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综述.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4550735
  • 上传时间:2021-12-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综述 【摘 要】《益世报》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报刊[1]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天津《益世报》被迫停刊,之后于昆明复刊,其副刊《边疆周刊》刊登了大量有关边疆民族的文章,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此副刊挖掘仍显不足,故拟对近年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关于该副刊研究存在的问题关键词】边疆周刊;中华民族是一个;总结一、有关《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王珺聚焦于该副刊发表的一批有关边疆民族的论文,作者认为这些文章体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学界对于边疆民族研究的趋势和水平,并对后来有关的研究产生了影响首先,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创办的起因及其延续没有详细研究,所刊载的文章以及报刊本身如何影响后来的边疆民族研究也没有深入探讨[2]其次,文章题名为抗战时期边疆民族研究,但却重点考察《益世报边疆(周刊)》所刊文章对于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民族方面的影响,对于其在边疆研究和疆域史领域的影响总结较少《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当时所引发的争论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反响也并未提及,作者所讨论的范围还是仅仅局限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所刊载的文章。

      焦建蕊主要探讨《边疆周刊》创办的渊源、创办的原因,并对其刊登内容稍作分析与概括,又对《边疆周刊》停刊之后其在重庆与昆明的延续和顾颉刚到成都后的边疆工作略作叙述总结[3]但文章重点是研究顾颉刚边疆思想形成与发展,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刊登的文章本身仅作简略内容概括,并未详细研究刊物上面的发文的学者及其文章二、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第9期顾颉刚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这篇文章而展开讨论周文玖、张锦鹏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而进行的学术论辩做了系统梳理,论述了这次论辩的意义和影响[4]马戎回顾了这场抗战时期的学术辩论,他认为“民族”的定义与“中华民族”提法以及民族关系框架的确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葛兆光则根据《顾颉刚日记》记载,认为顾颉刚和傅斯年两人在回应“民族识别”的问题上处于同一立场,他们都不赞成过分区别国内的民族,由于大敌当前民族各自认同会导致国家分裂[6]黄克武的《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 “中华民族”的讨论》[7]一文,作者认为抗战时期中国朝野有关中华民族之讨论,是因应日本侵略中国而引发,其中傅斯年与顾颉刚是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提出东北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及“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最具影响力,“中华民族”观念所造成之凝聚性,仍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团结人心以共赴国难。

      黄克武的《词汇、战争与东亚的国族边界:“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8]一文,探究“中国本部”起源及在中国的流通,作者认为三四十年代本部之争议是中华民族讨论的一环,指出20世纪之后东亚疆域变迁及近代中国国家形构与有关中华民族的辩论有密切的关系三、总结1.对于后期《益世报》的研究尚存不足《益世报》自1915年创立至1949年停刊,创刊近三十余年,对于《益世报》的研究大多集中1915年-1937年天津办刊期间,学界对此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益世报》迁往昆明和重庆后,复刊的部分却几乎无学者研究,仅两篇论文讨论了昆明版《益世报》,重庆版《益世报》更是无人问津,从整体上缺少对于《益世报》后期的研究虽复刊后的《益世报》不如在天津时期的影响力,但是这段时间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时期,报刊上亦有不少珍貴资料有待挖掘2. 研究范围略为狭小目前学术界聚焦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辩论,大多数学者论述了这次论辩的经过和影响,在试图还原顾颉刚等学者辩论过程和思想的差异以及此次讨论的影响,而不是《益世报边疆(周刊)》本身的研究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在某一主题研究下对其人事情况略作叙述,文章总体上是就事论事,所讨论内容不出《益世报边疆(周刊)》刊登载文章,缺少对于该副刊全局性、整体性的研究,这使得某些文章有一定的遗憾与不足。

      3.缺乏量化研究对于现代新闻传播研究中经常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两种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9]《边疆周刊》的研究要坚持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益世报边疆(周刊)》作为抗战救国的大背景下的报刊,非常全面、客观地展现学者的学术脉络与转向参考文献:[1]《益世报》影印说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2]王珺:《从〈益世报〉副刊看抗战时期的边疆民族研究》,载《东陆学林》编委会编《东陆学林》第十五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73-78[3]焦建蕊.顾颉刚先生与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J].西南古籍研究,2016(00):192-203.[4]周文玖,张锦鹏.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学术论辩的考察[J].民族研究,2007(03):20-30+107-108.[5]马戎.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05):1-12.[6]葛兆光.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J].书城,2015(05):5-11.[7]黄克武.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J].近代史研究,2016(04):4-26+160.[8]黄克武.词汇、战争与东亚的国族边界:“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06):36-47.[9]胡正强.论中国现代新闻传播学中的量化研究传统[J].国际新闻界,2010(03):113-117.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