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结核预防性治疗方法.docx
4页肺结核预防性治疗实施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干预可显著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减少结核病在校园 内的传播,是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一、对象 学生预防性治疗对象应满足以下条件:(一) TST检测强阳性、或TST检测硬结平均直径两年内净增值NlOmm、或IGRA阳性;HIV/AIDS患者TST硬结平均直径>5mmo(二) 无活动性结核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三) 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活动性结核样病变四) 无预防性治疗禁忌症 教职员工可参照执行二、工作步骤(一)宣传发动 实施预防性治疗工作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学校的配合和定点医疗机构 的支持下,组织开展对预防性治疗对象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发动,提高学 生及家长对药物治疗干预的重视程度,提高接受率和依从性,做到应服尽服当 校内出现 3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病例的散发疫情时,强烈建议所有符合预 防性治疗标准者均接受预防性治疗二)落实知情同意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落实服药前的知情同意(《预防性治疗知情同意 书》见附件 17) 18 岁及以上、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师生,可自己签署 知情同意书小于 18 岁或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需由其法定监护人知情 同意并签字。
对于多次动员仍拒绝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学生,需在知情同意书上手写“拒绝 治疗”字样并在“拒绝预防性治疗者签字”处签字,医生应给出适当的医学建议, 并要求其定期进行胸部 X 光片检查,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及时就医3031(三)预防性治疗前医学评价 预防性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结束后,医生要对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学生和教职 员工进行逐一的医学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 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应无肺结核可疑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无疑似活动 性结核样病变,体检或相关检查无肺外结核病相关表现2. 除外预防性治疗禁忌症医务人员应仔细询问其既往疾病史、用药史、 药物和食物过敏史、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掌握其传染源药敏检测情况;对其进行 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除外用药禁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适宜开展抗结核预防性治疗:( 1)活动性病毒性肝炎 2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肾功能异常 3)对多种药物或食物过敏4)癫痫患者、精神病患者或正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或血小板<50x109/L,或白细胞<3.0x109/L 6 ) 3~5 年内接受过预防性治疗 7 )其他经医生判断不适宜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情况四)预防性治疗方案 鉴于中国异烟肼耐药率较高,可用于学生预防性治疗的 4 种推荐方案的优先 顺序见表 7.1。
选择具体方案时还应考虑接受预防性治疗者的年龄、对不同药物 的耐受性、疗程长短、服药依从性和督导便利性等因素表 7.1 学生预防性治疗推荐方案药物剂量用法疗程成人(mg欣) 儿童V50kg〉50kg mg/k次/ 最大剂量(mg/次)1.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方案异烟肼30030010300每日 1 次3 个月利福平450600105002.异烟肼、利福喷丁 联合间歇方案 异烟肼50060010 〜15300每周 2 次3 个月利福喷丁 45060010(>5 岁) 450(>5 岁)3. 单用异烟肼方案 异烟肼30030010300 每日 1 次 6~9 个月4. 单用利福平方案 利福平45060010450 每日 1 次4 个月若已明确传染源是利福平耐药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性治疗目前暂无标 准 化推荐方案,可由地(市)级及以上的耐药结核病临床专家组根据传染源的耐药 谱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方案五)治疗随访 1.开展不良反应监测治疗开始后,须做好消化系统、视力、皮肤、神经 和精神系统症状的随访问诊工作;在启动治疗后的 2 周末、1 个月末及以后每 月 末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直至疗程结束,及时对服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轻度或一过性升高、轻度胃肠反应(恶心、胃 部不适等)、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等),一般能耐受当发生药物性肝损 伤、肾损伤、皮疹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应停止预防性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 2.应做好结核病相关的医学监测,一旦发现身体任何部位发生活动性结核 病,应转为抗结核治疗方案3.疗程结束时需进行一次胸部 X 光片检查如未见异常,则预防性治疗终 止如发现异常阴影,需进行临床排查;若诊断为肺结核,则立即开展抗结核治 疗4.做好服药管理工作,对不规则服药者视同未服药,应定期进行胸部 X 光片 检查三、服药管理方式 (一)直接面视下督导服药 对托幼机构、中小学及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学生的预防性治疗应由校医、或 班主任/员、或指定人员进行直接面视下全程监督服药管理按时填写《学 校预防性治疗服药记录卡》(附件 18),并每周向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报告治疗管理情况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治疗期间每月开展一 次随访,对服药情况进行现场核查二)全程管理 对无条件实施直接面视下全程监督服药管理的大专院校,由接受预防性治疗 的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我服药管理,填写《学校预防性治疗服药记录卡》(附件18)。
校医每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访视,核实是否规律服药,了解是否发生不良 32反应,并向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治疗管理情况县(区)级 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治疗期间每月开展一次随访,对服药情况进行现场核查 在预防性治疗开始前,须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对学校校医和 服药者本人进行面对面培训,培训重点内容包括:预防性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服药记录卡填写、随访复查要求等四、信息记录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所有预防性治疗者进行登记管理,并针对 每个学校填写《学校抗结核预防性治疗登记册》(附件 19)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收集预防性治疗者相关记录,并整理成档案(参照普通结 核患者病案内容及形式),应包括服药前检查、知情同意书、随访检查、不良反 应监测及处理、服药后医学评价等五、效果评价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预防性治疗的评价工作评价指标包括: (一)服药率计算公式:服药率=接受预防性治疗的人数/应接受预防性治疗的人数X100% 注:应接受预防性治疗人数指的是排除了结核病诊断、TST检测强阳性 /IGRA 阳性、且无预防性治疗禁忌症的师生人数对不接受预防性治疗且未进 行治疗前医学评价的师生,视为应接受预防性治疗者。
(二)规则服药率计算公式:规则服药率=规则服药人数/接受预防性治疗人数X100% 注:规则服药指的是实际服药次数达到全疗程应服药次数的 90%及以上,该 数据来自《学校预防性治疗服药记录卡》(附件 18)中的服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