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传播学知识点整理(郭庆光 复旦版) 传播学学识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一、学科概念 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 3、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进展的社会 二、五种传播类型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采纳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举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⑴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察觉,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回响概括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表达 ⑵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举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熟悉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熟悉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熟悉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举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更加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明显,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 切实库利 1909年 《社会组织》) 3、群体传播: ⑴群体意识:就是参与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⑵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分外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地震后的群众骚乱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的心绪或感情的传播群众示意 ⑶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⑷群众模仿:模仿是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法]在提出的概念在《模仿的法那么》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研发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根本的社会现象”匿名性”是群众非理性模仿的特点 4、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⑴组织传播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⑵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
⑶有目的的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可分为三类: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⑷企业标识系统是英语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的对译词,简称CIS,有时候也译为“企业表征系统”企业标识系统的三个要素: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模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⑸CIS活动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 5社会上一般群众为对象而举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⑴群众传播的特点: ①群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群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群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群众,运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④群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群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群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⑵群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②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供给消遣。
③施拉姆的功能说: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操纵、模范传递、消遣)、经济功能(“采用机械的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成就的一件事,就是世界上参与与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宏大的学识产业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模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痹作用” ⑶群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望”的断定态度(J.布莱士[美]政治学家、G.塔尔德[法]、C.H.库利[美]社会学家),另一种是“质疑主义”的忧虑态度(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群众媒介一方面作为“营利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将宏大受众吞噬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流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的理性斟酌和判断的才能;群众传播对于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里暴力” ⑷群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有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早在20世纪20年头,美国出名新闻工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 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行为已经不在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境 较早指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趋势的传播学者是日本的藤竹晓他指出,许大量多的“拟态事情”,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群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藤竹晓认为,群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供给的信息来熟悉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 三、传播制度与媒介模范理论 1、“操纵研究”即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群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一、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操纵和影响;二、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群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操纵作用的片面制约因素有: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操纵、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操纵、宏大受众的社会监视操纵 3、几种模范理论 ⑴极权主义模范理论(柏拉图的“梦想国”、1586都铎王朝的《星法院法令》)。
⑵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主义媒介模范理论(约翰弥尔顿《轮出版自由》)、社会责任理论(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民主参与理论(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 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模范理论: 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模范包括:公有制、党性原那么、社会职能(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供给消遣等)、经济功能 四、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反应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2又称“拉斯韦尔程式”,即Who(谁)、say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指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操纵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局限在于它属于一个单线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3、施拉姆的《传播是怎样运行的》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根基上提出了“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强调了“噪音”的概念。
五、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迟”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著作有:1951年《机械的新娘》、1962年《古登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人的延迟》、1969年《媒介即讯息》以及与别人合著的《地球村》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进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进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地球村”: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猛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才能的延迟,播送是人的听觉才能的延迟,电视那么是视觉、听觉和触觉才能的综合延迟 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出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对比明显明确,采纳者不需要鼓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举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举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那么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鼓动多种感官的合作和丰富的想象力。
“媒介依存症”的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务必从媒介中探索依据;得志于与媒介中虚拟世界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电视人”和“容器人”的概念) “电子乌托邦”思想: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进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望,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对等的梦想国 料性、连续性、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而是依据传媒的确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举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其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轻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操纵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六、群众传播的受众 “拷贝”支配的社会: IPP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七、传播效果研究 ⑴传播效果研究的进展 “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有限效果”理论: 宏观效果理论: ⑵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休眠效果”: “免疫”效果: 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成为“观法领袖”。
八、群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舆论:通常称为“公众观法”或“公共观法” 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边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0年头,李普曼[美]就认为群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但最早将传媒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举行了实证考察的是麦库姆斯和肖[美](1972年发表于《舆论季刊》的一篇论文中) 个人观法的说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观法的说明和“沉静”的分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群众传播通过营造“观法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静的螺旋”理论的要点:①舆论是形成群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观法环境”的认知心理 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过群众传媒强调提示的观法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轻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观法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好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观法的沉静”和“优势观法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观法”——舆论的诞生 诺依曼在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个假说;并在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静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做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观法气候”的变。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