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案例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612398
  • 上传时间:2018-09-0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98.3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案例展示一【案例信息】案例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授课教师:郭大维(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中学高级)指导教师:王耘(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以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 使学生在充分挖掘图 片信息、正确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锻炼、 发展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服饰、 日常用具等方面的学习拉近了 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历史知识趣味化,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目标:知道鲜卑拓跋部发展强大的史实,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通过评价魏孝文 帝改革,形成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文字史料,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研习反映民族融合的文物图片,学会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全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认同民族融合 (交 融)的价值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二)教学难点:全面客观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北朝民歌《敕勒 歌》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学生在感受苍茫辽 阔的草原景象的同加强学生的直观感 受,引发学生兴趣,语言特点上和此前我国古代 诗歌的不同解释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由 鲜卑语翻译过来的,因此句 式长短不齐而创造了如此 质朴无华、豪放刚健诗篇的 鲜卑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过 程中又起到什么作用?时思考问题顺势导入新课讲授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投影展示《鲜卑祖先居住的 石室嘎仙洞》图片和文字材 料:洞内的堆积层最深达 1.9 米 , 出土有骨镞、石镞、 陶器和打制石器显示《鲜卑族南迁示意图》, 让学生看教材小字,在图中 找出鲜卑曾经生活的地区和 迁徙路线提出问题:想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过 着怎样的生活?在不断迁徙 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着怎样的 发展变化?投影展示鲜卑进入黄河流域 后的文物图片《三鹿纹金牌》 和《牛头鹿角金冠饰》 439 年强大起来的鲜卑族拓跋部 依靠强大武力统一了黄河流 域二、孝文帝改革投影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示意图》提出问题: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的最 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投影展示一组反映当时黄河 流域民族矛盾的文字材料。

      提出问题:北魏统治者应该学生看图片和文字 材料,想象鲜卑祖先 的生活在教师引导下研读 历史地图并阅读相 关的文字介绍后回 答问题观察文物图片,感受 鲜卑经济、文化的发 展学生分析示意图, 了 解当时的黄河流域 多民族聚居,汉族人发展学生的历史想 象能力,认识鲜卑族 早期生活特点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和自觉运用历史地 图学习历史,陈述历 史问题的能力使学 生认识南迁是鲜卑 人对民族发展的追 求使学生认识迁徙过 程是鲜卑人与各民 族接触交流的过程, 也是鲜卑不断发展 强大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历 史示意图,培养从示 意图中分析问题的 能力同时创设教 学情境 , 生成问 题怎么做?展示三条魏孝文帝改革的文 字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改革开始后,孝文帝还决定 迁都投影展示《北魏迁都》地图, 引导学生从平城和洛阳的地 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传 统等方面分析迁都的原因和 作用迁都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 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 化展示四项汉化措施的文 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 措施的影响和作用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投影展示《北魏帝王出御图》 《北魏帝后礼佛图》《鲜卑 裤褶服佣》《北魏文官佣》 《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和 北魏石刻造像《佛传》图中 的腰鼓形圆凳等一系列文物 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思考这些反映了什么现象?四、评价魏孝文帝改革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和 以下四则材料评价孝文帝的 改革:孝文帝改革后“肃明纲纪,口又占大多数。

      学生 阅读文字材料,认识 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阅读、归纳,初步认 识魏孝文帝改革的 作用学生讲述孝文帝迁 都的故事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阅读、归纳,体 会改革鲜卑旧俗的 作用学生观察、比较文物 图, 认识这一时期各 民族在服饰、日常用 具、 风俗习惯等方面 的相互影响,促进了 民族融合(交融)有利于学生准确把 握本课内容,便于掌 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认识孝文帝改 革的魄力和决心引导学生掌握识图、 读图的技巧与方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提高 学生信息处理的能 力让学生充分挖掘文 物图片的有效信息, 对探究的问题有更 加鲜活和更加丰富 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更深 层次的问题,始终在 学习中处于思维的 活跃状态同时引入 不同的史学观点,为 学生提供新的思维 角度,使学生能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大 胆讨论和勇于发表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 奉法” 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 于时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改革使鲜卑以森林民族的原 生文化,直接同中原高度发 展的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 族的飞跃在我们今天中华大家庭中已 没有鲜卑这个民族了,这是 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实 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 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 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 定。

      学生阅读材料,思 考、 讨论, 阐述观点自己的想法课堂小结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到平城, 再到洛阳,在中国历史上划 过两道漂亮的弧线,推动了 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 合,鲜卑人选择了全面彻底 地融入中华文明,创造了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北魏王朝, 为其后隋唐盛世的出现进行 了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讨论、小 结,认同民族融合、 民族交流的价值教学反思】运用文物图片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最后一目“北方民族大融合(交融)”充分体现了南北朝 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民族融合(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启了通向隋唐 盛世的大门通过本目的学习,学生要认识民族融合(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但理解一千多年前“民族融 合”(交融)这一历史现象对初一学生有一定困难,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一 个重点,更是难点在教学中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服装和家具两类文物图片,帮助学生感知真实的 历史,增进对历史的体验, 充分而有效的将教材知识激活,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 有更加鲜活、更加丰富的认识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 《河南巩义市石窟寺浮雕·北魏帝王出御图》和 《北 魏弥勒造像佛座石刻线画·帝后礼佛图》,同时强调观察文物图片的基本步骤和 方法。

      学生先了解文物的类型、 所处的时代和地点, 再看到这两幅北魏时期的美 术作品中北魏帝王、 贵族都穿戴汉族服饰冠冕, 认识到这些恰恰证明了前面所述 “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中“改穿汉服”的内容这两幅文物图片在此充分传递 历史信息, 起到了“以图证史”的作用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 我们不可能走入 过去,亲身去体验观察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不可能让学生参观 众多的博物馆, 欣赏所有的历史文物 因此让学生观察真实、 可信的文物图片是 一种便捷的方法,比文字叙述更简洁、鲜明、生动和真实,增加历史教学的可信 度其次,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 《帝后礼佛图》 中的众多人物, 能否发现问题 学生观察后发现图中帝后、 贵族都着汉服, 只有一牵马人的服装与众不同,学生 纷纷提出问题: “这是为什么?他穿的是什么衣服?”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 的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可见学生识读文物图片时,提示他们观察、 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文物图片就起到了“以图引思”的作用第三,我展示了《鲜卑裤褶服佣》 《北魏文官佣》《墓砖浮雕·南朝仪仗队》 《墓 砖浮雕·南朝乐队》一组图片墓砖浮雕·南朝仪仗队墓砖浮雕·南朝乐队北魏文官佣我先讲解裤褶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紧身裤,为了行动方便, 人们在膝盖处扎 上带子,类似于今天的喇叭裤。

      学生再观察图片中南朝的仪仗队、乐队和北魏文 官,发现原先北方的裤褶服当时恰恰在南朝流行,北朝的文官反而穿着宽袍大袖 的汉服随后学生结合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物所呈现出的 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史实我利用这样一组图片,让学生通过文物,感知和 体验历史,引导学生发掘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 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达到了“以图说理”的作用,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最后,我运用文物图片演示了汉族家具中坐具的变化我先指出我们现在使用的 课桌椅之类的高足家具,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区并没有,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汉画像石·讲经图》说明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 是盘腿,并无坐椅子、凳子等家具这些内容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 兴趣随后展示一组北朝的高足家具:《北魏石刻造像·佛传》图中的腰鼓形圆 凳、《北齐校书图》中的折叠凳——胡床和《龙门石窟宾阳洞·维摩诘浮雕像》 中的胡床 在学生观察图片后, 我提出问题: 这些家具为何先出现在北朝?它们 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哪些家具?它们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什么?这些文物图片再现 了当时人们生活起居的情况, 反映了古代人们生活的侧面。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现 实生活相联系、 相比较尽管这些文物在教学中是不要求掌握的,但它开拓了学 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对文物图片的赏析中,学生对民族融合(民 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或现 象时,都提供和展示更多的相同或相近的文物图片,以使学生感知历史现象的普 遍性,便于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共性特征,挖掘文物图片的内涵, 揭示历史现象的 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左图右史”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多媒体技术使这一传统得到发 扬光大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上教学案例, 将文物图片作为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以图证史、 以 图引思、以图说理、以图启智”的方式掌握史实,学习研读文物图片的方法,提 高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 同时学生真正走入历史、 探究历史, 认识整个中华文明 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再造的过程, 从而有效的完成了 三维教学目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