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含对公文中“白体”的解释 (2).doc
6页字体,含对公文中“白体”的解释(转载)西文的字体大致可以分为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两大类中文字体有对应的区分方式,只不过在中文中称之为白体与黑体衬线字体与白体因为在笔画的末端有修饰,并且笔画有粗细之分,容易区分出单个字符,所以适用于大篇幅的行文,比如书籍的正文而无衬线字体和黑体笔画末端没有修饰,笔画基本上粗细一致,所以不适合于大篇幅的行文,但是由于其醒目,所以适合于作为标题或者需要着重突出的文字部分西方国家的字母体系,分成两大字族:serif 及 sans serif其中 typewriter 打字机字体,虽然也是 sans serif,但由于他是等距字,所以另独立出一个 Typewriter 字族出来serif 的意思是,在字的笔画开始及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因直横的不同而有不同相反的,sans serif 就没有这些额外装饰,而且笔画粗细大致上是差不多像 Times、Times NewRoman 等都是属于 serif 的字体,而 Arial、Helvetica 则是属于sans serif 的字体 serif 和 sans serif 的一般比较serif 的字体较易辨识,也因此易读性较高。
反之 sans serif 则较醒目,但在走文阅读的情况下,sans serif 容易造成字母辨识的困扰,常会有来回重读及上下行错乱的情形serif 强调了字母笔画的开始及结束,因此较易前后连续性的辨识serif 强调一个 word,而非单一的字母,反之 sans serif 则较强调个别字母在很小字的场合,通常 sans serif 会较 serif 字体较为清晰适用于不同用途通常文章的内文、正文使用的是易读性较佳的 serif 字体,这可增加易读性,而且长时间阅读下因为会以 word 为单位来阅读,较不容易疲倦而标题、表格内用字则采用较醒目的sans serif 字体,他需要显着、醒目,但不必长时间盯着这些字来阅读像 DM、海报类,为求醒目,他的短篇的段落也会采用 sans serif 字体但在书籍、报章杂志,正文有相当篇幅的情形下,应采用 serif 字体来减轻读者阅读上的负担中文的情况在中文的情形也是有相当于 serif 的字体,例如明(宋)体就是 serif 的,他通常是和TimesRoman 字族来搭配的而黑体、圆体就相当于是 sans serif 的字体在中文直排的情况,比较不容易显现 serif/sans serif 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在目前中文横排相当的普遍的情形下,以上所述及的易读性、醒目性也是适用于中文。
很常看到中文出版书籍、杂志,内文使用了不易阅读,但却很醒目的黑体或圆体,这对读者来说,在长期阅读之下很容易就引起眼睛不舒服,似乎是应该尽量避免才是总结上面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最适合的正文字体应该是近似“半透明的”一方面采用适当的衬线技巧,以提高字体在不同字号和各种阅读环境下的识别率另一方面在字形结构上应该采用和宋体和黑体近似的字形结构,因为这种熟悉的字形,会降低识别的难度,也就是尽量不让人注意到字体本身,而是文字背后的含义而字体设计师的任务是要在这样的熟悉的字形和衬线中,做出一点点不一样的大方、现代、清新、典雅的感觉看起来简单,其实是最考验设计师水准的任务目前常见的拉丁字母字体有哥特体和罗马体两种这两种字体只有两个字母的写法不同,就是哥特体的 ɑ 、ɡ ,罗马体写成 a 、g 在小学的拼音教学中,为便于教学,一般采用哥特体 中文中的白体字与黑体字中国传统的印刷字体都是白体字在刻板印刷的时代,为了刻画的方便,汉字与木板的纹理是垂直的,这样汉字的横画因为与木纹平行,所以可以比较纤细;而竖划与木纹交叉,需要粗一些,以防止两侧木纹断裂处磨损严重而无法辨识在横画的两端,仍然是出于避免因为磨损而漫灭不可识,要加上修饰。
跟均中国传统书法的特点,这个修饰就是类似三角形的样子在计算机中,常见的白体字有宋体(明体),仿宋,楷体等三大类宋体和明体是同一种字体,恰如其名,宋体起源于宋朝,但是在宋朝却并不流行宋人较推崇颜欧柳三家,刻板时都要请名家手书底稿,所以“字大如钱,纸洁如玉”的宋版图书很少使用宋体宋体因为间架固定,缺少变化,被讥讽为“匠体”但是使用宋体字刻板成本低廉,所以一直没有失传,尤其是后来活字印刷开始流行后,宋体非常适合活字,所以在印刷品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了明朝万历年间,宋体流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人称为“明朝体”,现在 Windows 中所带的日文字体 MS Mincho 就是这个名字台湾最初的汉字照排系统从日本进口,所以在计算机领域,也依从日本的称谓,称之为明体目前宋体是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标准印刷体宋体与新宋体 现在 Windows XP 中默认的简体中文字体为宋体,字体文件为 simsun.ttc,这是一个字体集合,包含了宋体和新宋体该字体由北京中易公司开发,在 Windows XP 中的版本为 3.03,支持 GBK 字符集,2 万多个汉字在 Windows Vista 中的版本为 5.0,支持 Unicode CJK, CJK ext-A, CJK ext-B 共计 7 万余汉字。
CJK ext-B 部分的汉字则单独保存为另一个字体文件 simsunb.ttf由于 simsun 字体缺乏 hint 信息,所以在过大或过小的字号下,都会出现笔画残缺等问题由于这个原因,Vista 中已经把简体中文默认字体改成了雅黑而方正公司的宋体(18030 超大字符集),常州华文公司的华文宋体则都没有这个问题细明体与新细明体 细明体是 Windows XP 中默认的繁体中文字体,字体文件为 MingLiU.ttc,包含了细明体和新细明体该字体由台湾的威锋数位(原名华康)开发,起初的版本只支持 BIG-5 字符(即没有简体中文字符),在后来的版本中支持 Unicode CJK 标准同样在 Vista 下,CJK ext-B的字形放到了一个单独的字体文件 MingLiUB.ttc 中新细明体和细明体的汉字部分是基本相同的,主要区别在于 ASCII 字符,新细明体更美观一些Vista中繁体中文的默认字体为微软正黑仿宋体 仿宋体顾名思义,是从宋体演变出来的字体有传说是秦桧发明,不知真伪仿宋体吸收了楷体的一些特点,所以与宋体相比更类似手写体Windows 中的仿宋体文件名为 simfang.ttf,XP 及之前的版本只支持GB2312 字符集。
在中国大陆,仿宋体是公文的标准字体楷体 楷书一直以来是中国的标准手写字体目前在台湾,使用楷体印刷也成为一种风尚,尤其是在学术文章和政府公文中Windows 中的简体中文楷体字体文件为 simkai.ttf,也是中易公司开发的,XP 及之前的版本只支持 GB2312 字符集繁体中文楷体字体文件为 KaiU.ttf,中文名称为标楷体,是威锋数位设计开发的从 Windows2000 开始,标楷体支持 Unicode黑体大致分为三类:传统黑体,圆体,以及综艺体传统黑体的特点是笔画较粗,没有衬线;圆体的笔画端点以及转折点都比较圆滑;综艺体则是用直线,波浪线等代替部分笔画,富有动感传统黑体 Windows XP 及之前的版本中,简体中文黑体使用中易公司的中易黑体,文件名为 simhei.ttf,支持的字符集为 GBK在 Vista 中,除了中易黑体外,还提供了由方正设计开发的微软雅黑,文件名为 msyh.ttf,支持的字符集为 GBKVista 繁体中文版本中则使用香港蒙纳(Monotype)设计开发的微软正黑,文件名为 msjh.ttf另外出于美观,Vista 还为雅黑和正黑提供了加粗的字体,分别名为 msyhbd.ttf 和 msjhbd.ttf。
Microsoft Office 中还带了个华文细黑,由常州华文公司设计开发,文件名为 stxihei.ttfVista 中的日文黑体字体为 Meiryo,汉字部分由河野英一设计,西文和假名部分则由Bitstream 和 C&G 两公司的创始人,字体大师 Matthew Carter 操刀Meiryo 中的 hint 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即使在小字号的情况下依然非常清晰(Meiryo 中并没有像其它东亚字体那样为小字号嵌入点阵字型)Meiryo 的名字由此而来(日语中“明了”的发音)对于小字号来说,黑体要比宋体悦目,因此在 Vista 中,使用雅黑和正黑作为中文的默认字体,取代了原来的宋体而苹果很早就使用华文细黑作为默认字体了就我个人看,正黑设计的要比雅黑好看得多而且雅黑由于hint 作的不好,所以在小字号的时候能够看出很明显的大小不一致圆体 Windows 中的圆体字主要是四通公司设计的幼圆,文件名为simyou.ttf,支持的字符集为 GBK西文中的衬线体和无衬线体据石刻大师 Edward M. Catich 在其著作《Origin of the Serif》说,西文中的衬线字体来源于石刻,衬线有利于石工雕刻。
衬线字体 Serif 一词源自荷兰语 schreef,其含义为“笔迹”而无衬线字体 Sans Serif 则是Sans(法语,=英语的 without) + Serif西文的衬线体分为四类:Old Style,Transitional,Slab Serif,Modern旧体(Old Style):旧体的起源最早,也是最接近手写体的衬线体,线条比较纤细,粗细线不十分明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衬线的方向并不是直的,看上去很有动感,比如字母 t,j,i 上端的衬线旧体的代表字体是GaramondGaramond 是一大类旧体衬线字的名字,来源于法国铅字铸造师Claude Garamond过渡体(Transitional):过渡体的风格介于旧体和现代体之间,线条较粗,粗细线对比明显,但不如现代体那么明显过渡体的代表字体是 Times New RomanTimes New Roman 是字体大师 Stanley Morison 为主的设计小组于1932 年为英国泰晤士报所设计Stanley 非常喜爱古罗马的字体,所以在这个字体是吸收了很多罗马字体的元素,并称之为新罗马体粗衬线体(Slab Serif):顾名思义,粗衬线体的衬线和笔画粗细相同,和打字机有很深的渊源。
粗衬线体中最出名的当数 CourierCourier 本是上世纪 50 年代 IBM 为打字机设计的字体,但 IBM 并没有为 Courier 申请专利,结果Courier 就成了打字机的行业标准了Courier 系列的字体由于是等宽字体,所以很适合于书写、阅读程序源代码我现在使用的就是 Windows 中的 Courier New与 fixedsys(无衬线)相比,Courier 的可读性更高一些现代体(Modern):现代体强调竖画,衬线细长,装饰作用大于实用价值Microsoft Office 中的 Bodoni MT 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体字体西文的无衬线体也分为四类:Grotesque,Neo-Grotesque,Humanist 和 Geometric早期的无衬线体都是大写字母,直到1835 年,William Thorowgood 才发明了第一套无衬线小写字母,当时印刷工人由于是第一次见到无衬线小写字母,觉得很怪异,于是称之为 Grotesque(风格怪异)之后公众对无衬线体仍然不太接受,直到 1880 年,Ferdinand Theinhardt 为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设计出 Royal Grotesque 字体,才标志着无衬线体被广泛接受。
柏林普君主政体瓦解后,Royal Grotesque 更名为Akzidenz Grotesk Condensed,即著名的 AG 系统十九世纪初 Morris Fuller Benton 在 Amer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