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分析与矫正.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42170522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8.6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分析与矫正重庆市沙坪坝区方堰塘小学校陈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个别的学生对某些问题习惯性地回答“我不会做”、“好难哟,我不懂”,他们是真的不会、不懂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问题有的他们的确不会,但是大多数的问题只要他们思考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的他们为什么会不经过思考就习惯性的回答自己不会呢? 究其原因是他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 9 6 7 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是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后,在面临同样或类似情景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如果学生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得到矫正,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好呢? 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 学生还小,有了这样的心理与行为不可怕,可以矫正,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一旦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没有得到矫正,将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矫正学生“习得性无助感”是十分重要的一、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原因在小学阶段,每个班上都会有后进生,这些学生往往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破罐子破摔。

      他们是师长眼中典型的屡教不改、无可救药的“厚脸皮”、“老油条”老师提到这些学生时,往往是摇头、叹息甚至是抱怨、愤怒但是,许多老师却没有认真想过,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成为后进生,是他们的智力有问题吗? 当然有的是智力因素的问题,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智力因素的问题毕竟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成为后进生可能是因为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我们应该怎样让有“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进步呢? 笔者认为这时单纯的给学生是不行的,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帮助并不大,只有矫正了学生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要矫正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就要知道形成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是怎样形成的 一) 不当的评价,产生消极的认知无助感其实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这时的他们对一切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那时的他们是不怕失败的只是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渐渐地,他们对于学习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怕不能顺利地完成,老师会批评,同学会嘲笑,父母会责骂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反正自己不管多么努力永远都不能成功,因而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的努力。

      同时多数教师和家长往往把最后的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个天平上4 2 3评价,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使得一些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二) 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知无助感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往往各门功课成绩都不好.这些因素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要改掉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可是这些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总是频繁的被父母斥责“你怎么这么笨”,在每次作业中总是频繁地体验到挫折,在各种考试中总是频繁的体验到挫折如:每次在家里做了家务,总是被父母斥责做错了;每次的作业错很多,几乎没有几道是正确的: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好,和成绩好的人一比更是差很大一截他们的成绩不好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家长的责骂,各种“好事”也总是和他们绝缘,渐渐地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不是学习的材料,不管怎样努力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一开始就放弃了自己,有的学生曾经努力想改变自己样样不如人的状况,付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努力。

      但是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虽然付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努力,但是还是不如他人,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肯定,依然要受到惩罚和批评这更加深了他们对失败的体验,同时也加速了对自己的能力、智力等产生的怀疑,对学习产生的无力感,随着这种挫折感的长期积淀,学生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此时,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家长的责骂也更加剧烈了,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也就逐渐形成了二、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措施挫折和打击对有的学生来说是获得成功的历练,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会积极勇敢地迎接,分析失败的原因,努力地去克服困难而有的学生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后却灰心丧气、沮丧消沉甚至是从此一蹶不振,成为永久的后进生,他们在这些挫折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矫正这部分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挫折教育适度,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r现在的评价要求老师尽量多鼓励学生,于是有的老师和家长就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求学阶段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到了社会上、工作中往往不能承受挫折和打击,因此许多的老师和家长提倡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这种想法笔者认为并没有错,但是老师和家长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产生了偏差。

      如,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狠狠地批评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甚至认为,不管对错,多批评少表扬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老师和家长这种有偏差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频繁的体会到了挫折,大多数学生在频繁的挫折中丧失了自信心,渐渐地对学习和各种活动缺乏了热情,害怕犯错,对学习和各项活动产生了畏惧退缩行为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努力做了,得到的不是老师和父母的表扬,而是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和责骂,还不如不做长期让学生体验挫折和打击,最终的结果就让学生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这样的后果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一定要适当我们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应该适度,不是说不能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毕竟学生不可能不遭受挫折,正确的做法是在挫折教育中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学生的不正确归因导致了认知和行为的无助,根据归因理论可知,个体的归因倾向是可以改变的在“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四个阶段4 2 4中,认知阶段是我们最容易控制的,同时它也是“习得性无助感”形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良好、客观的认知习惯是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重要途径在生活和学习中,首先,老师和家长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和其他人一样聪明,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当学生通过努力成功了,及时让学生总结出,努力了就会成功.其次,当学生努力后还是失败了时,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往往会遭受许多的挫折,我们在这些挫折和打击面前不应该灰心丧气、沮丧消沉,一蹶不振,只要继续努力会成功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除了努力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挫折,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

      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等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面对挫折时就会有办法应付,防止学生产生无助感,矫正学生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 二) 给予积极评价,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小学阶段中,教师往往注重结果性评价,如批评某某孩子的画跟老师画的不像,某某孩子没有另一个孩子考得好,而不知道某某孩子的这幅画对于他本人而言是多么大的进步,没考好的孩子小朋友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认真.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是矫正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最有力手段一般来说,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客观、完善的自我意识,这时他人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因此老师一定不要轻视评价对学生的影响老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鼓励和支持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努力发现并有力的肯定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坚信“我不比别人差,只要我努力了总有一天能超越学习能力好的同学”对学生来说,点滴的进步都是他们加倍努力的成果,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把后进生和优等生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无视他们的点滴进步,轻视他们的点滴进步。

      那样做只会让学生产生不管自己怎样努力,都不会成功的消极认知、无助感老师和家长要作“有心人”,留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大力表扬和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努力的成果,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超越自己,超越了自己就是很大的进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就能对自己充满自信,逐步改变对自己的不好的自我评价,达到对无助感的控制之目的,矫正“习得性无助感” 三) 提高家长的认识,发挥家长作用家庭也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评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是巨大的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支持和鼓励学生,会让学生充满自信;相反家长一味的批评学生,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自己首先就放弃了自己重庆还有许多的农村小学,这部分学校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没有正确的方法,当孩子失败了,只是单纯的打骂,这更加深了学生对失败的体验,让孩子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学校应该和社区联合4 2 5起来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给他们正确的教育方法,让他们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失败,在学生失败的时候及时的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克服困难,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总之,搿习得性无助感”容易在学生多次遭受失败和挫折后产生,这种无助感产生以后对学生的学习将会有极大的损害.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应积极地矫正,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成就期待,只要我们相信没有不能改变的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远离无助感,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完全可以矫正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