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课程改革历程的回顾与思考.doc
7页40年课程改革历程的回忆与思考 今年是国内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生机,教育领域特别是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成果之明显,引人瞩目由于工作关系,我亲历了课改的全过程我觉得,40年课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阶段的深化都与国情紧密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筹划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分析和精确判断目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的课改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措施的基本上进行的,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合理吸取,不能照搬照抄在课改正程中,但凡可以紧密与国情、校情、学情结合的实践,都获得了较好效果●课改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3)拨乱反正,激发了教师改革热情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教育领域通过拨乱反正,恢复了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为了彻底肃清“知识无用论”的流毒,教育部门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学校要尽快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三个面向”给国内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目的,同步也激发了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广大教师争相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思想引入国内,教育工作者结合国情、校情进行了教学改革。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有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北京马芯兰的“知识网络化”教学改革、吉林魏书生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以及快乐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等,广大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教学改革的百花园呈现出异彩纷呈、竞相争艳的大好局面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人心,这为后来进一步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基本第二阶段(1994-)为减轻学生过重承当,教育“转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加重了学生承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状况,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承当,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本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中小学都大力履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获得了较好发展虽然有不少学校采用具体措施推动素质教育,但的确有某些高中学校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夯实实”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给后来的课改留下了某些珍贵经验,也为如何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留下了思考空间。
第三阶段(-)实行新课改,贯彻教学三维目的长期以来,学生课业承当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除了“望子成龙”等社会因素外,教学方面也有诸多弊端,如课程臃肿,教材难、深、重,教学措施陈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于6月8日印发了《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设立、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目的和评价原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次课改被称为“牵动了整个基本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新课改在教学方面变化最大的除了“三维目的”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自主、合伙、探究为了树立新课改“教学模式”的样板,多家教育媒体先后推出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有关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经验,一时间参观学习者趋之若鹜,对推动课改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实行一段时间后,通过教师培训、区域试点、改善完善,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开,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及“课改”与“高考”紧密结合打下了良好基本第四阶段(-)课改的深化以及“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紧密结合这一阶段历经,前5年为了深化课改,广大教师积极摸索实现“高效课堂”途径;后5年,开始研制和践行“核心素养”与“新高考”的紧密结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高考新方案时表达,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承当,高考要减少考试科目,新增“综合素质评价”,并且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份进行“新高考”试点,深化课改势在必行。
在高中实行课改困难较多,由于高中有“三高”:教材“高难度”、教学“高进度”、高考“高分数”,教师紧张进度完不成、分数上不去,怎么办?只有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特点是承当轻、效率高、成绩好,不少地区和学校脚踏实摸索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的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讲三化”“高效课堂”教学方略研究》一讲三化”中的“一讲”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学习措施”,“三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内化、活化学习措施实现“三化”方略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措施,从而形成能力她们把“三维教学目的”中的“措施和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线保证,也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佳途径第四阶段的后5年,关注的焦点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关立德树人的规定落到实处,3月30日教育部颁发了《有关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贯彻立德树人主线任务的意见》,初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近年来,广大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问题十分关注,但网络上人们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表述有多种说法。
其中,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专家的论述最为确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问题,教育部组织了近百名课改专家进行进一步研究论证历时3年,于9月14日举办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明确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重要方面,即文化基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又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点为了将课改与高考紧密结合,9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有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行意见》,意见提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规定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教育综合改革分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增长学生的选择性,增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意见还特别强调“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除了必考科目,学生对其她高考科目可以选修、选考,这不仅减轻了学生课业负,并且让学生可以根据爱好和学科特长选学、选考,使“课改”和“高考”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在高中贯彻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对40年课改历程的四点思考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积极性20近年的教育媒体工作中,我编发了上万篇教学改革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我的体会是:教学措施千千万,充足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是核心这也是衡量教学改革与否成功的一把尺子认知心理学研究表白: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本人以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是符合学习科学原理的,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也是无效教学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说,就是采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采用问题引领、教学案导学等形式,根据整体构建、和谐教学的思想,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伙、探究的时空在导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措施:设疑激思,引趣促活,讲其所需,授之以法,运用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欲、成功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低负高效”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科研的偏差与矫正开展教科研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和个人申报课题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刊登论文,上级疏于管理,又缺少监督检查教师申报科研课题一方面应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上由专家引导,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科研方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公开课的方式开展教科研活动,在不同阶段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获得实效,这才是教科研对的的措施和途径。
名师、名校在课改中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低估在40年课改历程中,各阶段均有名师、名校的示范和引领,其作用不可低估名师不仅能上示范课,简介、传播先进教学思想,还能指引教科研但是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名师像常青树同样,每个阶段都是人们的偶像?我觉得,其中因素是这些名师历来不搞花架子,始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脚踏实地摸索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主持人,我曾对名师的成长轨迹进行调研,发现真正的名师具有5种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反思精神尤为重要,由此想到新课改初期“课改名校”的大胆创新,她们对老式教学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颠覆了教学顺序;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课型”,颠覆了课堂秩序;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是对老式教案的颠覆……课改名校对新课改善程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功不可没课改与高考改革互相配合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保证早在前,教育部多次发文规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承当、贯彻素质教育,但在高中阶段始终难以贯彻究其因素,重要是“课改”与“高考改革”没有互相配合由于过去的课改专家和高考命题专家是两套班子,双方各干各的,互不联系。
但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是很大的,长期左右着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难免会影响高中课程改革的贯彻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强调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这个“关联度”很重要,这意味着“考”与“学”要紧密关联,此后高考命题要紧紧环绕各学科的课标内容选择题目,而课标的修订要根据“核心素养”调节,六大素养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考”与“学”紧密结合有助于贯彻素质教育,选学和选考又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这次深化高考改革深受师生和家长欢迎,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做好了准备,广大教师对这次深化高考改革满怀信心,将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原高档编辑)《中国教师报》07月04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