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293901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47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    张 丹内容Reference:“霍夫曼小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比较特别的作品,在霍夫曼的小说中,“自我”的二重化倾向相当明显,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叙事方式,探索霍夫曼的创作特色,以及产生“自我二重性”的原因,同时,从他的作品中,管窥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的特征,期望此文对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研究能够提供新的阅读视角Keys:霍夫曼 自我二重化 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E.T.A.霍夫曼被认为是继承了歌德的衣钵,在海涅出现之前的德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人物,受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他的许多作品对于同时期以及后代作家影响极大,比如法国的如巴尔扎克、 雨果、缪塞,英国的如狄更斯、王尔德,俄国的如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的如爱伦·坡等文豪都受到过他的启发,仔细看来,从他们的作品中甚至都能够看到霍夫曼创作的影子,可见霍夫曼作品影响之广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受到霍夫曼影响的作家的写作特色是多样化的,并不是一味的浪漫主义倾向,艺术倾向也区别很大,许多作家继承了他们所喜欢的霍夫曼作品的一个侧面可见霍夫曼的艺术风格是多元化的,除了浪漫主义的元素,还有其他的各种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在霍夫曼的小说中,其人物“自我”的二重化倾向十分明显,本文则通过霍夫曼的一些文本研究其小说中的自我“两重性”和形成原因,寻找对于德国后浪漫主义小说文本的新阅读视角一.霍夫曼小说中体现“自我二重化”的文本解析霍夫曼是个十分敏感的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自我”的二重化的矛盾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从他的许多文本中,可以看出来,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他塑造的人物往往都是有“二重化”特点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赋予了笔下的主角,用小说的方式将他们绘声绘色的描绘给读者纵观霍夫曼的小说,最能体现他的人格分裂的是他的作品《魔鬼的万灵药水》没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修道院教士梅达杜斯喝下魔鬼的万灵药水后,经历了种种奇遇,犯下累累罪行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小说情节怪诞,主人公梅达杜斯一个人就分裂为4个形象从空间和实践上分成两半,万灵药水把处于平静中的梅达杜斯推向欲火焚烧和自我矛盾的境遇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我表面上的那个人,我表面上却不是我真正的自己; 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我竟同我的自我发生了龃龉!”这样对自己的哲学质问,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物心理“两重性”的刻画,采用“离魂法”或“分身法”充分显示浪漫主义作家的性格分裂和人格多重化倾向。

      在短篇小说集《卡洛特式的幻想故事集》中,霍夫曼写的成人童话小说《金罐》,其自我的二重性特征则更加明显霍夫曼在他的《金罐》中设置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幻想世界——美好善良,另外一个是现实世界——丑陋恶毒,这样鲜明的对照,让人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对比,深刻地感受到现实世界是糟糕的,人们追名逐利,为追求金钱、权势、名誉和地位而大打出手奔波,超脱不了“有限”的视野而幻想世界是的浪漫世界,是美丽的,又充满了诗意在霍夫曼的《金罐》中,摆脱了庸俗习气的“热情人”才有资格进入美好的梦幻领域主人公安泽尔姆斯本身就是有分裂的两重人格,他生活在客观的现实世界里, 体验到了生活在世俗之中的平庸的自我,却又陶醉于超现实世界,甚至充满了童心,这种自我的双重矛盾,让他内心冲突不断,也变成了一种二重性自我的外化表现形式,小说运用了“变形”手法,充分体现了霍夫曼荒诞怪异的写作特色事实上,在霍夫曼的许多小说中,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诡异的,多重性格,甚至捉摸不透,这些形象的构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其原因进行探究二.造成霍夫曼作品自我“二重性”的原因探究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他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息息相关,霍夫曼也是如此。

      在霍夫曼的作品中的自我“二重化”倾向的产生,同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霍夫曼为什么会形成“自我的二重性”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究1.霍夫曼的“自我二重化”源于他丰富的、多层次的生活背景霍夫曼本人1776年1月24日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他原本是攻读法律,后来他将兴趣转移至文学和音乐上,在1808年,霍夫曼于成为音乐总监,不论是当作曲家、指挥、布景画家、或是构思者,甚至音乐评论家,他都很在行霍夫曼本人就是一个多面手,他是音乐家、画家、文学家,他精通法律,却是自由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他也尖锐地批判现实,成为了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在他的笔下,写作风格多样而不定性,有时候反讽幽默,有时阴森古怪,甚至有时候充满童趣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性格,受到了神秘的自然力量的支配但是在奇特的幻想和怪诞荒谬的故事背后,深刻地反映着世态炎凉所以,海涅在区分诺瓦利斯和霍夫曼时说:“霍夫曼及其所有稀奇古怪的丑脸,总还是抓住了地上的现实,而诺瓦总是带着他的理想形象在蔚蓝天空漂游[1]从当时德国的大环境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在政治经济上处于明显弱势因为在拿破仑时期德国的部分领土被法国占领,所以当时的德国处于法国威慑之下,这也让当时的民众相当压抑,既在民族感情上是对法国大革命不满,对于暴力感到恐惧,所以强烈地渴望能够得到民族独立和解放。

      但是,事与愿违,当时德国四分五裂、国势衰微,许多人感到十分失望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霍夫曼选择了在总体趋势上退守内心,寻找精神自由但是他并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而是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带着压抑、恐惧和无奈创造这样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浪漫主义是“二重性”的一个方面,然而,尖锐地批判现实,则是构建他文学作品的另外一面2.霍夫曼的“自我二重化”源于他对他人内心的关注霍夫曼之所以能够在他的作品中营造秘、怪诞、阴森、恐怖而又不乏滑稽感的形象,总是用怪异的眼光审视他人的心灵,其实,他是一个专心关注他人内心,探究他人内心思想的专家霍夫曼是相当敏感的,时刻绷紧着紧张的神经他常常把酒当作兴奋剂,“每逢在酒精的影响下,他会突然看见黑暗中闪现着磷火,或者看见一个小妖精从地板里钻出来, 或者看见他自己周围是一些鬼怪和狞恶的形体, 以各种古怪装扮出没无常所以他的许多灵感, 许多幻想, 从一开始是来自对别人的内心的过分认真的关注,所以把人越看越奇怪,挖掘出了怪异的东西在他的日记中,他写到“一八O四——从四时到十时在新俱乐部饮比肖夫酒傍晚极度兴奋这种加香料的烈酒刺激所有神经突然想到死亡和离魂一八O九——在六日的舞会上突发奇想。

      我通过一个万花筒设想着我的自我,在我周围活动的一切形体都是一些自我, 他们的所为和所不为都使我烦恼可见,他经常在醉酒的时候观察身边的人们,视角也变得奇怪起来一八一O——为什么我睡着、醒着都常常想到疯狂呢?”这样的记录说明他经常处于癫狂状态,这样关注的他者,当然也是扭曲的所以,由于霍夫曼一直处在这样怪异的心理状态中,他自己也会觉得很恐怖,缺少安全感,甚至他害怕自己的生活出现这种怪异的心理气质,他总是为一种神秘的恐怖感所折磨,甚至害怕自己生活中出现离魂及各种狞恶形象, 以至他的整个生活溶化成为情绪所以,他总是关注情绪和心理状态,把人生分解为各种情绪:“浪漫的宗教情绪;紧张到使我经常多生疯狂思想的、兴奋的情绪;幽默的愤慨情绪;音乐般的激昂情绪;荒诞的情绪;发展到极端浪漫、极端反复无常的最愤慨的情绪;坦白地说吧,还有莫名其妙的恶劣情绪,非常兴奋、但象诗一样纯洁、十分舒适、粗鄙、嘲讽、紧张而又乖张的情绪,以及十分颓废、异样而又糟糕的不热情、不高昂的情绪”霍夫曼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些怪异的“万花筒”中迸发出来的,他笔下的主人公,很多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其实就是每个侧面的自己比如《金罐》中的主人公,霍夫曼把他内心世界的两个自我外现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从而使人的双重自我呈分裂的状态,其实,可以猜测,这类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就是霍夫曼自己本人的真实写照。

      3.霍夫曼的“自我二重化”源于他对于自我的探索和感知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在霍夫曼那里,他对于他那个时代文化的扭曲解读,事实上也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探索和感知他希望从这个混沌的世界中,寻找自我、探索自我这样的迹象在上文提及的《魔鬼的万灵药水》中是相当明显的,“我是我表面上的那个人,我表面上却不是我真正的自己;我认为我自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我竟同我的自我发生了龃龉!”,可见作者一直借助小说,在问“我是谁”的哲学问题,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如何不再压抑,以本真的态度存活于世,相信这都是作家一直在不断诘问的问题然而,在霍夫曼的“潜意识”里,他的“自我”并不是理性的,这和德国民族天生的理性主义所理解的自我进行了一对矛盾,这让他对于自己也是相当困惑,造成了自我分裂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梦幻、错觉,是不稳定、不确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一种特殊化的效果。

      在霍夫曼的故事中,有好多巫师、精灵、魔法以及怪异角色,他运用这些材料写了一些“非常成人“的童话小说但是霍夫曼似乎依然是在描述自己,所以他的人物中一直紧紧地缚负于现实,并没有跳脱出对于自己的疑问,换句话说,他就是把自己代入了角色之中,所以他笔下常常出现的是一些“既有现实性而让人倍感怪异”的角色吧,他自己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怪异又现实的人物三.从霍夫曼的作品管窥德国后期浪漫主义作家的特色在德国后期浪漫主义的作家中,霍夫曼被称为是歌德之后,海涅之前最重要的作家,在现当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从霍夫曼的作品中,可见当时后浪漫主义德国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1.关注“感性的自我”,体现矛盾的人性当时,启蒙哲学从宗教的蒙昧主义中解放出了人的理性自我,却又通过对理性的过分强调而蒙蔽了感性的自我启蒙思想家在张扬了人的理性思维和认识与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忽略了人的感性与直觉的体悟能力;在肯定了理性自我的同一性与稳定性的同时,忽略了感性自我我的差异性与多变性但是,德国后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所张扬的,恰恰是启蒙思想家们没有的那一面,他们将感性的自我剖析出来,放在大众面前以霍夫曼为代表的这类作家就是如此,他们用文学向世人展现了多变的、不稳定的和具有理性的自我,在他们的笔下,人生不是只有理性,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绝不是被心理维度主宰的个人,而是足够敏感,意识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分裂,也就是“自我”的二重化。

      2.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浪漫的“空中楼阁”德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是单纯的浪漫主义,而关注的是浪漫主义文学背后的和现实相互批判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恐怖怪诞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合理,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思想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后期,以霍夫曼为代表的作家不同于早期浪漫作家的作品早期浪漫作家将浪漫奇妙的因素贯穿于作品,作品充满了梦幻,脱离现实世界,像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但是霍夫曼他们并没有完全秉承他们的艺术观,而是把浪漫和现实同时跃然纸上,形成现实与浪漫间的二元对立虽然霍夫曼被称作浪漫作家, 但他的目的不是将现实生活理想化,而是让读者从所谓的浪漫主义中感受到现实,体会到真切的感受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一种隐喻充分感受到现实和浪漫的激烈碰撞浪漫人物游走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体味其中的矛盾与冲突,在对立中感受到理想的思考,这些浪漫虚构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理想中的东西,而现实则显得相当残酷3.关注“读者的想象”,将梦幻和现实连结无疑在作品中强化“自我的二重性”是特别的,事实上,目的在于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以及对于人生更多的思考他鼓励读者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并积极参与到故事的创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