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超文本_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_陈定家.pdf
17页超文本”的兴起 与网络时代的文学陈 定 家“文本”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不少传统文本具有“超文本”性,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方式更大程度地唤醒了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 “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在令人难以想象的赛博空间里,网络文学所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交织着欣喜与隐忧— — — 它异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充满陷阱与危机 “超文本”的崛起不仅是当代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而且也是理解文学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时代大势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正在悄然地改写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关键词 超文本 网络时代 文学 发展 危机作者陈定家, 1962年生,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进入新世纪以来,起于青萍之末的网络风潮,悄然演化成天落狂飚之势,径直把我们带进一个“数字化生存”的世界毫无疑问,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写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话。
就文学这个以神话奠基的审美王国而言,一经网络介入,便立刻引发了大河改道式的族类迁移和时空跳转千百年来辉映人类心灵世界的流岚虹霓,正被虚拟为诗意灵境中电子赋魅的天光云影在整个审美意识领域,“网络文学”的“生成与生长”以及“超文本”的“兴起与兴旺”,已经成为文学世纪大转折的根本性标志 “超文本”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中外文论与批评界一个开坛必说的“关键词” 但无庸讳言,对“超文本”这个从数字技术领域引入的新概念,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仍缺乏应有的人文烛照和审美关怀,中西贯通、文理兼容的诗学化深度阐释更为少见可以说,“超文本”的兴起已成为网络时代文学研究最迫切的课题之一,因为“超文本”研究已成为理解文学图像化、大众化、肉身化、快餐化、博客化、化等时代倾向的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纵观文本发展史,从陶塑、骨雕、铜铸、缣文、帛书的文字形态到印刷文本的“粉墨登场”,由“泥与木”到“铅与火”再到“光与电” ⋯⋯ 在经历了一系列渐变与突转后,整个“表意”家族正经历着从A到B ,即原子(Atom)到比特(Bit)的快速跃迁,一个全新的“超文本”世界轰然洞开在这里,“超文本”鼻祖范瓦纳意在借“机”拓展人脑联想功能之“所想”几成现实;克罗齐所倡导的艺术与语言的“同一化”也不再是梦幻,“人人都可以是作家”;雅可布森所谓的“支配因素”与“辅助因素”之间的张力空前增长;普通读者也可以像诗人一样·161·在瑞恰兹所描述的各类“冲动”之间建立“稳定的平衡状态”,“写读互动”也成了“博客”们的日常游戏;罗兰 · 巴尔特所预言的理想化文本的许多特性基本上都已变成诗学常识;⋯⋯ 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超文本”在催生大众审美狂欢的同时也制造了惊人的文化垃圾。
按照“超文本”理论家乔治 · 兰道的说法,数字化“超文本”只不过借助网络技术的帮助,完成了结构主义以来文本理论家与批评理论家的设计而已,为“超文本”提供标志性特点之一的“超链接”(hyperlink)其实并非从天而降的神赐妙品,它的核心内容早已存在于巴尔特、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等人的文本理论中它在实现前人梦想的同时也为今人带来了新的难题目前,中国文论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远未达到国际水准,虽已出现了《超文本诗学》 、《网络文学本体论》 、 《网络叙事学》等重要著作,但总体上仍处于理论建构的起步阶段当然,“超文本”及其相关研究毕竟只是蓓蕾初放的新鲜事物,从崭露头角到渐成气候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但目前已不难看出,随着“超文本”的日益普及,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革命,相关研究也处在风生水起的关口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有理由得出了这一结论 — — —“超文本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虽然目前多数人一时还难以真切地看到太多的动人景观,但已很少再有人怀疑,在这个“桥梁”的另一端确实存在着一个异彩纷呈、前景无限却又危机四伏、处处陷阱的全新世界一、传统文本的“超文本”性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造诗机器”和“取消文学产权”等思想相当盛行,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构想令人神往。
当时法国一个名为Oulipo (Ouvroir de Litterature Potentielle ,意即“潜在文学的开启”)的文学团体十分活跃,这个团体大胆地尝试过各种异想天开的“自动写作”的文学实践其中,特里斯坦 · 查拉(Tristan Tzars)“制造一首诗”的建议就令人难忘:拿一张报纸/拿一把剪刀/在这张报纸里选一篇文本,长度和你要写的诗相当/剪下文本/然后仔细剪下这篇文本里的每一个词,把它们装进一个包里/把包轻轻地晃一下/然后依照字条从包里取出的顺序,把它们一张一张地拿出来/精心的把它们粘起来/你要的诗就成了①这种荒谬不经的“造诗”方式,让人联想到当下网络语境中流行的“恶搞”,对这种“歪门邪道的艺术”大约一笑置之足矣但假如我们联想到中国甲骨文时代那些历史风云人物求神问卦的情形,或者“计算机写作软件”的运行原理,我们就有理由对查拉疑似亵渎缪斯的“剪贴诗学”另眼相看了众所周知,文字作为文本的“细胞”,原本就隐含着文本的众多特征,特别是中国文字所包蕴的天然诗性基因和“细胞”间的亲和力,使汉语文本具有超强的结构张力和意义弹性查拉也许想不到,他的“建议”于汉语竟然比法文更为适用例如,同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周策纵写过一首“字字回文”的回文诗,足以将查拉的“剪贴诗学”演绎成一种“造诗经典” 。
回文诗原作由如下20字组成一个封闭的圆环,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排版方便,这里暂且斩断“圆环”,将其一字铺开: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这20个字,不管从哪个字起头,也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只要每5个字一句,顺序读来,正反都是一首五言绝句:·261·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① 蒂费纳 · 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72页1.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2.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3.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40.荒渡斜舟绕,乱沙白岸晴,芳树椰幽岛,艳华月淡星除了汉语外,不知世界上是否还有其他语言能够如此“回文”?尽管笔者知道英语中也有大量有趣的“回文”,例如一句有关拿破仑生平的妙语就可以倒过来读: ELBA SAW I WAS A2BL E但由于英文的音、形、义、性、数、格等的行文要求极为刻板,因此,字字回文断无可能叶维廉认为,在这首诗里(或应说在这40首诗里) ,读者已经不能用“一字含一义”那种“抽思”的方式理解作品了;每一个字像实际空间中的每一事物,都与其附近的环境保持着线索与关系,这一个“意绪”之网才是我们接受的全面印象。
尽管回文诗中的语法是极端的例子,但不能否认,在适度解放的情况下,中国古典诗的语法,利用“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说明的线索与关系”,而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由他们直接参与和感受的“如在目前”的意境①其实,中国古典诗歌这种打破语法规则的现象绝不只限于回文诗,叶维廉一再声称周策纵的回文诗只是“极端的例子” 但实际情况是,类似于回文诗式的超越语法规则的非逻辑性、非顺序性特征,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十分普遍而且形式多样有论者认为,中国诗歌文本的奇异变化就如万花筒般令人目不暇接:“婉转雅致的集字诗” 、 “点铁成金的借句诗” 、 “争奇斗艳的地名诗” 、 “机敏奇巧的神智诗” 、 “傲然耸立的宝塔诗” 、 “峰回路转的叠翠诗” 、 “晴空展翅的飞雁诗” 、 “缭绕升腾的火眼诗” 、 “旋乾转坤的盘中诗” 、 “颠倒成文的回文诗” 、 “妙趣横生的数字诗” 、 “璀璨夺目的嵌字诗” 、 “五彩缤纷的谜语诗” 、 “万水归宗的同尾诗” 、 “奇异幽雅的竹叶诗” 、 “玉盘落珠的叠字诗” 、 “柳暗花明的巧转诗” 、 “嬗递顶针的连环诗” 、 “珠联璧合的连珠诗”②⋯⋯ 优秀的诗篇如同串串珠子,闪烁着耀眼的五光十色,真是斑斓纷呈,妙处难与君说!所谓字字珠玑,打散了还是珠玑。
当然,笔者并不认为周策纵的回文诗是诗之极品,相反,这样的回文诗充其量只是古已有之的文字游戏而已,说到底也只是20个可以勉强读成类似诗句的汉字不过,说回文诗是游戏之作也没有贬低的意思其实很多回文诗是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之间的唱和就有一些是精彩的回文诗,如陆龟蒙的《晓起即事寄皮袭美》 大文豪苏轼平生写过不少游戏之作,如《纪梦》就是一首回文诗:“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图小碾斗晴窗 ”这首诗倒过来读似乎更有东坡神韵,特别是“缸倾酒尽落花空”一句,曲尽其妙地描摹出诗人豪饮过后的莫名惆怅之态,悲欣莫辨,倒转回环,如醉如梦,颇有太白遗风周策纵说自己的诗“妙绝世界”,大约妙在字字回文上,但周诗的“一串珠子”却始终未被打散如果打散周策纵的“念珠”,将其重新组合,必然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结果如将已有的40首诗歌的第一、三句顺读为第一、二句,将第二、四句倒读为第三、四句,便又可读出40首第三、一句顺读为第一、二句,将第四、二句倒读为第三、四句,便又可读出40首如果按照查拉的“剪贴诗学”规则,打破平仄、押韵和文从字顺的限制,将有多少“新作”问世呢?计算结果是“20的阶乘(20 !)”,即可以“剪贴”出20×19×18×17×⋯×5×4×3×2×1首“新诗” 。
这显然是个令人震惊的天文数字·361·“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① ②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 1992年,第27—28页 林戈编《诗趣趣诗 — — — 奇妙的中国诗林之旅》,文联出版公司, 1999年,第1页也许这类捣碎又重塑的文字游戏离真正的文学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就结构意义而言,我们常说的“解构”与“重构”其实也正是这样的文本游戏我们注意到,“解构”与“重构”传统诗文,一直是骚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游戏,直到今天仍然大有“玩家”,而且还有“大玩家” 如王蒙就是一个把玩“解构”与“重构”游戏的“顶尖高手” 王蒙在《双飞翼》一书题记中说自己 — — — 心有“双飞翼”,迷醉诗与文痴情《红楼梦》,着魔玉谿生他多次强调自己半生钟爱李商隐,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尤其是《锦瑟》 他说自己“也不知中了什么魔,心里老是想着《锦瑟》,在读书上发表了两篇说《锦瑟》的文章 ⋯⋯ 仍觉不能自已 ”他默诵《锦瑟》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感到这些字、句、词在自己脑海里“联结、组合、分解、旋转、狂跑”,开始了布朗运动,于是出现了以下同样的七言诗:锦瑟蝴蝶已枉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明月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全是使用《锦瑟》里的字,基本上用的是《锦瑟》里的词,“虽略有牵强,却仍然可读,仍然美,诗情诗境诗语诗象大致保留了原貌 ”①在王蒙先前发表于《读书》的两篇文章中,他已多次操演过这样的文字游戏:把《锦瑟》诗的字句彻底打乱,然后将其重新组合,他将这种文本的解构与重构戏称为“颠倒锦瑟” 除了前面引用的一首“王记”锦瑟诗外,王蒙还别出心裁把《锦瑟》改编成如下绝妙的长短句: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此时一弦一柱,只是有珠泪,华年已作者依据《锦瑟》编撰的对联同样颇有雅意: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王蒙的这些将微型文本改头换面的小把戏,表面看来只能限于篇幅较小的文本中,但实际上也存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