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藏族的放生习俗及其意义.doc
12页浅谈藏族的放生习俗及其意义浅谈藏族的放生习俗及其意义藏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地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铸造了她独有的民俗现象.正如拉法格在《财产及其起源》中所说:宗教是"古代风俗的贮藏库".在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中,几乎都与佛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 放生 "就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佛教民俗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参考藏,汉文献和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概括,试图对藏族" 放生 "习俗的产生 ,演变及意义做一梳理和研究.放生的由来据藏族史书记载,藏族古代先民盛行的原始宗教是苯教,苯教是藏族文化的基础,是藏族土生土长的本土教,最初是在今阿里地区南部,古代称作象雄的地区发展起来的.祖 ij~nq"兴绕",意思是最高的巫师.苯教是万物有灵的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苯教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藏族地区的表现形式.古代藏族先民无法正确●德却卓玛认识来自大自然的种种可怕现象(比如闪电,打雷,地震,火灾,水灾等)以及涉及人类自身的种种难解之谜(比如暴病而亡,瘟疫,霍乱等),以为存在着某种神灵之类的东西,高居于人类之上,故人们甚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等,为求得生者能够消灾招福,祛病除邪,风调雨顺,为死者送葬安魂等,就对各种神鬼精灵和自然物有了敬畏之心,人们每年通过屠宰众多数目的马,牛,羊等动物的这种方式来祭祀自己所崇拜的神灵,因此史书记载曾出现过"血流成河 ,肉堆成山 "【1 之说.可见人们为了重祭祀而在某种程度上无节制地宰杀家畜,捕杀野生动物.由此推断在这一时期还未曾出现过出于祈求之心而把某种动物放归大自然的做法.由于历史时代的更迭变迁,在雪域高原藏传佛教逐渐替代了原始苯教,而在苯教影响下的很多祭祀活动或多或少的被藏传佛教所吸收,由于藏传佛教严禁杀生,故自佛教在西藏日趋根深蒂固后,原在苯教影响下的以动物来祭祀神灵的传统祭祀方法也渐渐地被佛教的祭祀方式所代替.随之就有了"放生" 这一宗教习俗 .放生之俗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自这一习俗在雪域藏区普遍被人们接受后,使藏族先民起初出于祭祀之心而宰杀家畜,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节制和改变,它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由此保护牲畜,野生动物,以及自然生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自觉行动.二,放生的方式放生,一般选择在善行增上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传说是佛陀亲现神变的节日.例如,四月初七是佛陀降生日;四月十五日是佛陀成就和涅巢日;六月初四是佛陀转日;六月十五日是佛陀入胎日;九月二十二日是佛陀天降日;每月十五日,三十日和初八日,分别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的节日.六月初六是莲花生大师在"达那敦夏 "诞生的日子 .在藏族人看来,这些日子都是最好的诵经放生日.另外,凡是自己居住地区所流行的佛菩萨节日里,都可以举行放生活动.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可以随各自的方便,随时放生.放生时,若有僧人迎请念诵"放生经 "效果更好,若放生者自己会念那样效果会更佳.在放生时所念诵的放生经也很有讲究,把所放之众生置于一处,依次念诵:1,皈依,发心(各念三遍 )2,发四无量心(念一遍)3,供养偈(一遍)4, 心经(一遍)5, 诵佛菩萨名号(各念三或七遍)6, 诵咒(各念数十遍或一百零八遍)7,回响文(念一遍)¨】,若时间充裕,能念诵《普贤行愿品》与《大圆满基道果二之发愿文》中的偈颂部分,则效果最为殊胜.放生在各藏民族地区表现形式大致相同,将生灵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如今随着藏族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生之俗也就更广泛更普遍了,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和生活理念,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其心理,目的也各异.下面我们将举例说明放生这一习俗的特异之处.1,表示感恩家畜在藏族农牧地区几乎家家都有马,牛,骡子,地里的活它们出力最多,人们对用来辅助耕地的这类动物爱护备至,农活累的时候,每天都专门有人给它们准备最有营养的饲料,梳理皮毛,清扫畜棚;对它们从来不乱打,更不会随意杀掉,等它们失去耕种劳力时主人对它们就更加关心,更加疼爱,不打不杀任其自由地生活;直养到它们老死为止.有些人家还将自家老死的耕牛头埋在地里,待其皮肉腐烂后,把骨头取回家,并在头骨的正方刻上六字真言,挂在自家附近的树木上,表示对它的怀念感激和尊重.2,表示祈求早生贵子在许多藏族地区,若夫妻结婚数年后未能生得儿女,他们便会去寺院烧香拜佛,祈请法师的指点,大多情况下,法师都会让他们去做放生.一般所放生的动物最好是白色的牛和羊,等选好放生日子后,请数名僧人到自己家诵经,诵经过程中主人要准备好其颜色为红,黄,蓝,白等色的绸缎条和五谷放在经堂的佛龛上,诵经仪式快结束时,有位僧人会把这些彩色绸缎条打好结拴在选好要放生的牦牛或羊的犄角或鬃毛上,再取一点酥油摸在它们的犄角和额头上,等僧人们诵完经后,就把五谷撒在它们身上,这时所有的仪式也就完毕,主人把他们赶到离家较远的山林里,赶走时不能拿鞭子抽打它们,自此主人就完全放弃了对它的所有权,让牲畜们永远回归大自然.3,表示祈求合家欢乐为了祈求家人幸福,平安而专门放生,这种做法在各个藏区最为盛行.很多人家在家人都团聚时,全家出动去市场上买大批的海贝鲜虾,带到比较偏僻的溪水和河流里放掉,这是为了避免捕获者再次捕获它们,故人 fl'lTP愿意把放生物带到较远的地方放掉,使其远离人类的威胁和恐吓.还有些家人,为了求全家人的幸福和吉祥,就将自家某一特定的牛,羊,马,家禽都作为放生对象,任其自由生长,不耕,不打,不驮,不杀,不售,待它们自然死后选个干净的地方将其掩埋.4,表示保护生态我们知道放生对象不仅是牛羊,还有鱼类,飞禽,虫类等野生动物,所以其结果达到了保护生态的目的.在藏族地区,大多数坐落在水边的村寨藏家,几乎从来不打鱼,也不吃鱼肉.有些上年纪的老人还经常守在河边,不允许让外来渔人打鱼,有些时候甚至将他人打来的鱼买下然后将其放生;有的放牧者在山上见到受伤的兔子,山羊,野鸡等动物时,把它带回家里不但不杀掉,还给它食物,帮它疗伤,直至伤好再放归山中.还有些地方的村民把村寨四周的山,水,树木等列为禁山禁水,并且村民们每年轮换选举比较有能力的人守护,不准任何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甚至还不允许打草放牧等,如果有人违犯,就会把打猎的枪,捕鱼的网等劳动工具没收,还要向属地的村民缴纳一定的经济赔偿,情况较为严重者会受到村民们的斥责和辱骂.从以上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放生虽然在选日方面有一些细微的讲究,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放生对象方面没有确定的动物种类可言,因为藏族人普遍认为小到蛔虫,大到大象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一样的平等,故在寻找放生对象上也不能偏袒于某一动物,而是本着不分大小,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做放生.三,放生的功德藏族人皆认为放生就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于放生.凡放生者,都得四果功德:放生之异熟果者,解脱三恶趣痛苦,其下等发心,放生量少,能转于人道,中等发心,放生量也为中品,能转于欲界天,若上等发心,放生量极多,则转生色界,无色界,渐次脱离轮回苦海,放生等流果分二:一感受等流果者,将来生生世世转为长寿无病者;二同行等流果者,未来的人身时,喜欢断杀放生,具足慈悲善心,行持殊胜菩萨道;放生的增上果者,放生者将来不转生于深渊险地,转生之境,全是乐意美境,具有饮食花果等;放生的士用果者,一切生世中,增上所放生之善德【4】.佛经中有这种说法"万法之根本乃为生命"【5 同时 ,引为可观的一点是佛教认为戒杀生是佛教第一要戒(根本),佛教戒律分为两大类,即止持戒与作持戒,前戒是禁止杀生,后戒是在不杀生的基础上保护众生生命.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生命而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生命更重要,更宝贵.如果有人赐予他众生命,也就赐予了对方所有的幸福.比如说;我们买下一头或一只屠夫刀下的牛或羊将其放生之后,假如它以后可以活七,八年,那么就说明,我们这次不仅给予了它重生的机会,在直至它临死为止的数年当中,它所享受到的,就它自己而言的所有幸福,也都是我们给予的.因为万法的根本就是生命,如果这头牛或这只羊失去了生命,就不可能有幸福可言.只有在生命能够延续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所谓的幸福.同样,在一个人即将死亡之际,如果让他在自己的生命与全世界的所有财产之问进行选择,他肯定会选择自己的生命.因为如果保不住生命,全世界的财产都毫无价值可言.因此,佛陀才谆谆地告诫后人"诸布施中,放生第一"【61.如同戒杀的功德一样 ,如果作了无畏布施(放生) 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情况下,死后立即可以投生为天人.若希望能享用轮回世间的圆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向,便可以随己所愿.总之,戒杀放生的功德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各种各样的心愿.因为这种功德是不可估量的,不管怎么回向发愿,都必定可以成就.凭心而论,我们每个人虽然不能完全根绝自身的欲望,但在故意杀生以及跟杀生直接有关的饮食习惯方面,我们必须要有知足之心,满足之意且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要得寸进尺,做出戕害生灵,荼毒生命之事.四,放生的意义放生的意义可概括为这么八个字——爱惜生命,远离威胁.生命是宝贵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之花开得绚丽多彩,生活能够幸福安乐,一旦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保护.人类如此,动物等一切生命无不如此.无论从佛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生命都是平等的,国王或乞丐,乃至蝼蚁,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如今,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Ft 益成为资金,技术和人才汇集的重要条件,成为每个国家及每个地区竞争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动植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类很多,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人类几十年来对大自然的破坏远甚于几万年来的自然演变.尽管科技的发展Ft 新月异,物质文明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远远赶不上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我们的世界将变得很可怕,可怕的不只是动物的痛苦与死亡,而是人们丧失了同情与悲悯.如果我们没有了怜悯心,而只是为了随顺一些人去杀害生命,这就等于泯灭自己的良心,完全丧失了慈悲心.总之,无论是权贵名流,还是黎民百姓,若残忍地杀害生命,那么他就是一个恶人.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凡是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我们不妨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每个人在来到世上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地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爱好.比如说,有些人因为贪图钱财,而愿将体力,青春,以及干载难逢的人间岁月等所有的一切,都花费在追逐金钱的"事业" 之中 ;有些人因为崇尚地位,为了赢得高官厚爵,宁可舍弃包括辛苦换来的钱财在内的所有一切;另有一些人却垂青于名声,为了名满天下,流芳百世,又置钱财,地位于不顾.尽管每种人都各有图谋,但愿意为了金钱,地位与名声而付出生命的情况却异常罕见.由此可见,对于所有人来说,生命的价值都是极其珍贵的,一切世间万法均无法与之比肩.我们应该明智,专注地珍惜和爱护大自然,不要再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充耳不闻,也不要仅仅将环保口号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付出实际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尽己所能地能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躬亲实践的来改善周围的环境,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整个人类的明天,我们不能再熟视无睹,漠然旁观.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藏族的放生习俗,不仅满足了放生者本人所信奉的行善意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自发性地形成了"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万物一体,皆有生命","天人合一" 式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行为方式.从而使藏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由于一千多年的佛教信仰,藏族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都深受佛教"不杀生","爱护生灵"," 放生" 等慈悲,平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呈现出了一种浓郁的佛化生活的行为方式与自觉保护生态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