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温和中的批判——解读赵树理40年代小说文化批判之内涵.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9393137
  • 上传时间:2017-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5.22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温和中的批判——解读赵树理 40 年代小说文化批判之内涵中文 2005 级 1 班 05091009 李娜 指导教师:郑永格中文摘要:赵树理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即作者在农村工作时所遇到的应批判和解决的问题,就用小说的形式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 ”的特点,另一方面与鲁迅冷峻的笔调不同,赵树理的小说流露出一种温情,是以温和为基调的批判论文论述了赵树理 40 年代的乡土小说, 对这个时期作者小说中文化批判的内涵进行解读论文主要从传统落后的民间陋俗,婚姻家庭观,小生产者的劣根性,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四个方面对赵树理 40 年代小说批判的内容进行论述,从而充分解读农民彻底解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这一文化内涵关键词:温和的批判;传统习俗;奴性意识;功利心理;宗族观念;乡土观念 Abstract: Zhao Shuli's novel is called "problem novels", that is, the authors work in the rural areas should be encountered and resolution of critical issues, on the form of novels submitted to it. Zhao Shuli's novel on the one hand, Lu Xun's criticism of the success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different style Cold Lu, Zhao Shuli's novels reveal a warmer tone is moderate to critical. Zhao Shuli paper discusses the age of 40 native novels, the author of the novels in this period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to interpret. Paper backward from the traditional civil Vulgar,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small-scale producers evil sense of clan concept and the four aspects of Zhao Shuli's 40 novels on the content of criticism in order to fully interpret the total liberation of the peasants of the difficulty, complexity an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is culture.Key words: Mild criticism; traditional practices; servility awareness; utilitarian 2psychology; clan concept; sense序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次大批量而非偶尔为之地把农民形象引进小说领域的人。

      鲁迅以文化先知的身份审视、批判、融注在民间文化形式中的种种封建思想毒素,和负载着这种民间文化的主体——农民于是,产生了阿 Q、闰土、祥林嫂等一批灵魂麻木的国民经典形象而“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 ,因为赵树理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在农村度过的,长期○ 1的农村生活使得他对农民有了更透彻、真实的了解农民在鲁迅的笔下是一种被他赋予了封建文化内涵的符号,他对农民文化采取了否定、批判的态度;而赵树理“农民兼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文化的态度与鲁迅不同,他的文化批判失去了鲁迅批判笔锋的尖刻与犀利,消弭了鲁迅的激愤,淡化了鲁迅的忧患意识在对待农民文化的消极面时,赵树理多以喜剧的手法展示其荒诞和存在的不合理性,所以赵树理对农民文化负面的审视可以说是一种温和的批判赵树理以平易的批判格调,客观而真实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传统的民间陋俗和这些民间陋俗在农民身上的积淀,即同时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的透视,因此赵树理的小说一度被称为“问题小说”关于问题小说,赵树理是这样说的“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这说明赵树○ 2理的小说对当时、乃至对现在农村的改革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树理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主要有三类农民形象:老一代守旧的农民、新一代的青年农民、混入农村基层组织的坏分子(这些坏分子中有的是原本就坏,还有的是当上干部以后才变坏的) 赵树理从 1929 年的最初创作《悔》至1964 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买烟叶》为止,公开面世的共有 68 篇小说其中,40 年代是赵树理创作的成名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也浓缩了其小说的精华,它们最本色的体现了赵树理之为赵树理的东西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小二黑结婚》 、 《李有才板话》 、 《李家庄的变迁》 、 《邪不压正》 、 《孟祥英翻身》 、 《传家宝》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将对赵树理 40 年代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之内涵进行解读赵树理在温和的基调上进行着批判,希望能够达到鲁迅曾提出的 “引3起疗救的注意” ,那么阻碍农民走向觉悟,摆脱目光短浅、蒙昧的“落后性”有哪些呢?一、传统的民间陋俗在赵树理 40 年代的许多小说中都对风俗习尚有详细的描绘但从文化批判的眼光出发,赵树理更多看到的不是民间的吉庆风俗,而是那些沉淀着当地百姓愚蛮落后的生存意识,积淀着一个落后民族陈腐文化观念的民间陋俗他将这些风俗习尚中的陋俗纳入“问题”的框架之中,对之进行审视和批判。

      而要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就要批判体现这种文化特征的人群,而农民,正是中国封建思想文化最大的民间受害者、负载体和传播者一)崇神信鬼的现象农村生活环境闭塞,存在许多崇神信鬼的现象赵树理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对两位“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人物的崇神信鬼以喜剧性的手法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三仙姑本是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她走上了迷信的道路她是一个没有真实姓名的人物,但我们看她的绰号“三仙姑”,就能让人们联想到设香案,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她自称吾神长吾神短,“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最爱装神弄鬼她不仅自己迷信,还○ 3鼓动村子里其他人去迷信,去拜她,并且采用“下神”的方式拉拢相好为了阻止女儿小芹和小二黑交往,竟在女儿和丈夫面前装起神来,大闹了一场:“晚饭以后,说是上了身,打了两个哈欠就唱起来她起先责备于福管不了家,后来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 二诸葛真名叫刘修德,“当年作过○ 4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他的绰号也是人○ 5物封建意识的形象标志二诸葛与三仙姑迷信的目的不同,他对迷信是虔诚的迷信几乎成了刘修德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他反对儿子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也是因为他对迷信的坚持,“他不愿意的理由有三:第一小二黑是金命,小芹是火命,恐怕火克金;第二小芹生在十月,是个犯月……” 二诸○ 6葛因为对神灵的崇拜,无视儿子的幸福,硬是为小二黑留下了个八九岁的童养媳,收童养媳前也是掐了又算,先问了一下生辰八字,说是“千里姻缘使线牵”。

      当久旱逢雨时,农民都在抢种,他却看历书,掐指算,得出结论“今日不宜栽种”,等待他的苦果就是人家锄苗,他家补苗;二黑被误抓捆绑,他也是按4照自己独特奇妙的逻辑,归因于清早碰上了穿孝骑驴的媳妇、乌鸦落在东房上鸣叫、老伴梦见庙里唱戏当二诸葛自己被叫到区上,他仍然执着地恳求区长“恩典恩典”,不要让二黑与小芹订婚,因为他们“命相不对”,可见他受封建迷信毒害之深而三仙姑和二诸葛这样的人物在农村中并不是个别的,赵树理在文章中对封建迷信采用怀疑和嘲笑的态度,没有激烈的言辞,而是在平易的格调中进行着批判,例如他以“不宜栽种”和“米烂了”两个小故事来讽刺二诸葛和三仙姑,生动的揭示了迷信的荒诞性作者写农村中的封建迷信更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势需要: “1941 年,在太行山腹地的黎城县出现了一个由汉奸操纵的迷信组织“ 离卦道”,而且很快 发展到数千人 ,还成立了秘密武装组织 同年 10 月,“离卦道”动员五六百名无知的道徒发动暴动,攻打黎城县政府,造成很大损失朱德总司令沉痛地指出,在军事上我们的武器比敌人差,但我们却打了胜仗;在政治上,我们掌握着真理,但我们却打了败仗 ○7因此,在根据地的广大农民中间破除封建迷信成为重要的任务,成为赵树理这一阶段创作的关注点。

      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提出著名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首先要在文化上取得领导权,依靠其在知识和道德上的优势,争取广大民众的认同” 至故事结尾,人们还没○ 8有自觉地反封建反迷信,而只能靠区长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解决问题因此,小说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要想在政治上领导农民,首先要在文化上领导农民,避免农民走偏,而这必然是一条艰难又漫长的路程二) “裹脚”的风俗作者还在文中提到了“裹脚” , “裹脚”又叫缠足,是中国古代就有的残害女性身体的一种陋习一般而言,女孩子在 5-8 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5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缠足之风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在封闭的农村更是早已根深蒂固。

      在赵树理所描绘的刚刚解放不久的农村中仍然存在这种陋俗,女人必须要裹小脚,也只有小脚才是美的在孟祥英众多被婆婆看不上的条件中,其中一项就是孟祥英是个大脚女人,不合规矩当孟祥英从被丈夫、婆婆任意打骂中摆脱后,从锅台灶边走出来,女人的价值也得到了认可, “女人们放了脚真能抵住个男人做” , “女人们打柴担水,男人少误多少闲工” 守旧规矩的婆婆和打破旧○ 9规矩的媳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作品独特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说明了女性要想真正解放的阻力是巨大的三)民间“诉讼”的习俗赵树理还描绘了农民找干部说理时的“吃烙饼”的习俗,这在农村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李有才板话》中就有这样的场面描写小顺在李有才窑里向小福表兄介绍得贵时提到“这村跟别处不同:谁有个事到公所说说,先得十几斤面五斤猪肉,在场的每人一斤面烙饼,一大碗菜,吃了才说理”,“这都是老恒元的古规” 在《打虎》一节中,马凤鸣揭发喜富○10时提到自己说事“杀了一口猪” , “又出了二百斤面叫所有的阎家人大吃一顿” 类似的习俗在《李家庄的变迁》的一开始也有描绘:主持诉讼的组织叫息讼会,说理人员由社首、原被事主、证人、庙管、帮忙、村长、闾邻长、调解员等组成,这些人每人吃一斤面烙饼,赶到说完了,原被事主,有理的摊四成,没理的摊六成。

      而说理的结果可想而知,完全由村长等干部掌控,吃亏的总是农民群众在这次的说理中,本来有理的铁锁一家就是因为不像春喜有村长等腐败霸道的干部撑腰而最终败诉了解决邻里纠纷的“诉讼”变成了权势者大捞好处,大占便宜的手段以上所提及的崇尚封建迷信、缠足、 “吃烙饼”等民间陋俗构成了农村一幅生动、真实的“风俗画” ,封建传统的旧的思想文化正是这幅风俗画的底色,而种种陈规陋俗则是画中凝结着画家真实批判情感和感受的独特人文景观传统的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