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呼吸和体温.ppt
62页第五章第五章 呼呼 吸(吸(respiration)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肺通气肺通气肺换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组织换气外外呼呼吸吸内内呼呼吸吸呼呼吸吸 意义:摄取意义:摄取O O2 2、、排出排出COCO2 2 第一节第一节 肺通气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pulmonary ventilation))(一)肺通气的动力(一)肺通气的动力1 1、呼吸运动、呼吸运动J主要(辅助)呼吸肌主要(辅助)呼吸肌J原始动力原始动力平静呼吸平静呼吸((eupneaeupnea))用力用力(加强加强)呼吸呼吸((labored breathinglabored breathing))腹式呼吸腹式呼吸((abdominal abdominal breathingbreathing))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thoracic thoracic breathingbreathing)) 胸、腹式联合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强度强度)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吸气运动吸气运动((inspirationinspiration))呼气运动呼气运动((expirationexpiration)) 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原理1 1))肺内压肺内压((intrapulmonary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pressure))((((1 1 1 1)肺泡内的气体压力称为肺)肺泡内的气体压力称为肺)肺泡内的气体压力称为肺)肺泡内的气体压力称为肺内压内压内压内压((((2 2 2 2)特点:周期性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使肺使肺使肺使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产生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产生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产生内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产生气体压力差。
气体压力差气体压力差气体压力差 ((((3 3 3 3)是肺通气的)是肺通气的)是肺通气的)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直接动力直接动力 ----------------临床肺复苏临床肺复苏临床肺复苏临床肺复苏 2 2、肺内压和胸内压、肺内压和胸内压2 2 2 2)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intrapleuralintrapleuralintrapleural pressurepressurepressurepressure))))((1 1)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的压力,常低于常低于大大 气压,简称胸内负压气压,简称胸内负压 ((2 2)特点:周期性变化特点:周期性变化 ((3 3)前提:)前提:潜在密闭腔隙潜在密闭腔隙4 4)成因:胸膜腔内压)成因:胸膜腔内压 = = 肺内压-肺回缩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肺回缩力((5 5))生理意义(作用)生理意义(作用)::(1)(1)使肺处于扩张状态;使肺处于扩张状态;(2)(2)使肺能随胸廓扩大而扩张。
使肺能随胸廓扩大而扩张3)(3)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6 6)临床:气胸)临床:气胸 小结:小结:小结:小结:呼吸肌的舒缩所引起的胸廊容积变化是导致肺内压呼吸肌的舒缩所引起的胸廊容积变化是导致肺内压呼吸肌的舒缩所引起的胸廊容积变化是导致肺内压呼吸肌的舒缩所引起的胸廊容积变化是导致肺内压改变的改变的改变的改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而肺内压改变与外界大气压之间,而肺内压改变与外界大气压之间,而肺内压改变与外界大气压之间,而肺内压改变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的压力差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直接动力直接动力因此,呼吸肌因此,呼吸肌因此,呼吸肌因此,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的舒缩是肺通气的的舒缩是肺通气的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始动力原始动力原始动力原始动力胸膜腔负压胸膜腔负压胸膜腔负压胸膜腔负压的存在,的存在,的存在,的存在,则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使其随胸廊的运动而张则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使其随胸廊的运动而张则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使其随胸廊的运动而张则能保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使其随胸廊的运动而张缩,是使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
缩,是使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缩,是使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缩,是使原动力转化为直接动力的关键 ((二)肺通气的阻力二)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阻力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约占总的约占总的70%%)胸廓胸廓 肺肺惯性阻力惯性阻力气道阻力气道阻力粘滞阻力粘滞阻力 1 1、弹性阻力、弹性阻力 ((1 1)肺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 1)1)来源:肺泡表面张力来源:肺泡表面张力 ( (约占约占2 2//3) 3) 肺弹性纤维弹性肺弹性纤维弹性 回缩力回缩力( (约占约占1/3 )1/3 ) 2 2)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肺泡表面张力与肺泡 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 A.A.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趋于缩小的力趋于缩小的力 B.B.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ulmonary surfactant)) a.a.源自源自肺泡肺泡ⅡⅡ型细胞型细胞 b.b.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主要成分是 二棕榈(软脂)酰卵磷脂二棕榈(软脂)酰卵磷脂((dipalmitoyldipalmitoyl lecithin, lecithin, DPLDPL或或 dipalmitoyldipalmitoyl phosphatidylphosphatidyl cholinecholine, , DPPCDPPC)) c.c.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d.生理功能生理功能::①①减小吸气阻力减小吸气阻力, ,利于肺的扩张;利于肺的扩张; ②②防止肺水肿;防止肺水肿; ③③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e.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与临床与临床 早产儿早产儿 肺不张和肺水肿肺不张和肺水肿 严重休克严重休克 肺气肿肺气肿 桶状胸桶状胸2 2、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呼吸道阻力:摩擦力,称气道阻力,最重要呼吸道阻力:摩擦力,称气道阻力,最重要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哮喘急性发作哮喘急性发作R气气∝1/V∝1/V气气R气气∝∝层流层流/ /湍流湍流R气气∝1/r∝1/r4 4( (呼吸道半径呼吸道半径) )跨壁压跨壁压肺实质对呼肺实质对呼吸道管壁的吸道管壁的外向放射状外向放射状牵引牵引神神经经因因素素调调节节化化学学因因素素影影响响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一)肺容积和肺容量(一)肺容积和肺容量1 1、肺容积、肺容积1 1)潮气量:)潮气量:0.4-0.6L0.4-0.6L2 2)补吸气量:)补吸气量:1.5-2.0L1.5-2.0L3 3)补呼气量:)补呼气量:0.9-1.2L0.9-1.2L4 4)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2 2、肺容量、肺容量1 1)深吸气量)深吸气量2 2)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功能残气量的生理意义:功能残气量的生理意义:缓冲肺泡内缓冲肺泡内P PO2O2、、P PCO2CO2急剧变化,利于气体交换正常进行。
急剧变化,利于气体交换正常进行3 3)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和用力( (时间时间) )呼气量呼气量( (肺活量肺活量) )(1)(1)肺活量肺活量JJ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呼出的最大气量JJ成男均约成男均约成男均约成男均约3.5L3.5L3.5L3.5L,,,,成女均约成女均约成女均约成女均约2.5L2.5L2.5L2.5LJJ意义:肺静态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意义:肺静态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意义:肺静态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意义:肺静态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JJ特点:个体差异较大,只宜作自身比较特点:个体差异较大,只宜作自身比较特点:个体差异较大,只宜作自身比较特点:个体差异较大,只宜作自身比较 (2)(2)用力用力( (时间时间) )呼气量呼气量( (肺活量肺活量) )J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尽快呼气,第快呼气,第1 1、、2 2、、3s3s末呼末呼出气量占其肺活量的百分出气量占其肺活量的百分数J正常值:正常值:8383%%、、9696%、%、9999%%J意义:肺动态通气功能的意义:肺动态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重要指标J特点:既反映肺活量又反特点:既反映肺活量又反映呼吸阻力的变化。
映呼吸阻力的变化4 4)肺总容量)肺总容量(二)肺通气量(二)肺通气量1 1、每分肺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J每分肺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 = = 潮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频率J约为约为6.0-9.0L/min6.0-9.0L/min2 2、每分最大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三)肺泡通气量(三)肺泡通气量 J每分钟吸入每分钟吸入肺泡肺泡的的新鲜空气量新鲜空气量,一般能与血液进行气,一般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也称有效通气量体交换,也称有效通气量J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 (= (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呼吸频率J适当的深、慢呼吸最为经济有效适当的深、慢呼吸最为经济有效 无效腔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生理无效腔 第二节第二节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 肺肺 换换 气气 组织换气组织换气 一、气体交换原理一、气体交换原理 ( (一一) )气体分压差气体分压差- -气体交换动力气体交换动力 分压高分压高 分压低分压低 张力:液体中的气体分子逸出液体的力。
张力:液体中的气体分子逸出液体的力表表表表5-25-25-25-2海平面空气、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各种气体分压海平面空气、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各种气体分压海平面空气、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各种气体分压海平面空气、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各种气体分压 mmHg mmHg mmHg mmHg ( ( ( (kPakPakPakPa) ) ) ) 空空空空 气气气气 肺泡气肺泡气肺泡气肺泡气 动脉血动脉血动脉血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静脉血静脉血组组组组 织织织织 PO PO PO PO2 2 2 2 PCO PCO PCO PCO2 2 2 2 159159(21.2)(21.2)0.3(0.04)0.3(0.04)104104(13.9)(13.9)4040(5.3)(5.3)100100(13.3)(13.3)4040(5.3)(5.3)4040(5.3)(5.3)4646(6.1)(6.1)3030(4.0)(4.0)5050(6.65)(6.65)( (二二)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溶解度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溶解度气体扩散速率气体扩散速率∝∝分压差分压差 · · 溶解度溶解度/ /分子量平方分子量平方根根相同分压差下,气体扩散速率相同分压差下,气体扩散速率 COCO2 2>O>O2 2 21 21倍倍正常情况下,气体扩散速率正常情况下,气体扩散速率 COCO2 2>O>O2 2 2 2倍倍临床上,缺临床上,缺O O2 2比比COCO2 2潴留更为常见潴留更为常见 (三)扩散面积和距离(三)扩散面积和距离(四)温度(四)温度 气体扩散速率气体扩散速率∝∝ 扩散面积扩散面积××气体分压差气体分压差××气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扩散距离扩散距离××相对分子质量平方根相对分子质量平方根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一)肺换气肺换气 肺泡气肺泡气 肺毛细血管静脉血肺毛细血管静脉血(二)组织换气(二)组织换气 体循环毛细血管动脉血体循环毛细血管动脉血 组织液组织液呼吸膜呼吸膜O O2 2COCO2 2COCO2 2O O2 2真毛细血管壁真毛细血管壁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一)呼吸膜(面积和厚度)(一)呼吸膜(面积和厚度)1 1、呼吸膜特性:通透性高、呼吸膜特性:通透性高2 2、气体扩散速率、气体扩散速率∝∝呼吸膜面积呼吸膜面积/ /厚度厚度(二)肺通气/血流比值(二)肺通气/血流比值(V/Q)(V/Q)1 1、概念: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概念: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比值2 2、正常值:、正常值:0.840.843 3、意义:气体交换效率最高、意义:气体交换效率最高4 4、、V/QV/Q变化对肺换气的影响变化对肺换气的影响V/QV/Q变化变化V/Q>0.84V/Q>0.84V/Q<0.84V/Q<0.84肺泡无效腔增大肺泡无效腔增大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效率降低效率降低 ( (肺泡血流量减少肺泡血流量减少) ) ( (肺泡通气不良肺泡通气不良) ) 四、肺扩散容量四、肺扩散容量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和一、气体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物理和化学化学两种,后者两种,后者为主相互关系:为主相互关系:肺泡肺泡 血液血液 组织组织O2 物理溶解物理溶解O2 化学结合化学结合O2 物理溶解物理溶解O2 O2 CO2 物理溶解物理溶解COCO2 2 化学结合化学结合COCO2 2 物理溶解物理溶解COCO2 2 CO2 二、氧的运输二、氧的运输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的主要特征(一)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的主要特征 POPO2 2高(肺)高(肺)POPO2 2低(组织)低(组织)1 1、反应快、可逆、无需酶催化、受氧分压影响、反应快、可逆、无需酶催化、受氧分压影响2 2、反应是氧合而非氧化、反应是氧合而非氧化3 3、、HbHb与氧的结合存在严格定比关系与氧的结合存在严格定比关系4 4、、HbHb与氧结合存在变构效应与氧结合存在变构效应 颜色颜色::HbOHbO2 2鲜红鲜红 HbHb暗红暗红 [ [HbHb]>50g/L ]>50g/L 紫绀紫绀 HbCOHbCO樱桃红色樱桃红色Hb ++ O2HbO2氧容量氧容量 201ml/L201ml/L氧含量氧含量 194ml/L 194ml/L 氧饱和度氧饱和度= =氧含量氧含量/ /氧容量氧容量×% ×% 动脉血约为动脉血约为9898%% 静脉血约为静脉血约为7575%% (二)氧(二)氧离离曲线曲线1 1、概念: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概念: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简称氧离曲线。
度关系的曲线,简称氧离曲线2 2、特点:一定范围内,血氧饱和、特点:一定范围内,血氧饱和度度∝∝P PO2O2,,但但非线性关系,呈似非线性关系,呈似S S形形曲线可分曲线可分上、中、下三段上、中、下三段理解3 3、意义、意义::反映在不同反映在不同P PO2O2情况下,情况下, O O2 2与与HbHb的的结合和解离结合和解离2,,3-DPG2,,3-DPG(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相同相同P PO2O2情况下,下列因素变化,均影响氧离曲线,使情况下,下列因素变化,均影响氧离曲线,使O O2 2和和HbHb结合与解离发生改变:结合与解离发生改变:PCO2温度温度[H+](波尔效应)(波尔效应)2,,3-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曲线右移HbOHbO2解离加强解离加强解离加强解离加强氧离曲线左移氧离曲线左移O2、、Hb结合加强结合加强结合加强结合加强释放释放释放释放O2增多增多增多增多HbO2难于释放难于释放难于释放难于释放O2三、二氧化碳的运输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碳酸氢盐(一)碳酸氢盐1 1、形式:、形式:NaHCONaHCO3 3和和KHCOKHCO3 3,,前者为主。
前者为主2 2、特点:量多;需、特点:量多;需碳酸酐酶碳酸酐酶((CACA)催化;伴)催化;伴ClCl--转移;转移; 3 3、为、为COCO2 2主要运输形式主要运输形式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1 1、形式:、形式:HbNHHbNH2 2O O2 2++COCO2 2 HbNHCOOHHbNHCOOH++O O2 2( (组织组织) )( (肺肺) )2 2、特点:无需酶;量少但效率高特点:无需酶;量少但效率高三)二氧化碳解离曲线(三)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反应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曲线反应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曲线特点:近似直线,且无饱和点受氧分压影响而发生偏移特点:近似直线,且无饱和点受氧分压影响而发生偏移四)影响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因素(四)影响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的因素 何尔登效应何尔登效应第四节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一、呼吸中枢 (一)呼吸的基本中枢(一)呼吸的基本中枢1 1、延髓呼吸中枢、延髓呼吸中枢1 1)功能地位:)功能地位:呼吸呼吸( (生命生命) )基本中枢基本中枢2 2)特点:产生原始节律性呼吸活动)特点:产生原始节律性呼吸活动1.1.2 2、脑桥呼吸中枢、脑桥呼吸中枢 2.2.1 1)功能定位:脑桥上份)功能定位:脑桥上份3.3.2 2)特点:与延髓呼吸中枢有双向联系)特点:与延髓呼吸中枢有双向联系4.4.3 3)作用:)作用: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调整呼吸节律,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调整呼吸节律, 5.5. 与延髓一起形成正常节律性呼吸活动与延髓一起形成正常节律性呼吸活动。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一)肺牵张反射1 1、概念: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概念: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称肺牵张反射,也称黑称肺牵张反射,也称黑- -伯反射2 2、形式: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形式: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3 3、作用及意义:、作用及意义:肺扩张反射肺扩张反射- -吸气抑制反射吸气抑制反射- -防止防止 肺过度扩张肺过度扩张 肺缩小反射肺缩小反射- -吸气兴奋反射吸气兴奋反射- -限制限制 过度呼气过度呼气(二)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二)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1 1、概念: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概念: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 反射性呼吸变化反射性呼吸变化2 2、意义:克服通气阻力意义:克服通气阻力3 3、临床:呼吸三凹征、临床:呼吸三凹征(三)防御性呼吸反射(三)防御性呼吸反射1 1、咳嗽反射、咳嗽反射2 2、喷嚏反射、喷嚏反射(四)血压对呼吸的影响(四)血压对呼吸的影响(五)疼痛对呼吸的影响(五)疼痛对呼吸的影响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一)化学感受器(一)化学感受器1 1、种类: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种类: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2 2、适宜刺激:血液或脑脊液、适宜刺激:血液或脑脊液PC0PC02 2、、[H[H+ +] ]和和P P0202变化变化3 3、特点:、特点: “ “外化器外化器””- -通感受;颈动脉体作用通感受;颈动脉体作用> >主动脉体主动脉体 “ “中化器中化器””- -敏感敏感 C.S.F [HC.S.F [H+ +] ]变化;变化;对对P P02a02a不不敏感;敏感; 长期长期COCO2 2在血液潴留,在血液潴留,“中化器中化器”将失去对其敏感性将失去对其敏感性1 1、、CO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1)1)地位:生理性刺激物地位:生理性刺激物 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最重要的体液因素2)2)效应:一定范围内的效应:一定范围内的[CO2]升高,呼吸加深加快升高,呼吸加深加快 过高过高>15>15%%-20-20%,%,致呼吸抑制致呼吸抑制 临床临床: :吸入气吸入气[CO2]< <3%(≤7%)3%(≤7%) 3)3)途径:刺激途径:刺激““中化器中化器””和和““外化器外化器””,前者为主。
前者为主 (二)(二)CO2、、H+和低和低O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2、、[H+]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1)效应:效应:[H+]升升/降可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降可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抑制抑制2)途径:刺激途径:刺激“外化器外化器”和和“中化器中化器”,前者为主前者为主3)特点:初始效应明显但持续时间短暂;特点:初始效应明显但持续时间短暂;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透过血脑屏障3 3、低、低0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1)1)效应:一定程度低效应:一定程度低02可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可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2)2)途径:刺激途径:刺激““外化器外化器””为其唯一途径为其唯一途径3)3)特点:初始效应明显但持续时间短暂;特点:初始效应明显但持续时间短暂; 低低02直接抑制呼吸中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 临床临床- -长期长期CO2潴留潴留- -低浓度持续给氧低浓度持续给氧第七章第七章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调节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平均温度,也叫,也叫体核温度体核温度。
相对稳定相对稳定是其特点是其特点体表温度体表温度 受环境温度影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一、人体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一、人体体温及其生理变动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测试部位测试部位直肠:直肠:36.9~37.9℃℃; 口腔:口腔:36.7~37.7 ℃℃; 腋窝:腋窝:36.0~37.4 ℃℃体温的生理变动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变化昼夜变化性别性别年龄年龄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产热产热主要产热器官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安静时活动时活动时机体的产热方式机体的产热方式战栗(寒战性)产热战栗(寒战性)产热非战栗(寒战性)产热非战栗(寒战性)产热------也称代谢性产热也称代谢性产热产热活动的调节产热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甲状腺素体液调节:甲状腺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二、机体的热平衡二、机体的热平衡机体的散热机体的散热皮肤的散热方式皮肤的散热方式辐射辐射传导传导对流对流蒸发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不感蒸发和发汗机体散热的调节机体散热的调节皮肤循环的调节反应皮肤循环的调节反应发汗的调节发汗的调节三、体温的调节三、体温的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中枢温度感受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其中下丘脑的其中下丘脑的视前区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preopticpreoptic- -anterior anterior hypothalamus,hypothalamus,POPO/AH/AH)的热敏神经元多,)的热敏神经元多,主要感受体温升高刺激。
主要感受体温升高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基本部位基本部位- -下丘脑下丘脑üPO/AH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中实现整合作用的中心部位是体温调节中枢中实现整合作用的中心部位ü下丘脑后部有寒战中枢,冷信号使之兴奋,引起寒战下丘脑后部有寒战中枢,冷信号使之兴奋,引起寒战ü下丘脑后部还有发汗中枢和引起皮肤血管活动改变的交感中枢下丘脑后部还有发汗中枢和引起皮肤血管活动改变的交感中枢•下丘脑调节体温的传出途径下丘脑调节体温的传出途径ü由躯体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或寒战由躯体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或寒战ü由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流量、汗腺分泌和褐色脂肪分解由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流量、汗腺分泌和褐色脂肪分解ü通过内分泌调节机体广泛的代谢水平通过内分泌调节机体广泛的代谢水平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下丘脑下丘脑PO/AHPO/AH中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中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即为体温控制系统的调定点保持平衡的温度值,即为体温控制系统的调定点•正常为正常为37 37 ℃℃左右左右热环境热环境冷环境冷环境冷冷((感感受受器器))敏敏神神经经元元下丘脑下丘脑PO/AH产热产热加强加强体体温温热热((感感受受器器))敏敏神神经经元元散热散热加强加强体体温温致热源致热源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过程37℃37℃目标检测目标检测 1 1 1 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2 2 2 2、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何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意义?3 3 3 3、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4 4 4 4、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5 5 5 5、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它要克服哪些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6 6 6 6、试述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试述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试述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试述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7 7 7 7、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8 8 8 8、何谓氧离曲线左移和右移?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何谓氧离曲线左移和右移?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何谓氧离曲线左移和右移?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何谓氧离曲线左移和右移?影响氧离曲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9 9 9 9、何谓生理无效腔?无效腔增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何谓生理无效腔?无效腔增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何谓生理无效腔?无效腔增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何谓生理无效腔?无效腔增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10101010、试述、试述、试述、试述COCOCOCO2 2 2 2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1111111、试述低、试述低、试述低、试述低O O O O2 2 2 2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12121212、什么是体温?人是如何适应冷、热环境使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什么是体温?人是如何适应冷、热环境使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什么是体温?人是如何适应冷、热环境使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什么是体温?人是如何适应冷、热环境使其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13131313、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试述主要散热器官的散热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应、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试述主要散热器官的散热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应、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试述主要散热器官的散热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应、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试述主要散热器官的散热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应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