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密“特约评论员”-特约评论员.docx
5页解密“特约评论员”:特约评论员 《人民日报》评论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以及时评等,但1977年出现一个新称谓,即“特约评论员” 胡耀邦办杂志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决定,正式恢复中央党校党中央决定由华国锋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汪东兴兼任中共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调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在筹备复校开学的过程中,胡耀邦组建了一个人数很少的“理论动态组”,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创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叫做《理论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篇著名文章,就是首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的 1977年12月5日出刊的第29期《理论动态》,刊登了《揭穿“四人帮”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原理的篡改》一文这篇文章系统揭露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中批“唯生产力论”,实行停工停产的观点和做法文章引用了毛泽东说的“我们既然热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必须首先热心发展我们的生产力”这句话,表达了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愿望 解放思想,反对“两个凡是”,就要破除迷信《理论动态》大胆地触及了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在第9期(1977年8月25日)就引用了毛泽东关于要破除迷信的一段话:“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引用这段话的针对性是很明显的《理论动态》第33期(1977年12月25日)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反对对自己的不科学评价》为题,编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几条语录,并加了编者按语 这一期发行出去以后,其反响之强烈是可想而知的,不少人叫好,也有一些人表示愤怒当时,不少人的思想还没有从“左”的框子中跳出来,个人迷信的历史重负还没有卸下,发生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央党校一个教研单位的同志拿着这一期的《理论动态》责问该刊物的工作人员:你们要干什么?你们的矛头是针对谁的?这充分说明拨乱反正之艰难! 《理论动态》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内部性的思想理论性质的刊物,大家都知道它是胡耀邦主持办的一个刊物,特别是这个刊物的内容和文风的特点,很快在党内在社会上发生了影响那时,胡耀邦曾说,我出去碰到熟人,主要是两句话,一句是你当组织部长,大家欢迎,还有一句是《理论动态》办得好胡耀邦也深深懂得办这个刊物的重要意义。
他说:“这个刊物你别看它小,办好以后,等于我们办了另外一个党校 《人民日报》请来“特约评论员” 新闻界是很敏锐的《理论动态》很快引起了一些报纸的关注,要求转载其中的某些文章 1977年11月30日,胡耀邦布置“理论动态组”写一篇文章,题目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跨进新的一年》这篇文章发表在《理论动态》第34期(1977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的同志看到提前发出的这一期《理论动态》后,立即打来要求转载工作人员请示胡耀邦,他同意了后来,《人民日报》又来问,这篇文章发表时怎样署名?工作人员于是又到胡耀邦的办公室请示他胡耀邦想了一下说:他们报纸发社论,写评论,有些问题,大家都可以评论,报纸要依靠大家办,我们也可以参加评论,我们可以当特约评论员嘛! 大家感到“特约评论员”这个名称很好,都一致赞同随即由中共中央党校办公室副主任陈维仁给《人民日报》的同志打说了这个想法《人民日报》的同志也认为这个署名很好,当即表示同意可是,在1978年1月2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的这篇文章,署名却是“岳平”,而不是“特约评论员”岳平”显然是“特约评论员”中“约评”的谐音(此后,“岳平”就成了《理论动态》的一个笔名)。
这说明《人民日报》的同志对这个署名还是犹豫的直到197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上发表的《老干部的光荣责任》一文,才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这篇文章是胡耀邦为部长的中央组织部撰写的此后,《理论动态》的文章就连续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在当时,“特约评论员”文章很有特点,很引人注目香港等地的报纸纷纷报道,并发表文章揣摩和评论“特约评论员”,认为是中共高层的一位权威人士搞的,但他们终究没有搞清“特约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当时,一些报纸的同志也乐意用“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 据说,报纸发社论要送审,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说,党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人坚持“两个凡是”的立场,那些有棱有角的拨乱反正文章送审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用“本报评论员”的署名,就不那么引人注目特约评论员”文章既不必送审,又引人注目,其影响甚至超过一般的评论 那时还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本来打算作为社论的文稿,报社同志宁肯先给《理论动态》刊登,然后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自己报纸上发表《夺取揭批“四人帮”斗争的全胜》这篇文稿就是这样的这篇由《人民日报》社提供的文稿,原拟作社论,但又怕送审通不过,就送给《理论动态》,希望给予支持,先在《理论动态》刊登。
《理论动态》第88期(1978年9月30日)刊登以后,《人民日报》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在10月4日公开发表,并由新华社转发,全国各报都转载了 “特约评论员”这个署名本身就闪烁着智慧在真理标准讨论和全面拨乱反正过程中,一篇一篇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起着冲锋陷阵的作用,功不可没胡耀邦将“特约评论员”文章作为推进拨乱反正的一种有效方式《理论动态》第119期(1979年3月5日)刊登的《实践标准与科学预见》一文,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时,署的是作者邵华泽(著名新闻学者)个人的名胡耀邦在1979年3月20日给“理论动态组”写的批语指出:“不管是谁执笔的,我意报刊发表时还是用特约评论员好 以后,特约评论员文章很快成为各报刊采用的一种形式,还出现了各报刊都竞相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而文章分量又不够的情况也有一些文章,是作为社论、本报评论员、观察家文章公开发表的粗略统计,这样的文章,从1978年3月到11015年12月,7年多时间,共有70多篇,其中有12篇是由胡耀邦审阅修改定稿的,多数也是他出的题 (源自《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