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种专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067924
  • 上传时间:2018-0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种专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朱芳芳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摘 要: 从三种类型专利角度探究广东省经济增长, 利用 19852014 年数据, 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三种专利申请量和经济总量间的数量关系, 研究还发现发明专利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证明了原创性创新在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 进而发现专利成果应用和转化率不高, 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间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此研究对步入“十三五”的广东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其他省份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 三种专利; 创新; 误差修正模型; 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朱芳芳 (1982-) , 女, 湖北天门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经济统计收稿日期:2017-09-16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GD15XYJ01) Received: 2017-09-16专利数量是全球公认的衡量创新活动的指标随着发明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专利成为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凡是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老牌专利大国, 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 它们的专利拥有量与科技、经济的发达程度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绝非巧合, 其间有着必然联系。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大省,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其经济亟需以创新驱动一、国内外相关文献概述索罗 1956 年首次创立的外生经济增长模型, 表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罗墨 1986 年开创性地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专利产出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常用指标, Crépon、Groshby、Ernst、Jalle 都对专利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进行了研究国内很多学者比如文亚青等也都关注到相关领域, 但他们都只是关注专利总量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近些年逐渐有学者关注到不同类型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比如赵彦云等就全国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做了对比分析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国或地区由于技术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存在差异, 导致专利产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方式、程度会有各自特点, 不可一概而论通过对广东省专利发展进程的深入研究, 探索三种类型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 体现其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点, 此研究目前不多见二、广东省三种专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84 年, 我国制定首部《专利法》, 将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

      发明是全新的创造, 实用新型是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色彩形状等做出的新设计显然, 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创造性最强自《专利法》制定三十多年来, 广东省三种专利产出一直高速增长, 且三种专利各自申请量占比差距逐渐缩小, 发明专利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其在三种专利中的主导地位亦愈发凸显主要利用计量理论和模型、结合软件Eviews 进行研究一) 指标体系建立以 GDP 作为经济产出的度量指标, 即被解释变量 (GDP 指数 1985 年=100) 专利产出指标选取专利申请量, 因为专利申请量是专利产生的数量, 申请量与批准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很高 (相关系数均在 0.98 左右) 因此解释变量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 xf,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 xs,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 xw二) 单位根检验在利用时间序列建模时要求为平稳序列, 序列 GDP、x f、x s、x w均不平稳, 故分别对其取对数, 从计量分析角度, 可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从经济意义角度, 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于变量的比率根据 ADF 检验, 由表 1 可知四个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变得平稳, 即 ln GDP~I (1) 、ln x f~I (1) 、ln x s~I (1) 、ln xw~I (1) 。

      根据协整理论, 当多个序列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协整, 故可对这四个序列进行协整分析表 1 ADF 检验 下载原表 (三) 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ECM) 协整理论的经济意义在于, 虽然几个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如果它们是 CI (d, b) , 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使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 消除自相关后的模型为:残差项 et为平稳序列,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 1从而序列 ln GDP、ln x f、ln xs、ln x w间具有协整关系, 经济意义在于, 广东省经济增长率同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幂函数关系:根据 AR (1) =0.5822 可得广东省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间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 ECM 为:ut为平稳序列,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 1根据计量分析可得:1985~2014 年间, 广东省 GDP 与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对数间存在协整关系, 它们之间呈现共同的增长趋势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其他两种专利申请量不变时, 发明专利申请量每增加 1%, GDP 增加 0.230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每增加 1%, GDP 增加 0.1234%;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每增加 1%, GDP 增加 0.1652%。

      可见, 三种专利产出的增长都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但发明专利产出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这是因为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创造性最强, 最具经济价值, 故而其在广东省以创新驱动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但总体而言, 三种专利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促进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已有相关调查显示, 由于资金不足、设备技术人才匮乏等原因, 目前我国专利实施率低, 故专利由申请到产生经济效益尚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表 2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下载原表 表 2 表明, 滞后四年时, 发明专利申请量是经济产出的格兰杰原因, 且此时最显著, 滞后三年时, 经济产出亦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格兰杰原因;滞后三年时,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均是经济产出的格兰杰原因;分别在滞后期为一年、两年时, 经济产出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见, 广东省三种专利产出与经济产出间都呈现出互动关系, 专利产出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且具有滞后效应五) 实证结果分析从上述实证分析可知, 目前广东省三种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下第一, 广东省 GDP 和三种专利申请量间呈现如模型 (2) 的幂函数关系, 说明专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几何倍数的模式, 但指数均小于 1, 表明这种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 广东省经济与三种专利产出的对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 且呈现共同的增长趋势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 根据模型 (3) :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均起促进作用, 而其中尤以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影响最为显著可见在广东省经济增长中, 原创性创新确实是重要影响因素第三, 根据模型 (3) , 三种专利申请量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影响都不强说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广东省, 其专利成果还未得到很好地应用和转化, 专利激励作用没有有效地引导到经济增长上来第四, 三种专利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短期波动修正系数为-0.4178,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表明上一年的非均衡误差以 0.4178 的比率对本年度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反向修正, 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会过多地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从绝对值来看, 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关系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但不是很明显因此, 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之间没有形成较好的循环发展机制第五,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 三种专利产出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程度的时滞性, 其中发明专利产出对经济产出约有四年的滞后期, 这与国外三百多年来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显然,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 其专利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时效性不强, 尚需加强参考文献[1]陈美章.专利制度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知识产权, 1998 (4) . [2]文亚青, 等.专利产出与广东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2 (4) . [3]赵彦云, 刘思明.中国专利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1988~2008 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4) . [4]李国璋, 等.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在实证应用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4) . [5]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 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 [6]R omer, P M.Increasing R eturns and Long-R 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5) . [7]Crépon B, Duguet E, Mairesse J.R 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an econometric analysis at the firm level[J].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 ew Techenology, 1998 (7) . [8]Groshby.M.Patents, innovation an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 2000 (76) . [9]Ernst H.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J].R esearch Policy, 2001 (30) . [10]Jalle, J T.How to measure innovation?N ew evidence of the technology growth linkage[J].R esearch in Economics, 2010 (64)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