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桥垃圾中转场环评报告.doc
49页县****镇蔡桥垃圾中转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县****镇蔡桥垃圾中转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县****城市管理大队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县****镇双塔路****城市管理大队联系************邮政编码********建设地点****县****镇蔡桥村立项审批部门****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20080081号服务联系单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8022)建筑面积(平方米)701征地面积(平方米)1999.80总投资(万元)3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0%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为解决****镇蔡桥村、东方村、龙桥村陡门头自然村、江北街居委会等地的生活垃圾中转问题,****城市管理大队拟在****镇蔡桥村建设垃圾中转场拟建垃圾中转场征地面积1999.80m2,建筑面701m2,日中转垃圾300吨根据《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91)对垃圾中转场规模的划分规定,本项目属中型规模建设内容包括垃圾压缩房、环卫工人宿舍、车辆修理间等。
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本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项目业主单位——****县****城市管理大队委托,****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承担此次****镇蔡桥垃圾中转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4、《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93、HJ2.2-2008、HJ/T2.3-93、HJ/T2.4-1995);6、《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12);7、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10);8、环境保护部第5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1);9、《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3.6);10、《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9.1.1);11、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4.3.1);12、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13、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监测、统计和考核四个办法的通知》(浙环发[2007]57号);14、《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47-91);15、****县发展和改革局服务联系单(编号20080081)16、****县****城市管理大队环评委托书;17、业主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三、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县****镇蔡桥垃圾中转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县****城市管理大队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地点:****镇蔡桥村建设规模:总建设面积701m2,日处理垃圾300吨四、项目周边环境项目东侧为****县****脊柱病研究所,南侧为寺庙清音堂,西侧为临时建筑,北侧为绿化用地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征地面积:1999.80m2总建筑面积:701m2建筑占地面积:326m2建筑密度16.3%容积率:0.35六、主要设备本项目主要设备为3只容量12m3的垃圾压缩箱七、公用工程1、给、排水拟建项目用水接自市政供水管网,项目废水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后排入瓯江2、供电项目供电系统采用市政电网3、附属配套设施本项目设有环卫工人宿舍,但不设食堂八、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工作制度为每日一班制,每班八小时;垃圾中转场劳动定员10人本项目设有环卫工人宿舍,项目建成后,除该中转场的职工外,****镇其他的环卫工人也将在宿舍内住宿,总住宿人员约60人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属新建项目,因此,不存在原有污染情况与环境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质****镇位于浙东南褶皱带****-临海拗陷区的东南部。
大部分地层属下白垩统永康群朝川组岩性下部为一套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上部为酸性火山碎屑岩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形成镇西北部、东北部陡崖风景地貌镇南部、中北部属第四系地层,沉积类型以洪冲积、冲积为主,岩性结构松散,在江河口发育为冲海积层镇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褶皱构造不明显,清水埠-三江-乌牛东西向断裂带由挤压带、节劈理带组成,呈带状分布镇境内的麻山、胜美尖属破火山,为早白垩世火山构造2、地貌****镇主要为平原和丘陵低山组成区地势西北、东北高,中部和南部低,可划分为四个地带东北部山区,系北雁荡山侵蚀-剥蚀山地、丘陵,括苍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一个分支,也是中雁荡山脉的延伸部分胜美尖是全镇最高峰,海拔563m中北部为楠溪江冲积而成,主要为黄田部分平原,面积较大,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于精耕细作,是重要的粮产区西北部山区,系括苍山脉****县山系之南支脉,以低山丘陵为主主要山峰有西北-东南走向的永宁山,位于原****镇与黄田镇交界处的蒲瓜尖为全镇第二高峰,海拔556m南部是瓯江和楠溪江冲积平原地处永宁山与瓯江之间的江北平原和三江平原合称****平原土壤丰肥,水网密布,是****县的“火粮仓”,也是****市粮食基地之一。
位于瓯江北面、楠溪江口西边的龟山、蛇山为古老低丘,重峦叠翠,风光秀丽,为****镇重点浏览区3、气候气象****镇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常年平均气温在17.85℃,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8.0℃;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41.3℃(2003年7月16日),极端最低气温-8.2℃(1963年1月8日)年平均最高气温21.9℃,年平均最低气温14.8℃气温南高北低,镇区气温较高,北部山地气温较低镇的初霜日期为12月1日左右,终霜日期为2月21日左右,无霜期282天镇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雨量约1800mm,最大年降水量2953mm,最少年降水量1113.1mm;最大日降水量404.7mm降水季节趋势夏显冬干,相对集中于春、夏两季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6月的梅雨季节和7-9月的台风暴雨期,常形成大雨、暴雨等强降水过程镇多年平均降水大于25mm的有18.1天;多年平均降雪4.3天年平均积雪1.5天,主要在镇西北、东北部山地区内多年蒸发量为1310.5mm,蒸发强烈期为7-9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年平均无霜期为275天全年主导风向: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仿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
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4、水文瓯江流经****镇的最大河流,源头大溪、小溪分别发源于洞宫山脉百山嘴及其东北侧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干流长388km,流域面积17900km2,流经丽水、****东流入海,年平均流量486m3/s,年平均输沙总量245万吨镇是它的下游,境内水流缓慢,落差极小,江宽800m至2500m不等枯水期最窄处宽约600m瓯江下游汇合楠溪江等河流向东南注入东海江口至坷仁为同受径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规则平日潮感潮河段,长达78km镇境内坡度平缓港属规则半日潮,潮汐显著,感潮河段长达76km,潮位特征(吴淞基准面):平均海平面: 2.19m平均高潮位: 4.40m平均低潮位: 0.11m平均潮差: 3.52m平均涨潮历时: 4.44h平均落潮历时: 7.41h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社会经济****镇地处****县南部,楠溪江与瓯江交汇处,与****市区隔瓯江而望,总面积136.3km2。
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东瓯王就在此建都立城镇为****县工业重镇,工业比较发达,工业门类众多,配套齐全,形成民阀门、泵类、服装、皮鞋、五金五大支柱产业,产品辐射全国各地有乡镇企业4953家,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142家获得了中国百强乡镇、“中国泵阀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等称号,被誉为“****浦东”镇下辖7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128760人,总户数38824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6.81亿元,增长25%,农业总产值8182万元,财政总收入12.01亿元,同比增长25.2%,农民人均纯收入13518元2、****镇总体规划《****县****镇总体规划》(2007-2020)由****镇人民政府组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县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镇总体规划始于1993年,2002年对原总规设计方案进行修订2007年8月,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省市专家领导和县有关部门人员对该镇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会审,通过了规划成果2007年12月2日,****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该规划新的总体规划规划区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城镇性质为****中心区的组成部分,****县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山水特色的滨江宜居城镇。
2010年全镇人口3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万人,城镇化率88%;远期2020年全镇人口4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万人,城镇化率97%规划****镇形成“一个镇区,两条轴线,四个组团”的整体空间格局,全镇73个行政村划分为中心片区、黄田片区、三江片区和罗东片区4个片区依托阳光大道-****大桥-江东大道和瓯江大道(现104国道)-清花东路-阳光东路(阳光大道东段)-41省道两条轴线,发展为带形城市;依照地形将规划建成区划分为四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三江组团、黄田组团和罗东组团:楠溪江西岸104国道以南为中心组团,居住人口24万人,中心组团西部地区以制造业功能为主,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生活居住功能;楠溪江东岸南部为三江组团,居住人口4.0万人,主要布置商务、会展、高级宾馆酒店和商业设施,重点发展高级商务功能;楠溪江西岸104国道以北地区为黄田组团,居住人口9.5万,依托****火车北站、****绕成高速公路发展交通服务功能,同时适当发展生活居住功能;楠溪江东岸北部为罗东组团,居住人口2.5万,规划发展度假休闲服务功能,同时建设地方特产交易市场交通方面将建设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将建设****、黄田2座水厂、****、黄田、三江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50万伏变电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