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川东竹琴的传承创新对策.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51125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62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川东竹琴的传承创新对策 陈兴贵 王美摘 要:川東竹琴是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之一2008年,川东竹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机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东竹琴不仅自身具备了生产性保护的条件和特性,而且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川东竹琴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应将竹琴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演艺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积极拓展农村演艺市场,将竹琴表演艺术融入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群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经济活动中关键词: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传承创新;保护对策:J826 :A :1009-8135(2020)02-0001-10川东竹琴是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之一,兴起于盛唐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久不衰,成为川渝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是浓缩川渝地区独具特色的方言、民间故事、音乐艺术、说唱技艺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川渝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川东竹琴日益淡出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濒危的民间文化艺术2008年,川东竹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十年,川东竹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新的艺术形式2012年2月,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1]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为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分析川东竹琴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和市场前景,探索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以求实现新的延续和传承方式的创新,促进川东竹琴的可持续发展一、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普遍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保护方式成为许多具备“可生产性”的非遗实现保护传承的必然选择。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不仅符合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且具有增强非遗活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1]川东竹琴作为国家级非遗,不仅具备生产性保护的基本特性,而且通过生产性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品,为区域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增添文化气息,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支撑,为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文化资源一)有利于实现川东竹琴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非遗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2]这些人文和科学价值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知识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在于激活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3]川东竹琴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科学等价值,是社会公众认识川渝及三峡地区的历史发展、民俗事象、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川东竹琴的多样化价值需要通过表演来呈现,需要借助社会舞台来实现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影响下,川东竹琴的诸多价值逐渐消逝。

      因此,以生产性保护方式抢救、保护和传承川东竹琴,使其重新“复活”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活跃于社会文化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多样化的价值和功能,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川东竹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与事件,具有明显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其悠久渊源和发展历程,与地方社会进步密切关联一些曲目以艺术方式再现了历史场景,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所感所悟不同时期的竹琴表演艺人,均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为背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创作相关曲目,以艺术形式再现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和历史事件的主要进程,为普通老百姓形象化、直观化认识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川东竹琴表演的《东周列国》《三国演义》《八阵图》《铡美案》《白蛇传》《双枪老太婆》《华子良传奇》等传统经典曲目,都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川东竹琴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川东竹琴将人生哲理、处事智慧、生活经验、名人轶事等,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曲艺表演,形象化地展现深刻的教育意义和认知价值这种寓教于乐的心灵感化式教育,比传统的“说教式”知识传授方式更有效果如民国时期的表演艺人把演唱忠孝节义、劝导与人为善的文章和《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铡美案》《白蛇传》等故事相结合,用历史人物故事传达“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

      川东竹琴所使用的道具较为简单,易学易用,适合于不同人群在诸多场合进行表演此外,川东竹琴还糅合了诸多地方文化元素,社会公众能够在消遣娱乐的同时感受艺术魅力,学到历史、民俗、艺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新时代,川东竹琴的价值和功能更具有现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川东竹琴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转化为文化消费品,使人民群众在学习、欣赏、传授相关技艺的过程中,逐渐培育浓厚的乡愁情怀,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凝聚功能当川东竹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它已经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享,其文化艺术价值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起源地和流传地,在现代传媒的推动下,迅速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生产性保护理念和方式的支持下,川东竹琴可以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富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曲目,迅速渗入到旅游、文化产业、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领域,成为地方文化名片,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学术研究而言,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炼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若能取得明显成效,其经验可以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参与学术和实践经验交流,为其他同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从川东竹琴自身的发展而言,生产性保护不只是理论探讨,更是实践尝试生产性保护的引入能够拓展川东竹琴的研究视野,为促进川东竹琴的有效保护和持续传承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路径选择从社会层面看,借助生产性保护推动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川东竹琴起源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群众生活和社会现实,其价值观念和表演方式都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川东竹琴的唱词内容多来源于历史典故与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反映了川渝地区人文、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優良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矛盾文化消费在当今社会公众的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和产品类型单一、受众面狭窄等问题,与增长迅速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供需矛盾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重庆市万州区是川东竹琴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之一,万州区三峡曲艺团是川东竹琴的直接保护单位由于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万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一直把振兴经济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任务,文化建设一直让位于经济建设,导致当前的文化产品供给极为缺乏,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关系,尤其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特色的缺失成了制约旅游发展的巨大瓶颈;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中断了万州及周边区县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最初新建城市时,因为资金紧缺等客观原因,没有充分考虑新旧城市的文化延续,导致新建城市丢失了太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百万移民城市的发展规划,吸引了大量周边农村人口移居城市,短期内无法创造与自身历史和现实高度契合的新移民文化;新移民人口中断了与原住地乡村文化的联系,普遍存在文化认同上的缺失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万州及三峡库区各区县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效的创新性转化,融入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重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历史时期,川东竹琴曾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项目,渗透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消费人群如今,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推进,川东竹琴开始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并在传承人的努力和政府的宣传下,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逐渐提升,这些都为川东竹琴开展生产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非遗生产性保护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产出非遗产品非遗产品是指以非遗项目的核心理念、文化内涵、传统技艺、美学原理为基础,借助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材料,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和审美特点,由传承人自主研发、生产、创造出来并被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非遗产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非遗项目本身是有区别的非遗产品作为非遗项目的衍生物,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市场平台来实现生产性保护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这个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向社会、推向民众”[4]川东竹琴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借助于文化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掘内在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是地方政府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矛盾的重要选择之一与其他文化产品相对而言,川东竹琴具有更强的地方适应性,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只要能合理利用自身的艺术特色,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主动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不断创新表演方式,扩大表演范围,就一定能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重要文化产品三)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也纷纷致力于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据笔者调研,万州及三峡库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极为滞后,这与三峡地区历史时期的丰富文化资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地方政府发展理念滞后,区域特色文化消失,文化资源发掘不力,民俗文化研究不深,文化创意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万州及三峡库区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品牌的塑造只有通过打造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品牌,以此为基础构建庞大的产业链,才能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全面提升、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生产性保护、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新的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壮大文化产业”[4]川东竹琴是万州及三峡库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个荣誉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里,具有无可限量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价值因此,万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川东竹琴这一文化名片,深入发掘其内涵,不断扩展其外延,客观评估其现代价值,以川东竹琴为中心构建非遗创意产业价值链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与旅游业、会展业、演艺业、影视业、休闲娱乐、艺术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进行嫁接和融合,并通过创意设计、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产品销售等环节,创造出更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现川东竹琴传承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前景非遗生产性保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