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样本.docx

46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57183439
  • 上传时间:2022-08-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003.90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发展规划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 2第一节 重大意义 2第二节 发展基础 3第三节 突出矛盾 4第四节 重大机遇 6第二章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7第一节 指导思想 7第二节 基本原则 7第三节 战略定位 8第四节 发展目标 9第三章 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1第一节 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1第二节 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2第三节 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3第四节 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6第四章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6第一节 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7第二节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7第三节 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8第五章 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19第一节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19第二节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2第三节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4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6第六章 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7第一节 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7第二节 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29第三节 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2第七章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3第一节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3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4第三节 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5第四节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5第八章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6第一节 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6第二节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7第三节 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39第九章 规划实施 39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40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40第三节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0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如下简称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内经济最具活力、开放限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当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备举足轻重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在更高层次参加国际合伙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家新型城乡化规划(—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都市群一体化发展指引性、约束性文献长三角都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各种都市构成,重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都市化格局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畴涉及: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 26 市,国土面积 21.17 万平方公里,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 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 2.2%、18.5%、11.0%规划期为 — 年,远期展望到 2030 年图 1 长三角都市群范畴图第一章 规划背景长三角都市群正处在转型提高、创新发展核心阶段,必要立足既有基本,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撑。

      第一节 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都市群协调发展,有助于增进产业升级,推动以人为核心新型城乡化,加快农业当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必由之路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内参加国际竞争重要平台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投资、贸易制度,哺育具备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有助于提高国际国内要素配备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全面增强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是增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途径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是长江经济带引领发展区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有助于增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带动全国发展都具备重要作用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是提高城乡化质量重要举措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内城乡化基本最佳地区之一,有条件在更高起点上提高城乡化质量优化提高长三角都市群,有助于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都市群空间格局,增进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提高都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国内新型城乡化摸索经验。

      第二节 发展基本区位优势突出长三角都市群处在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东亚航线要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当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备举足轻重战略地位交通条件便利,经济腹地辽阔,拥有当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自然禀赋优良长三角都市群滨江临海,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人居环境优良平原为主,土地开发难度小,可运用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航道条件基本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约束小,是国内不可多得工业化、信息化、城乡化、农业当代化协同并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长三角都市群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科教与创新资源丰富,拥有普通高等院校 300多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 300 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创造专利数均约占全国30%国际化限度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获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品进出口总额和实际运用外资总额分别占全国 32%和 55%。

      城乡体系完备长三角都市群大中小都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都市、1 座特大都市、13 座大都市、9 座中档都市和 42 座小都市,各具特色小城乡星罗棋布,城乡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各种,是全国平均水平 4 倍左右,常住人口城乡化率达到 68%城乡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层级、宽领域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畅通表 1 长三角都市群各都市规模级别第三节 突出矛盾上海全球都市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都市相比,上海都市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限度不够,落户上海世界 500 强公司总部仅为纽约 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 0.9%普通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区集聚,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都市运营成本过高等“大都市病”问题都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制造业附加值不高,高技术和服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品质都市创业宜居和商务商业环境亟需营造都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都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生产总值等反映效率和效益指标,与其她世界级都市群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表 2 长三角都市群与其她世界级都市群比较注:①长三角都市群数据为 年记录数据②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群涉及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摩、华盛顿等都市及其周边市镇北美五大湖都市群涉及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多伦多、蒙特利尔等都市及其周边市镇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涉及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长崎等都市及其周边市镇欧洲西北部都市群涉及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都市及其周边市镇英国中南部都市群涉及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利兹等都市及其周边市镇有关数据来源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报告都市包容性局限性,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长三角都市群是国内外来人口最大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区域之一都市群内约有 2500 万人未在常住都市落户,未能在教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均等化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都市内部二元矛盾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图 2 重要都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乡化率差距都市建设无序蔓延,空间运用效率不高 年长三角都市群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 36153 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强度达到 17.1%,高于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群 15%水平,后续建设空间潜力局限性。

      上海开发强度高达 36%,远超过法国大巴黎地区 21%、英国大伦敦地区 24%粗放式、无节制过度开发,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导致基本农田和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快过多,严重影响到区域国土空间整体构造和运用效率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生态空间被大量蚕食,区域碳收支平衡能力日益下降湿地破坏严重,外来有害生物威胁加剧,太湖、巢湖等重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峻,内陆河湖水质恶化,约半数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低于 III 类原则;近岸海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海域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江浙沪地区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少于 250 天都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急剧增长,土壤复合污染加剧,某些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或重金属污染严重第四节 重大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行,为长三角都市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参加国际合伙和竞争带来了新空间国家新型城乡化战略实行,提出把都市群作为推动新型城乡化主体形态,为创新长三角都市群空间管理模式和提高城乡化质量提供了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市场在资源配备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创新长三角都市群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注入了新活力。

      国内发展进入新常态,规定经济增长更多依托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为长三角更好发挥科教创新优势,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城乡化规定,为推动长三角都市群绿色转型,增进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指明了新途径第二章 建设具备全球影响力世界级都市群进一步推动长三角都市群建设,必要坚持世界原则、瞄准国际标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补齐短板、消除瓶颈,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 指引思想全面贯彻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乡化工作会议、中央都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应侧构造性改革,加快哺育新发展动能,以上海建设全球都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联手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世界级都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既有基本和发展潜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拟定都市群边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和空间构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陆海资源运用、生态建设和环保、基本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加国际合伙和竞争强大引擎——分工协作,协同发展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协调解决好上海与其她都市、沿海沿江都市与腹地都市、中心都市与中小都市关系,明确都市功能定位,强化错位发展,协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当代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同发展格局——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共建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率先接轨国际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