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娟利—《示儿》的说课与教学反思.doc
3页《示儿》的说课与教学反思普集镇中心小学 鲁娟利《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语句通畅,明白如话,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溢于言表,感召着后世人们鉴于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能力,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来说,课前搜集陆游的相关资料,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诗意,并没有什么难处,但要真正体会诗人临终前丰富而又复杂的心情以及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确实不易因此,补充文字后的历史,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开始,在学生交流有关陆游资料之后,我出示了陆游临终画像,配以低沉的音乐讲述陆游临终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陆游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为下面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感情作了很好的铺垫,更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这首诗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理解第二部分:小组探究,理解诗义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性与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的管理行为这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年级的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应更多地提倡整体理解。
因此,我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查资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整体理解古诗含义在学生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再对其中一些知识点进行拨如: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中“死去”和“元知”倒装,解句时应把“元知死去万事空”次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是“只,只是”的意思这样设计,意在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同时,通过古诗知识点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第三部分是“品读古诗,体会情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体会,从第一句中,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从“悲”字中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和遗憾;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从整首诗中都能体会出爱国之情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胡马入侵的情境,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诗人当时悲痛,悲愤之情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随后,插入另外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让学生体会作者“悲”的根源,那就是南宋统治花天洒地,苟且偷安,从而让“悲”字丰满了起来,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第四部分“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朗读是一种综合的情感表达,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没有硬性指导,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真实情感体验进行朗读但对于部分学困生,必须进行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指导,如“节奏”“音断气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最后的作业设计是让学生继续搜集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意在以《示儿》为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1、注重古诗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是按照“24个字”组织教学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诗文,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流程清楚,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自学更多古诗打下基础2、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不论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还是指导朗读,都是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交流和讨论中完成的,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3、对教材的合理解读和适当补充,取得了实效《清明上河图》和古诗《题临安邸》的适时插入,加深了学生对“悲”字意蕴的理解当然,这节课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课堂评价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以上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肤浅认识,敬请各位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