地区沿袭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尚未形成新中国建立后,怒江州的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开始起步,逐步实现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强,扶贫攻坚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四个百万” (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头商品畜、百万亩中药材、百万株庭院经济)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09 年,财政投入支农资金 10.46 亿元;农业总产值 9.41 亿元,增长 4.9%,增加值 5.87 亿元,增长 3.8;累计完成林果产业基地 169 万亩,庭院经济林 153 万株,中药材基地 50 万亩;粮食总产量达 17.46万吨,增长 2.2%;畜牧业产值 3.53 亿元,增长 10%,肉类总产量 3.13 万吨,增长 8.5%;解决了 5.4 万人的饮水安全和 6.86 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解决了 1.8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3.79 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二)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除有少量的家庭作坊,生产自用的生活用品和小农具外,没有近、现代意义的工业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怒江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全州工业企业只有拉井盐矿以及几个小农具厂改革开放以来,怒江州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矿冶业、中小水电、建材、药材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大幅提升,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21.84 亿元,增长 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16.2 亿元,增长 8%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贸易十分落后,特别是边三县,除福贡上帕外,都没有形成集市,没有从事专门经营的民族商人1953 年起,各县才相继组建民族贸易公司,并建起了一批区乡贸易小组,方便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商贸5的购销体制,网点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逐年增加2009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 20.69 亿元,增长18%;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 141.37 万人次,增长 13.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4 亿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新中国成立前,怒江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部,没有一座电站,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信息极为闭塞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境内通车里程 3816.81 公里,29 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通路率 100%,258 个行政村(办事处 )有 233 个村已通公路,通路率达 90.3%;移动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