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文化元素.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082470
  • 上传时间:2018-06-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美国文化元素中的美国文化元素[摘 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于 1994 年在好莱坞发行,讲述的是一个前途大好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 20 年之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当时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却仍不失为一部人人称颂的励志好片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对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如英雄主义文化特征和信仰文化,进一步探讨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英雄主义;信仰文化 故事发生在 1946 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被误判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因而被送往美国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在黑暗的监狱生活里,安迪从不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各种努力最终实现对自己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在一定意义上虽然是一部传统的监狱体裁影片,但同样也蕴含着美国特有的文化观念,即影片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越狱的故事,叙述的中心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本文借助对影片中蕴含的美国文化元素的解读,有助于读者对美国本土文化中的特有的英雄主义文化特征和信仰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影片中的英雄主义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信奉个人主义,并始终将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放在核心地位,努力使其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

      不仅如此,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却在美国的社会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美国电影中也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好莱坞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极力制造英雄神话即在影片中,英雄往往比普通人遭受着更残酷的折磨和无情的考验,在面对各种危机和困难,他们从不就此却步,而是积极地去应对,总是凭借着自己清醒、理智的头脑迅速冷静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完美的部署,抓住平常人容易忽视的那百分之一的机会去赢得最终的胜利[1] 美国电影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力量无限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比如《第一滴血》系列影片,就塑造了特种兵兰博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 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一种较为温婉、略带黑色幽默地、神话般地复制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安迪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心中充满希望神话式的人物。

      由于被控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他被送入了肖申克监狱,在这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扩张暴露无遗,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虽然对《圣经》能够倒背如流,但其实是一个阴险、贪婪、残酷且不择手段的可怕人物,狱警海利和其他狱警凶狠残暴,对囚犯滥用私刑甚至草菅人命;而囚犯之间更是明争暗斗,恃强凌弱即使这样,在长达 20 年苦闷和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依靠着自己的“神力”建立了自己在囚犯中的中心地位甚至是监狱官员们乃至典狱长求助的对象他可以当着典狱长的面播放着安抚大家心灵的咏叹调;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全新英格兰最好的图书馆”,为监狱里的囚犯带来了精神食粮,使他们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中感觉到了一丝希望和安慰;他帮助年轻的囚犯汤米读书识字从而拿到了同等学历在他面前,种种困难和挑战显得那么苍白脆弱影片最后,当典狱长发现那条平常人认为要用 600 年才能打通的地道时,观众们不得不感叹只用了 19 年时间就打通地道的安迪 观众被安迪的个人的英雄主义所倾倒,当然也会震撼他的求生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力量伟人是少数中的少数,英雄又何尝不是?就像影片中的台词一样,“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但是这样的鸟是不多的,强者也毕竟是少数。

      在监狱里,很多人往往是选择了被禁锢,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说“那不可能”“那简直就是奇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平凡人对英雄的崇拜和臣服,比如典狱长诺顿请求安迪帮助自己洗黑钱其实是对安迪所拥有知识的臣服入狱的安迪虽然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所拥有的知识却不是任何人、任何力量可以剥夺的知识构造了安迪,使他日渐强大,知识的力量最终将安迪培养成为一个英雄式的人物 从本质上来讲,《肖申克的救赎》是一曲歌颂美国自我中心主义的赞歌但影片并未一味地遵循美国电影中规范式的对文化进行剖视和分析,而是从另一方面巧妙地避开了好莱坞传统电影里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那就是导演并没有单纯地将安迪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孤独的英雄式人物,没有从安迪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从第二主人公瑞德的视角和独白将观众带入到安迪的世界里和漫长的监狱生活中瑞德的旁白其实代表着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导演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双无形的手将安迪的情感和观众情感一步步拉近,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并遵循着这种变化,将观众的感觉和安迪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自然而然地放纵着自己的情感 二、影片中的信仰文化 “救赎”一词起源于《旧约•以赛亚书》,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 16 次之多。

      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而随着 20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个信仰缺失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电影中让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影片对信仰文化里“救赎”一词的解读,值得去思考的也就是关于“上帝的信仰”问题那么导演究竟是想要表现谁对谁的救赎呢?救赎主自然是主人公安迪,而被救赎不仅仅是安迪自己一个个体的行为,还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这也完全符合基督教关于救赎的定义在 20 年的监狱生涯里,安迪通过自己的行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样也影响了牢笼里其他的犯人 在宗教意义上,基督教关于救赎的含义是一种由不完满到完满或者由错误道路转到正确道路的实践过程,但其前提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罪行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crime,而是宗教或道德意义上的 sin尽管在安迪知道妻子与人通奸时有过强烈的杀人念头,但他最终还是放下了用来报复的手枪我们无法确定安迪是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对于一个熟读《圣经》的人来说,他或许会明白,有权施行审判和惩处的是神,而不是作为罪人的人。

      或许,这才是致使安迪终于放弃自主惩罚妻子及其情夫的根本原因面临不义的遭遇,人并没有权利“替天行道”,而只能忍耐,直到神的审判来临当法庭错判他无期徒刑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为自己辩护,而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甘愿承受这一刑罚,其实他是想通过法律的途径或是这场牢狱之苦来惩罚自己的罪恶那么他所意识到的自己的罪恶是什么?他忏悔和需要拯救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在外人看来,年轻有为的他应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深爱自己的妻子,可妻子偏偏和一个高尔夫球教练通奸,原因就在于他后来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渐渐忏悔到妻子红杏出墙主要原因正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他意识到由于自己不善言辞,不懂得表达对妻子的爱,才会造成那样的悲剧安迪承认自己的原罪,静静地等待神的安排正是他走向救赎的开端不过不同的是,他救赎自己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忏悔和祷告或是成天抱着本《圣经》,而是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具体的行动去一点一滴地完成自己的身体和灵魂的救赎的在不自由的高压环境下,他尽可能地争取自由美好的生活:在长达 6 年的时间里,他每周坚持给州议会写信申请开办监狱图书馆;他寄情于雕刻,磨制国际象棋和好友瑞德下棋;他播放曼妙的音乐洗涤囚犯久被禁锢和污染的心灵;他甚至用 19 年的时间每天用小铁锤挖地道。

      当他爬出污浊不堪的污水管,在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张开双臂拥抱风雨时,观众仿佛看到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一般,身体的救赎固然可贵,但灵魂的救赎才真正让人感叹不已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大片的蓝蓝的海水,与监狱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安迪在一条破船上自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是自由的颜色,是安迪在跨越了常人所认为的不可能以后才能欣赏到的生命中繁华盛开的美景 关于影片中传达的“上帝的信仰”的问题,仔细思考起来,实际上整个故事赋予了安迪 “上帝” 和“信仰”的化身他点燃了肖申克监狱里众多犯人的梦想,他带给他们希望希望来自于图书馆里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来自于唱片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里的“当西风轻轻吹起”……精神的力量和信仰才是电影要传达的尽管忍受着来自身体的巨大的折磨,但他仍不放弃希望,仿佛救世主一般拯救了人们的灵魂 安迪为什么能花 19 年的时间用一把小铁锤挖出一条长长的地道越狱成功,瑞德说:“挖地道靠的是动力和时间安迪对自由和希望的“信仰”就是他的动力年老的布鲁克多年后恢复自由之身,却由于恐惧和迷茫而自杀,也是因为他的“信仰”的迷失和错位瑞德由于安迪给予他“信仰”的影响而摆脱了恐惧最终走向光明的大海。

      谈到对上帝的信仰,还不得不说到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那就是典狱长诺顿影片一开头,他就向监狱的囚犯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尽管他不断地向囚犯们灌输“信仰”的概念,尽管他让囚犯天天要诵读《圣经》,但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他总是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因为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了上帝,要求每个人都要服从他的旨意有趣的是,故事对于罪恶的惩罚——在影片结尾,当远处传来了警笛声,诺顿打开保险箱,发现账本还在,可打开一看账本已经被掉包成了《圣经》,《圣经》的扉页上写着:“亲爱的监狱长,你说得很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当诺顿翻到书的中间部分时,看到书被挖出了一个锤子的形状且更为巧妙的是安迪挖出锤子形状的这一页恰好是《出埃及记》,讲述的是约瑟被诬陷入狱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逃出监狱约瑟和安迪的遭遇、变故及越狱极其相似,历史和现实又一次重合了,这也在影片的最后刻一向观众揭示并让他们体会到了“上帝”和“信仰”的公正 三、结 语 总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越狱片,除了演员的成功演绎,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国社会文化信息,因此能否准确理解影片还取决于观众对其中的文化元素的解读。

      它独有的文化解读方式让观众对影片的内容和主题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思考,这也许正是它创下高票房神话和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慎生.英美电影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姚蔚(1981— ),女,江苏镇江人,硕士,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应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